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跟不上我们的脚步,也别把父母留在原地
原标题:哪怕跟不上我们的脚步,也别把父母留在原地
6月10日,2023年全国高考正式落下帷幕。怀揣着对未来美好期许的孩子已然迈向人生的新阶段,而身后的父母可能只能笑着叹口气:“未来只能靠孩子自己了,我们都不太懂了。”每次听到类似的表述,总会感到一股心酸涌来。作为孩子的我们跑得太快了,父母好像,只能留在原地等待了。
高考,成为了很多我们这一代孩子与父母生活圈子区隔的一条起始线,自此以后,两者的眼界见识、思想观念可能会有越来越大的差别。父母不太能理解我们说的话,我们也没有太多心思给父母解释。差异的扩大,带来的可能是分享欲的降低,沟通的减少,关心的缺失。这样的现象在父母学历较低和经济收入较低的家庭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因为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父母已经很难再跟上我们的生活方式。那可不可以,我们主动一点,带着父母一起走,哪怕他们跟不上我们的脚步,也别把他们留在原地。
和父母分享我们的生活吧,这是必要的麻烦,也并非无意义。6月11日,“我的农民爸爸读了我的硕士论文”词条冲上实时热搜榜。“农民爸爸”和“硕士论文”,看起来似乎有些割裂,因为这位爸爸或许根本看不懂女儿的硕士论文。的确,爸爸的回复并没有起到给论文润色的作用,只是安慰和鼓励了女儿。但其实这就够了,女儿需要的是情感的支持,爸爸需要的也只是知道女儿最近如何。忙起来的时候,或许视频和电话有时是会让我们觉得有些“完成任务”的感觉,但分享一些自己学习生活的感受也就足够了。
分享也可以有所选择和侧重。父母和我们认识事物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对于很多新鲜事物,他们可能不甚了解,对事物规律的认知可能也比较简单。所以我们可以更多地去讲他们能理解的部分,能有所感受的部分,可以分享获得成果的喜悦,也可以分享努力过程的辛苦,不用和父母为一件事或一个观念争执到不欢而散。
易中天曾经说过,新一代的人看老一代的人,要比老一代的人看新一代的人看得更透彻。新生代的我们能够尝试去理解父母为人处世的习惯是怎么养成的,也很容易发现父母经验之谈中的思维定式,可以理解他们看待事物的角度,但父母相对我们来说或许较难理解清楚我们的观点。这是很多孩子不愿与父母沟通交流的症结所在,觉得父母没办法理解自己,越沟通越容易争吵。或许换一换和父母分享沟通的内容就能有所改变。
给父母接受转变的时间,也要让他们感觉自己还是被需要的。进入大学后,我们每天都在接受新鲜事物,很快我们就会和父母在用语交流上存在“隔膜”,而父母在短时间内很难做到转变得自洽,他们可能没办法接受融不进孩子的圈子,接不上孩子的话的感受。父母也会失落,感觉自己不被需要,加之步入中年后,身体和心理都有所变化,父母手足无措得就像小时候得不到他们关注的我们。所以在必要的时候,“装装傻”去问问父母该怎么办,他们就会有被需要的快乐。
当然,每个人面对的具体情境是不同的,笔者并不是纯粹地鼓励每个人都这样去做。因为真正的父母之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我们的家庭条件或许并不那么好,但通过努力,我们获得了更优质的生活,突破了原生家庭的天花板。但这些成就有一半可能都源于父母年轻时,在一片生活的狼藉中,用自己的双手为我们铺平的道路。他们的人生经历让自己成为了当下无法与儿女很好沟通的人,作为儿女的我们却可以回头拉起他们的手,慢慢带他们感受时代的新鲜。(谢鑫)
来源:红网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