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难!中国的大学生,太多了?
文|凯风
大学生,越来越多了。
01
人口大盘见顶,高考人数却创下历史新高。
日前,教育部网站发布消息,2023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291万人,比去年增加9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与20年前的613万相比,高考人数大幅翻倍;与10年前的912万相比,高考人数也大增40%以上。
根据公开信息,河南、山东、广东、四川、河北高考人数位居前五,河南连续第5年超百万,而山东、广东等地均超过70万人。
这些省份,历来都是高考难度最高的地区,数十万人乃至上百万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争抢为数不多的名校名额。
还不是最难的,更复杂之处在于,这是后疫情时代的第一次高考,三年的高中生涯都与口罩相伴,部分人靠着网课完成了学业,这是数十年来最与众不同的一届。
新的疑问在于,全国人口出生率不断下行,为何高考人数却不断创下新高?
一个原因是统计层面的。高考人数是宽口径统计,既包括适龄的高考考生,也有复读生,同样也不乏职教高考、专升本等带来的贡献。
事实上,这几届高考生对应的是2000年到2005年的出生人口,基本保持稳定。
然而,高考人数连续7年一路上涨,虽然不乏职教高考带来的增量,但也说明无论是本科高校还是高职高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上学,而推迟了就业。
另一个原因是,随着高校持续扩招,上大学的门槛越来越低。
按照目前录取比例,超过80%的考生至少都能进入高职高专,而多达39.2%的人能进入本科高校。
然而,本科高校尤其是顶尖的双一流大学、985大学仍旧相对稀缺。
根据各部门数据梳理,在全国,只有不到10%左右的人能攀上一本的山峰,而985高校的录取率低到2%以内,至于清华北大则是万分之5左右。
换言之,随着高考人数创下历史新高,考大学难了,考好大学更难了。
02
高考人数创新新高,而大学生毕业生同样破了历史纪录。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158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
要知道,在2000年,这一数字还仅有100.9万人,短短10年间,大学毕业生膨胀了10倍以上。
大学生膨胀,导致学历持续贬值,本科生如过江之鲫,硕士博士更是遍地走。
作为全国大学最发达的城市,北京硕士博士毕业人数首次超过本科生,2023年硕士博士毕业人数多达16万人,而本科生仅为13.6万人。
北京或许只是孤例。但在全国,在校大学生破百万的城市已经多达7个,在广州、郑州和武汉,几乎每10个人中都有一个在校大学生。
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总规模超过4000万人,每年毕业人数超过1000万人,这些人将对就业市场带来持续冲击。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目前,16岁—24岁青年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为20.4%,为有纪录以来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青年人失业率,并不包括在校大学生。一旦应届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如果仍未找到工作,自然而然就会成为统计的一分子。
这在统计曲线上也有体现,每年6-7月份,青年失业率都会不断爬升。
以此推测,20.4%,或许还不是今年的波峰所在。
当然,青年就业尤其是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各大部门的头等大事。有地方更是罕见提出,“零就业家庭毕业生和长期未就业毕业生动态清零”。
就业稳意味着什么,可谓不言而喻。
03
中国的大学生是不是太多了?
从就业层面来看,大学生短期供给过剩是不争的事实,但在供给之外,更重要的是就业预期。
从教育普及的角度来看,我国大学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大学扩招之路仍旧不会轻易止步。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学校3012所,2022年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4655万,毛入学率达到59.6%,相比10年前翻了一倍。
另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大学(包含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多达2.18亿人,每6个人中就有1个大学生。
根据《中国大学生最多的30座城市》一文分析,在一二线城市,每4个人就有一个大学生,说是大学生遍地走并不为过。
一般而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为精英教育,15-50%为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普及阶段。
的确,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大学生早已不再是天之骄子,硕士博士遍地走,大学生就业问题早已成为社会焦点。
然而,与欧美国家相比,不仅在总量上仍有巨大提升空间,在结构上的悬殊更为巨大。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欧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入学率在2015年就已超过75%.
就连东亚的韩国,在25~34岁的青年中,完成高等教育的比例也超过了70%。
根据规划,到203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5%。
这意味着,未来,大学扩招之路仍旧不会轻易止步。
04
相比于大学普及率,亟待改善的问题还有很多。
其一,高校在区域之间分布并不均衡,尤其是双一流大学过度集中于个别城市。
河南、河北、山西等地的感受最为明显。
这些年,虽然以“山河四省”为代表的高教洼地,正在拼命建大学,但区域之间大学的差距,是行政因素和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短期所能轻易改变。
其二,高考固然是最公平的考试,但由于高校分布并不均衡,不同省份也不是一张试卷论高低,招生也未按照常住人口平均分配,这就导致高考难度出现悬殊。
根据各省份第一批次上线率数据来看,北京、天津、上海遥遥领先,而河南、广东、江西、山西等地则处于垫底位置。
其三,农村大学生上大学虽然变得更容易,但与名校之间的距离似乎越拉越远。
前不久,“小镇做题家”的说法不胫而走,即使靠着拼命做题走出小镇,但在学历膨胀、名校难进的背景下,许多人也未必真正能迎来改变命运的机会。
研究表明,在清华北大等名校,来自农村的学生比例从最高时期的30%已经降到1成左右。
不过,近年来,各大高校陆续推出高招专项计划,面对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重点倾斜,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这一趋势。
无论如何,知识改变命运,这是无数国人的朴素认知,也是高考之于社会流动的重要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