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扎根基层沃土 淬炼青春本色
近期,共青团云南省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在昆明召开,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宁在会上向云岭广大青年人发出“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在创新创业中走在前列,在基层一线经受磨砺,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的号召,字字句句为云岭青年的发展指引方向。
青春是什么?
是朝阳,越过山川唤醒希望
是长风,拂过田野托起梦想
是火,是光
是在漫漫征途中不抛弃不放弃的力量
双脚稳稳立在云南厚重的土地上
面孔朝着信仰指向的方向
这些云岭青年
在砥砺奋进中淬炼青春本色
以青春,赴万丈理想
↓↓↓
独龙江畔用青春守护万家灯火
怒江的独龙江畔,独龙族儿女“一步跨千年”,告别与世隔绝,拥抱现代文明,独龙江供电所全体青年员工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当地人夸奖他们是“比山猴子还厉害的送电人、木切旺河的捞木人、独龙人民的贴心人。”2023年,独龙江供电所获“云南青年五四奖章”。
独龙江供电所的工人们
独龙江供电所于2011年9月27日成立,现有职工10人(党员4名),平均年龄34岁,供电面积1994平方公里,主要负责独龙江乡辖区内4条20千伏线路、76台配变运维和6个村委会40个村民小组1840户的用电服务保障工作。
刚刚成立时,独龙江隧道还未打通,当地一年有半年大雪封山,雨季持续200多天。持续的降雨造成独龙江水位上涨,河水冲刷下来的树木、石头常常堵住孔目电站和麻必当电站进水口拦污栅。进水量少了,发电机就得停。为保障供电,供电所的工作人员们常常冒雨下河清理杂物,也因此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捞木人”。
独龙江供电所员工服务4000多名独龙族同胞。叶琳 摄 南网50Hz供图
2014年独龙江公路隧道贯通,当地有了手机、电视、洗衣机、电冰箱、电磁炉……依托小水电站建设的独立微网渐渐不能满足需要。2018年,独龙江乡联网工程前期工作启动。2022年5月11日,35千伏独龙江联网工程投运,独龙江乡与南方电网主网连接,告别了“电力孤岛”的历史,解决了当地供电安全稳定的问题。
扎根独龙江32年的独龙江供电所老师傅王仁山,经常走进村里与当地百姓唠家常了解用电需求。林丹丹 摄 南网50Hz供图
“致富电”点亮“幸福灯”,在这一过程中,独龙江供电所成立了3支青年突击队,翻山越岭,爬高下低,始终坚守在基层一线。电网日常维护难度大,供电所每月必须越过悬崖绝壁,穿过原始森林对所有线路进行巡视,路上最多的就是蚂蟥,一不小心被蚂蟥叮咬,伤口就会流血不止,回去还会化脓。
独龙江供电所的工人们
2020年5月,独龙江乡下了近一个月的大雨,泥石流、滑坡等造成全乡电力、公路、通信全部中断。灾害发生后,独龙江供电所立即启动了自救方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及力量,迅速恢复供电,为后续抢险救灾工作提供了电力保障。
一个供电所点亮一个民族。独龙江畔,那些青年人用青春守护着万家灯火。
自由村里用青春渲染出幸福的色彩
王超是位“80后”,现任云南艺术学院团委办公室主任,2022年度“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称号获得者。
2020年春节期间,响应团中央号召,作为团干部主动与户籍地家乡报到,参与疫情防控志愿工作
2021年1月底,作为驻村第一书记、脱贫攻坚工作队长在春节前慰问建档立卡户
2020年11月至2022年12月,作为共青团干部,王超主动撰写请战书,前往云南艺术学院挂钩点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驻扎,先后担任巍山县自由村驻村第一书记、脱贫攻坚工作队长、乡村振兴工作队长。
2021年9月,作为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组织实施驻村中青年农村电商培育工程,开展电子商务培训班
都说“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王超驻村后,带头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思路,承担驻村党建14万余字的制度、报告文字撰写,带动驻村党总支的主题党日形成党课必讲、红色故事必说、红色歌曲必唱“三必”新局面。
2021年9月,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长争取资金实施乡村道路路面硬化工程
2022年8月,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查看村民烤烟种植情况
当时的自由村,基层党员居住分散、点多面广、交通不便,党的方针政策宣讲难、教育资源短缺。面对这样的现实,王超牵头成立镇党委“流动党校”,同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深度融合开展“送课”,在授课中讲“身边事”、说“百姓话”,让农村党员真正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驻村两年,他深入会场、农村党员活动室、田间地头,为巍山县、南诏镇以及乡村一线各级党员干部宣讲近20次,累计培训2100人次。
2021年11月,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长入户宣传惠农助农政策
因为对政策“吃”得透,对村情了解深,王超的党课很受党员干部们的欢迎。听过他讲党课的多雨村党支部书记周建明说,在王超的党课上没有聊天玩手机的,大家都生怕听得不够、听不过瘾。
2021年12月,作为驻村所属南诏镇流动党校讲师团成员为农村党员宣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2022年12月,作为第一书记为巍山县南诏镇各级党员干部宣讲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王超把村里的每户人家都当成“亲戚”,对“东家长西家短”了如指掌,从走村入户到审核项目,从村组道路硬化到村级主干道建设,从饮水工程建设到厕所改造,从易地搬迁到产业发展,他样样走在前面。通过王超和其他驻村干部的不断努力,自由村争取到了项目资金,建起了肉牛养殖场,争取到了华能光伏发电项目落地,村集体经济实现了从两万到十万多元的转变。
2022年5月,作为第一书记主持召开乡村振兴工作院坝会
集体经济增值、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自由村逐渐被渲染上幸福的色彩。两年驻村,王超见证、参与甚至创造着这一切,把青春镌刻在火热的乡村沃土上。
2022年7月,作为第一书记为巍山县”万名党员进党校“专题示范培训班560名学员授课
勐焕街道中用青春延续为民情怀
2011年金秋,经过两年部队洗礼的杨天辰脱下心爱的军装,投身芒市勐焕街道,成为一名基层团干部,延续为民情怀。2022年度,杨天辰获得“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称号。
杨天辰
作为基层干部,杨天辰以勐焕街道大榕树青年之家胶林店、锦华店、五棵树店为依托,以党群活动中心、宣传文化中心为延伸,开展好美术、舞蹈、花艺等各类公益培训。同时,想方设法多方筹集资金、物品并带领志愿团队到敬老院、学校(特殊学校)、福利院开展公益活动。
杨天辰于2022年1月对西部计划志愿者进行谈话
重阳节,他与同伴到敬老院陪老人聊天、散心,带给他们快乐;活动日,他带领团队走进特殊学校,与孩子游戏,给孩子们讲课,打开特殊孩子的心扉,让他们逐渐融入活动、融入社会;带领团队积极参与关爱留守儿童圆梦“微心愿”活动,尽量满足孩子们的心愿,给予他们温暖;针对辖区内部分特困学生进行资助,减轻其负担,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同时,他还积极参与司法社工建设,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
杨天辰于2022年4月到学生家中劝导辍学学生返校
2020年,新冠病毒流行,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作为团工委副书记、街道综合办主任的杨天辰第一时间站到了第一线,每天24小时待命,吃住都在办公室,就连奶奶住院都没能照顾。他参与起草了《勐焕街道疫情防控工作应急预案》《勐焕街道社区网格化疫情防控工作方案》,高质量完成了疫情防控各项数据统计、材料汇总、上报,统筹协调配备疫情防控物资,配合开展集中隔离、居家隔离、健康监测、核酸检测、疫苗接种……赢得了大家的一致称赞。
杨天辰于2021年6月召开勐焕街道团工委流动团员团日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杨天辰累计组织社区、共建单位、“双报到”党员、志愿者等共计20000人开展卫生整治活动,整治卫生死角1500余处,清除小广告15000余条,清除各类垃圾近180余吨。杨天辰个人曾获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爱心大使”、云南省“防艾先进工作者”、云南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优秀个人和云南省优秀共青团干部等荣誉。
西畴大地上用青春找寻乡村振兴的“路标”
张北战,现任最高人民检察院驻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西洒镇瓦厂村第一书记,曾获最高人民检察院个人三等功一次、最高人民检察院机关“优秀检察青年”一次,获得2023年“云南五四青年奖章”。
张北战到深圳推销农产品
张北战是2021年主动请愿,被选派到瓦厂村的。驻村期间,他继承和发扬新时代“西畴精神”,向当地村民请教,用情用力做好定点帮扶工作,推动了当地村办企业顺利起步,促进了“汤检情”商标的注册,帮助建设了八角烘烤车间,改制原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村内农产品由“原字号”向“制成品”转变,村内文创产业由以往的粗加工向自主品牌创制转变。
法治进车间
张北战驻村第一年,实现瓦厂村历史上首次全民分红;驻村第二年,瓦厂村村集体经济利润突破50万元。瓦厂村入选人民网2022乡村振兴创新案例、云南省2022年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精品村建议名单。
瓦厂村第一次分红大会
瓦厂村第二次分红大会
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张北战聚焦乡村教育,协调社会爱心企业资助当地困难学生;协调国家检察官学院教授通过远程视频的方式开展多轮次未成年保护法等方面的课程宣讲;组织优秀青年教师到青岛开展教学交流;联系公益组织捐赠图书室、课桌椅、书包、打印机等教学设备设施;积极联系企事业单位为本村在校大学生提供寒暑假实习岗位;邀请农技专家到村开展技术培训;鼓励村里的年轻人开展厨师、会计、计算机等专业培训……为瓦厂村后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与村干部一道烘烤八角
此外,在张北战的牵头推动下,最高人民检察院协调150万元资金开展瓦厂法治乡村建设,建设完成法治广场、议事亭、法制长廊等,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活动,开展法治乡村建设,让“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成为当地村民的自觉。
召开群众会
三尺讲台上用青春点亮青春
2023年“云南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和荣华,现任福贡县石月亮中学党支部组织委员、安全副校长。在十二载从教生涯中,和荣华不仅有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还拥有一颗爱生如子的心。
和荣华辅导学生
和荣华的班上有个同学叫娜福芳,从小失去双亲,和60多岁的奶奶相依为命。娜福芳在家里承包了所有家务,一年到头也舍不得买一件衣服。了解到这一情况,和荣华到娜福芳同学家里进行家访,当场把自己身上带的五百块钱给了他们,并决定长期资助娜福芳。在和荣华的帮助下,娜福芳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在事业单位工作,改变了自己的命运。随着工作的深入,和荣华了解到类似的贫困学生并不在少数,便决定拿出自己工资的一部分来资助贫困生,之后更是四处去拉资助。到现在为止,他已经资助了上千名学生。
和荣华家访
由于留守、认识不到位等原因,班上有的孩子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荣华把每个孩子的问题和困难都详细记录下来,形成了一本厚厚的笔记本。私下再找这些学生进行交流,甚至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到他们家里,一起做饭、学习,充当了孩子们的亲人,改变了这些孩子们的想法。
和荣华与学生集体照
对“问题学生”们的关爱与呵护,是他一直坚持扎根基层教育的初心与动力。和荣华当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大学,本可以选择到城市就业,但他深知家乡教育急需发展的现状,毕业后不顾家人反对,回到了家乡从事基层教育。截至目前,和荣华已经陪伴3000余名学生毕业,有的在他的影响下,也回到了母校任教。
和荣华与学生合照
发展的主战场
乡村振兴的第一线
云岭青年的青春粘上泥土、染上露珠
于“大熔炉”“练兵场”中反复磨砺
在基层沃野书写荣光
统筹:锁华媛罗蓉婵
策划:范春艳
编辑:范春艳
记者:期俊军
特别鸣谢:共青团云南省委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