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少年审判24载,“法官妈妈”帮教过的孩子无一重新犯罪
前段时间,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少年家事审判庭陈海仪去了一家餐饮店,店员阿霞为她冲了一杯咖啡。这杯看似寻常的咖啡,对陈海仪来说,却格外来之不易——它来自一双曾犯下弥天大罪的手,庆幸的是,在她长达8年的帮教下,如今这双手开始堂堂正正地劳动,重建自己的人生。
对失足青少年悉心帮教、为岔路迷途者点亮心灯,从事少年审判24年来,陈海仪经办5200多个案件,无一抗诉、无一投诉,帮教的失足少年无一重新犯罪。“用法治为青少年扣好第一粒扣子”,法官妈妈、人大代表、少年司法人,三个不同身份,在陈海仪身上不断交融,最终凝聚为对未成年人的爱和牵挂。
目前,陈海仪荣获市、省、国家级荣誉30余项。2018年,她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并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中国妇女十二大代表。2020年,她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在中央政法委组织开展的“平安之星”网络宣传活动中,她获评“平安英雄”。
温柔的法官妈妈
24年前,刚刚大学毕业的陈海仪,走上了少年审判的岗位。在她看来,少年审判是刑事审判工作中一个极其特殊的领域,看似简单却并不简单。情、理、法的碰撞,在这里显得尤其激烈;一个案件的结局,常常牵动着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几代人的幸福和未来。
阿霞是陈海仪帮教的孩子中时间跨度最长的一个。因从小缺少关爱,年仅14周岁的留守儿童阿霞,一时冲动杀害了不满6周岁的堂弟。根据法律规定,陈海仪判了阿霞有期徒刑10年,但这一纸判决,只是陈海仪帮教的第一步。
“10年,对一个孩子,一切都还来得及。”从此,寒来暑往的看望、一来一去的通信,8年的时光里,陈海仪往来于法院、未管所和家中,一串串的脚印、一沓沓的书信,见证了阿霞从消极到开朗、从一无所长到多才多艺的历程。她还送去书籍,鼓励阿霞参加自学考试,并经常与阿霞的爸妈通电话,劝他们节假日多去看看孩子。
阿霞慢慢感受到了来自家庭的关爱,坚定了改造信念,也通过了一门又一门的自学考试,改造成绩越来越突出。
2019年底,阿霞经过减刑释放,谁知因为遇到疫情,工作一下子不好找了。
“陈法官,新年好,我想麻烦您……能在广州给我找份工作吗?”过年期间,阿霞在电话里弱弱地向陈海仪求助。
“没问题,我找找看!”说出这句话时,陈海仪说,自己其实有些“心虚”,毕竟这是一个有严重案底的孩子,又值疫情期间,难度可想而知。靠着一股韧劲,她打了个无数个碰壁的电话后,终于有位热心的餐饮老板向阿霞抛出了绣球,阿霞靠着自己的努力,成功在培训期间转正。
“看到阿霞冲泡咖啡的巧手,我既欣慰又自豪。现在,终于能安心放手让她回归社会了。”陈海仪说,女性少年审判法官常被称作法官妈妈,正是因为审判台上,她们有铁面判官的刚正无私,审判台下,又有母亲般的细致温柔,愿用爱托起那些受伤的羽翼。她坚信,犯罪的少年一旦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和良知的觉醒,定会重新绽放出骄人的花朵。
尽责的人大代表
“广州中院陈海仪法官用母亲般的关怀帮助失足少年走向新生。通过组织观摩少年法庭,让少年体验司法,学习法律常识……”去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时,发现报告提到自己名字,陈海仪“吓了一跳”。
作为近年来头一个被写进最高法工作报告的法官,陈海仪难掩激动。不过,她认为,这不是表扬她一个人,而是表扬了许多帮助失足少年的法官群体,自己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实际上,从201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未成年人保护与预防犯罪就一直是陈海仪的重要履职方向。她先后提出了“建立青少年大数据平台”“构建预防与惩治未成年人被性侵情况”“疫情防控期困境儿童救助机制”“加强青少年社会服务机构扶持及分级分类发展力度”“设立少年司法矫正教育制度”等多个建议,让她欣慰的是,这些建议都不同程度地被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所吸收和采纳。
今年全国两会上,她结合审判难点和社会综合治理难题,针对青少年网络消费借贷预防及帮扶、预防与矫治未成年子女抚养和探视困局、涉外送达机制等问题提出四份建议。高质量的建议,得到了积极的回馈,会议召开期间,已有相关部门与她联系落实。
人大代表要“听民声、解民忧”,陈海仪很注意将代表身份与审判工作相融合。每年两会,她都会给未成年犯管教所里的孩子们寄去首日封,3年里寄了上千个。
“我去未管所时,孩子们常常问我:陈法官,什么时候再给我寄东西?”在陈海仪看来,他们需要的并不是多贵重的物品,而是关心与问候。她希望在剩下的两年任期里,能提出更多高质量的意见建议,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可能。
坚定的少年司法人
从事少年审判工作多年来,陈海仪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必须建立一套系统的少年刑事审判制度,从审前延伸到判后。“有了完善的制度后,这个案子即使不是我审,其他的法官也都会这样做。”
经过长期的审判实践,她总结出一套“挽救少年三部曲”——庭前规劝促退赔、庭中析法促悔罪、庭后勉励促振作,审判中注重社会关系的修复,提前为孩子顺利回归社会营造环境。
平日里,陈海仪热心于普法教育,挽救孩子于未然。业余时间,她把审判台转移到三尺讲台,先后兼任十余所中小学的法制副校长、校外辅导员,还担任普法、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在全省100余所学校、少儿图书馆、云教育平台,开展法制宣教200余场次,制作的法制流动板报在全市1571所中小学校、中专技校中巡回展出,组织模拟法庭30余场次,受众人数超过百万人次。
在陈海仪的积极推动下,广州法院打造的“羊城金不换”少年司法品牌,全面发挥了法院的少年自我保护和预防犯罪普法、审判和帮教矫治制度作用。在帮教的失足少年中,有30多人考上大学,300余人重新返校完成学业,累计通信、通话多达1000余次。
“24年来,我乐此不疲打造了一个个‘金不换’,收获了很多感激的泪水,也见证了很多重生的幸福。”陈海仪说,看到他们能够自食其力,一个个开始新的生活,这是她24年中最大的快乐,也是让她不断坚持下去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