经济学篇31:流派问题
以下内容为摆渡新版练习册内容,针对考试以文字性题目为主的院校。属于测试版本,后续会有微调。新版经济学复习全书将会出现新版习题册相关内容。摆渡正在努力打造全新的经济学授课辅导体系。 1. 简述 从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史来看,宏观经济学包括凯恩斯以前早期的宏观经济思想(包括大卫?休谟的早期货币数量公式和亚当?斯密的古典方法等)、凯恩斯宏观经济学、货币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真实经济周期理论、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和供给学派等主要流派。
当前宏观经济学的争论主要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和新凯恩斯学派之间展开,其争论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市场机制的有效性和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方面。
2. 货币主义 货币主义学派在弗里德曼的领导下最早向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提出了挑战。货币主义利用新的货币数量论说明货币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弗里德曼的新货币需求函数为
其中 为名义货币需求, 为一般价格水平, 为债券预期收益率 为股票预期收益率, 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的比例, 表示永久性收入, 表示其他影响货币需求的变量。
设 , 则新货币数量论公式可以转化为 , 与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公式在形式上完全一样。
货币主义由此认为货币数量是解释价格水平变动的基本因素,两者同方向变动。
货币主义还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增长对名义具有决定作用。在短期,货币量的变动领先于价格的变动,因而的变动可以影响;
在长期,货币与价格一起变动的滞后现象消失,货币流通速度是常数,因而改变货币量不会影响产出,只影响价格。
货币主义提出了自然率假说。自然率假说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劳动市场处于竞争条件下达到均衡时所决定的就业率。货币主义认为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一个自然率,其大小取决于该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社会文化制度等。
在长期,该社会的经济总是趋向于自然率,也就是说,人为的经济政策可以暂时或在短期内使经济的实际就业率偏离自然率,但在长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货币主义反对凯恩斯主义的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主张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即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控制指标,每年按固定比例增长。
3.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最优化行为假设、理性预期假说和市场出清假设。
4. 理性预期 理性预期是指人们在有效地利用了一切信息的基础上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平均来说是最正确的,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和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理性预期并不意味着当事人一定能十分准确地预见未来,但这却是最有效的预期形成的方法,与其他的预期方法相比方差最小,且不会产生系统性误差。如果将理性预期引入以上的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分析,则即便在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也是垂直线。
5. 卢卡斯供给 卢卡斯供给曲线是以微观分析为基础推导出的宏观总供给曲线。其分析的基础是传统的微观经济学假设:
工人/厂商作出的理性决策是最优化的;工人/厂商的劳动/产量供给取决于相对价格。卢卡斯从代表性微观厂商的“信号提取”出发,总结出经济的总产出与未被预期到的价格上升之间具有正相关的关系。
卢卡斯总供给函数可表示为:
6. 卢卡斯批评 卢卡斯批评了丁伯根创立的用大规模宏观计量模型来模拟和评价经济政策的做法(这种做法在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和计划制定过程中被广泛运用)。
他指出这种做法是建立在政策变化时,计量模型的参数保持不变的基础之上的。但这个假设本身是站不住脚的。对于总体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预期是很重要的。政策变化以后,经济当事人会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调整他们的预期和行为,其结果是政策的变化会改变计量模型参数。
于是利用既定的模型就无法准确地预测政策变化后的经济效果。相反,新古典分析的长处在于其微观基础,即厂商和家庭的目标和约束方面,其理论模型的参数很可能在政策变化时发生改变,模型的验证和预测效果更好。
7. 货币周期理论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货币周期理论认为,经济波动的根源是货币冲击,而这种冲击一般是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引起的。
货币冲击首先会影响一般价格水平,但经济人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分辨清楚这种变化不是相对价格变化而是总需求变化,从而在这段短时期里货币冲击的确能够影响产出。
但是理性预期的经济人很快会形成对未来价格的正确预期,纠正错误的产量决策,使产量恢复到自然率水平。可见,只要货币当局的政策具有系统性,就不能改变产出增长的长期路径。如果要长期影响产量,货币当局必须随机改变货币政策,不让人们掌握规律,但代价是产出的剧烈波动。
8.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也以最优化行为、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作为基本假设,但区别于货币周期理论,真实经济周期理论把实际冲击(如技术进步、战争、大规模自然灾害等)作为经济波动的根源,主要强调技术冲击而非货币冲击、供给冲击而非需求冲击、真实因素而非名义因素的作用,认为总产量和就业的波动主要是由生产技术的较大的随机变化引起的,是行为人面对技术冲击作出理性选择的结果。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提出就业波动反映了人们工作时间的自愿变化,同时货币是中性的,货币政策没有意义。
9.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政策主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不但认为货币政策不能改变产出增长的长期路径,而且认为用公债弥补政府赤字或减税的办法刺激经济都无济于事。巴罗认为,不管公债负担落在当代人身上还是后代人身上,李嘉图等价定理仍是成立的。
10.政策的动态时间不一致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还指出,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并不是一个针对自然的博弈,而是一个多方理性当事人参与的动态博弈。其中公众是具有理性预期的最优化者,同样,政府也是一个有目标和偏好的最优化者。
于是,在时间政府出台一个最优政策并被公众相信,在期重新最优化时,政 府会发现背弃原来的承诺或在原先宣布的政策上做手脚对政府更有利。于是事先和事后的最优化之间存在了不一致,即动态时间不一致。
由此,政府干预经济的相机抉择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不一定会导致社会目标函数最大化。
11.新凯恩斯主义基本假设 非市场出清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最重要的假设,尽管原凯恩斯主义也如此假设,但两者的非市场出清理论仍有重大差别。
一是原凯恩斯主义的非市场出清的基础是工资刚性,而新凯恩斯主义的非市场岀清的基础是工资和价格黏性;
二是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增添了原凯恩斯主义所没有的经济当事人最大化假定和理性预期假定。
12. 新凯恩斯主义主张 新凯恩主义学者的理论致力于构筑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根据他们构筑微观基础的重心不同,新凯恩斯主义者中一些人强调名义价格与工资刚性,一些人强调经济中一些不完全因素。尽管有这些差别,他们都认为存在非自愿性失业,经济存在周期波动,需要政府干预的稳定经济的政策。
13. 新凯恩斯主义工资和价格黏性的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用以说明工资和价格黏性的理论主要有四大类:
一是名义工资黏性理论。
名义工资黏性是指名义工资不能随需求的变化作出迅速的调整,从而不能影响劳动力的供求并进而影响产出水平。解释名义工资黏性的主要是长期工资合同。长期工资合同对厂商和工人都是有利的,可降低谈判成本,减少工人因工资频繁变动带来的风险,减少罢工次数,因此成为主要的工资合同形式。而长期工资合同排除了工资适应条件变化而迅速调整的可能性,名义工资变动因而表现出黏性的特点。
二是实际工资黏性理论。
实际工资黏性是指经济行为人缺乏动机去改变实际工资,使非自愿失业持续甚 至扩大。解释实际工资黏性的主要有效率工资理论、局内人-局外人理论和隐性合同理论。
效率工资理论认为厂商认识到真实工资和工人的努力程度至少在一定的有意义的区间内是正相关的,为了刺激工人的生产积极性,维持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厂商愿意支付给工人高于市场出清水平的工资。而效率工资也构成了对工人偷懒的负激励:工人偷懒被抓住,解雇是惩罚,工资损失是偷懒的成本;当效率工资高于市场出清水平时,一方面工资损失大;另一方面,由于高效率工资导致大量非自愿失业,工人重新再就业的难度加大了。偷懒导致的工资损失及失业后备军的压力成为工人不偷懒的激励。
局内人-局外人理论提出解雇老员工(局内人)、雇佣新员工(外部人)有劳动力的变动成本,包括招聘成本、辞退成本和新员工的培训成本等。劳动力转换成本越大,内部人的权力越大,即越容易逼迫厂商为维护内部人的就业将工资定高,同时阻止愿意接受低工资的外部人进入。工会的存在会使内部人的权力进一步增加。
隐形合同理论指出厂商与工人之间存在一种默契的工资合约(虽然这种“看不见的握手”没有在显式合同上注明)。此时工资不仅是对劳动的报酬,也提供了对各种冲击下收入变动风险的保险。在隐形工资合同下,对于风险规避的工人,不变的真实工资使其消费平稳;而厂商接受稳定的真实工资也是出于其最优化动机。
三是名义价格黏性理论。
名义价格黏性是指名义价格不能随名义需求的变化而迅速地变动。解释名义价 格黏性的主要是菜单成本理论。菜单成本理论指岀厂商每次调整价格要花费成本(即菜单成本),如果菜单成本高于价格调整可能带来的收益,厂商将不愿意调整价格,由此产生价格黏性。近似理性假说则进一步补充了菜单成本理论。
四是真实价格黏性理论。
真实价格黏性是指行为人缺乏激励调整真实价格,表现出真实价格不变。解释 真实价格黏性的理论主要有厂商声誉理论(即俗话说的“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顾客市场需求非对称理论(顾客对价格上涨和下降反应速度的差别导致企业选择涨价将立即失去大量顾客,而选择降价也无法显著地增加需求)、寡头垄断市场的博弈论分析等等。
14.新凯恩斯主义政策 新凯恩主义学派认为,由于价格和工资的黏性,经济受到总需求冲击后,从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回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刺激总需求是必要的,否则,靠工资和价格下跌来恢复经济,将是一个长期的痛苦过程。这就是说,为克服经济的剧烈波动,政府采取调节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必要的。
15.供给学派 供给学派的理论和政策主要包括:恢复萨伊定律,主张“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降低税率,刺激供给;缩减政府开支,刺激人们劳动的积极性;放松政府干预,加强市场调节;实行限制性货币政策等。供给学派在 20世纪 80 年代里根任美国总统期间在美国很大程度上付诸实践,因此又被称为“里根经济学”。但现在其影响已经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