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段锦提高必学,也是站桩功最重要基础:脚的重心变换中找平衡
八段锦提高必学,也是站桩功最重要基础:脚的重心变换中找平衡
之前说八段锦等养生功的基础是放松和找平衡。
就找平衡而言,通过站桩更容易把握其细微之处。
大成拳宗师王芗斋对桩功研究非常深入,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大师的高级标准有时候并不一定适用。学习王芗斋的弟子,可能会得到更多的启发。
王芗斋的弟子中,于永年老师是非常特殊的一个。于永年(1920-2013),1944年就随王芗斋学习大成拳,1953年第一个用站桩法治疗慢性病。他最特别的贡献在于,创新发展王芗斋的理论,将站桩功与道德经哲学结合起来,并试图通过现代科学阐释站桩功法的原理。
用现代科学阐释中国古养生法,严格来讲并不完全准确,但是却提供了一种现代人能够理解,并由此产生信心的基础。
于永年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第二随意运动”概念,指出站桩通过逐步训练休息肌的收缩运动,是更深层次的运动。
于永年还讲,脚部支撑点的变化对于站桩会产生不同的强度和效果。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还可以通过于永年讲的脚步支撑的变化来把握“桩功平衡”的细微处。
一.四种脚位的不同作用于永年讲,一般而言,站桩时,脚位可分为四种,不同脚位对于身体平衡和运动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第一种是,外八字脚位。
适合初学者,这种脚位最容易平衡,运动量最小,最容易把握。
外八字类似,站军姿后的,两脚都稍息。
脚跟相距25-35厘米;脚尖相距40-50厘米;脚尖和两脚跟连线成50-70度角。
其实就是,脚跟略窄肩宽站立,脚尖两侧外摆。
第二种是,平行脚位(于永年说二字形脚位)。
两脚平行或低于20度外摆,两脚距离30-40厘米,基本上肩宽站立。
这种站法,平衡难度增加,特别是膝盖弯曲情况下,需要一定的训练,同时运动量也增大。
第三种是,斜步脚位
相当于第一种外八字脚位,一只脚向前迈一步(50-90厘米),形成两只脚一前一后,站桩。
这种平衡难把握,运动量也更大。但恰恰是平衡难以掌握,通过这个脚位更容易体会到重心的变化,反而是最方便的练习平衡的脚位。
第四种是:反步脚位
反步脚位最难,运动量最大,平衡最难把握。
相当于第二种,二字形脚位,一只脚前迈一步(60-90厘米),然后脚掌向外扭转,与双肩成0-30度,最难是与肩平行,但后脚脚跟不能离地。
二.脚步支撑点变化训练平衡
上述四个脚位都能通过脚底部支撑点的变化来感受平衡感,以及增加运动量和难度。
但用平行脚位最方便。
脚底支撑的变化,分为:脚心,脚掌,脚跟。
初学者一般采取,脚心部支撑点。这最容易把握平衡。
说是脚心点,其实是全脚掌着地,只是站桩时,全身中心的垂线支撑点落于脚心。
但别小看,初学者往往很难完全脚心支撑,反而是前后摇晃,一会重心脚跟一会脚掌。做到立正时很平稳不晃动脚心支撑,然后再臀部下坐,找到平衡,重心在脚心。这时,基本的平衡就找到了。
做到脚心支撑,基本上可以有效地完成八段锦等导引术的拉伸动作。
想更明确感受脚心支撑,还可以用小沙袋垫脚心,脚掌和脚跟都轻微着地。
如果还想更进一步,就可以练习:脚掌部支撑。
这时,需要脚跟离地,全身中心垂线支撑点落于脚掌。
初学者可以采取脚跟垫高法,如用斜坡倾斜地面,颠小沙袋等。不要尝试高跟鞋,台阶,砖头垫哈。抬高角度不要超过30度最好。
脚掌支撑,身体会前倾,不易找平衡。大腿和小腿肌肉会加强收缩,运动量会增加。开始会肌肉紧张,通过训练,肌肉慢慢放松下来,身体也会平衡。
当然,最难还是,脚跟部支撑。
开始,可臀部下坐,脚掌和脚着地,身体后靠,重心落脚跟,脚掌轻微受力。后可逐步重心后移,脚掌几乎不用力。平衡最难把握,运动量也最大。
其实,我们可以降低难度,只是通过有意改变支撑点从前到后的变化,来感受平衡的转换。
脚底支撑点的变化,还同时能保持平衡,那么找平衡这个基础就算打好了。
再练习一般的养生导引术,就会更得心应手。
总结:如果我们用心体会八段锦等养生导引功法的练习过程,会发现,每一式从预备式到完成,都是找平衡,并达到平衡的过程。如果动作能始终保持平衡的状态,那么心境也会在一种平和的相续中。那所谓的“心息”相依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