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水剑|选人用人,不妨以能力论“英雄”

  选人用人,不妨以能力论“英雄”

  □潍坊融媒评论员 孙瑞荣

  据《工人日报》报道,随着求职竞争愈发激烈,学历日益成为用人单位倚重的筛选指标。“仅招名校生”“仅招第一学历名校生”“仅招全日制毕业生”……学历限制的不断“细分”,帮助企业提高了招聘效率,但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人岗错配,严重有悖就业公平。

  

  近年来,求职竞争日趋激烈,一些在就业市场处于强势地位的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时不完全从岗位的实际需求出发,而是热衷于用名校生“装点门面”,“双一流”的标签成了招聘时现成的“筛子”。

  俗话说“不拘一格降人才”,可实际是“一格一格降人才”。试问,到底是学历重要还是能力重要?高学历不代表高能力,第一学历不代表最终的能力。把高学历等同于优秀人才,认为进名校分数高就比其他人强,“以出身论英雄”的人才观,不仅会让一些学历出身“不够光鲜”的求职者丧失公平机会,更损害了求职者的尊严,让他们承受着精神上的伤害。

  事实上,早在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

  “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就是学历歧视。以学历识人,这让很多付出巨大努力来提升学历的年轻人,在求职时都会被自己的非全日制身份或不好看的“第一学历”拖累,难以获得展现能力的机会。要知道那些学历出身“不够光鲜”的大学毕业生,同样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样有对人生突破的渴望与希冀。

  学历歧视说到底是一种固化思维,在本质上建立了一种制度壁垒和人为藩篱,建构了一道道或有形或无形的门槛,将一些人拒之门外。打破“唯学历”“唯名校”的学历歧视,建立专业评价体系是关键。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更应该看中的是求职者的个人能力以及与岗位的匹配度,而不该片面地以一纸文凭论高低。如此,形成尊重人才、不以学历论高低的良好氛围,才会让更多人的梦想能够照进现实。

  图片为资料图

  编辑:邢敏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