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求:不得向未满8岁的未成年人贩卖这类商品!你家孩子买过吗?

  来源:首都教育

  日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印发《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的通知,为盲盒经营划出红线,推动盲盒经营者加强合规治理。

  盲盒经营者不得向未满8周岁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向8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商品,应当依法确认已取得相关监护人的同意。

  盲盒经营者应当以显著方式提示8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购买盲盒需取得相关监护人同意。

  盲盒经营者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未成年人沉迷,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在解决未成年人消费争议方面提供便利。

  鼓励地方有关部门出台保护性措施,对小学校园周围的盲盒销售模式包括距离、内容等进行具体规范。

  现在有很多小朋友

  都非常喜欢玩盲盒

  他们经常

  一个又一个地买

  一个又一个地拆

  仿佛上瘾了一般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据媒体报道,2019年,有近20万人人均花费两万多元人民币收集盲盒,还有人为此一年花费近百万元。发达的社交媒体也推动了盲盒系列的传播。虽然单次购买盲盒价格并不高,但如果买“上瘾”也可能“倾家荡产”。不少孩子买的盲盒可能主要是文具盲盒。

  孩子反复购买文具盲盒的原因

  为什么孩子会反复购买文具盲盒呢?

  原来孩子们在学校是要与同学进行交往的,文具盲盒捆绑的IP文化属性,让其成为孩子们沟通交流的社交“硬通货”,不买文具盲盒的孩子与同学们没有共同的话题,很容易感受到被孤立。

  所以很多孩子要家长购买文具盲盒实际上是想融入某种特定的社交群体。

  在个别极端案例中,孩子大额购买文具盲盒是想更好的与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交朋友。

  还有部分家长将文具盲盒作为奖励孩子的一种方式,如果考试成绩达成家长设定的目标,就为孩子购买想要的文具盲盒。

  此外,能拥有隐藏款盲盒是许多孩子展示自身价值的方式之一,攀比之风也可能随之而起。

  有机构就“什么是大家课余时间谈论最多的话题”随机对100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访谈发现,18%是喜欢的明星,23%是喜欢的影视剧、歌曲或文体项目,24%是喜欢的网络游戏、漫画等,31%是学习和考试成绩,而盲盒(包括文具盲盒)达到25%,仅次于“学习和考试成绩”这个话题。可见文具盲盒在学生群体当中的社交属性和话题粘性不容忽视。

  自制力差的孩子“上瘾”

  “文具惊喜套装”“文具魔盒盲盒”等带有博彩性用语的文具产品对孩子们的吸引力很大。孩子反复购买文具盲盒的现象,让人意识到了孩子染上“文具盲盒瘾”的可能性。

  上海迪博大数据研究所对586位家长进行的消费调查结果显示:反复购买文具盲盒的青少年比例高达84.0%,就是源于类似于博彩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刺激感。

  当然,这种致瘾性不会发生在所有的孩子身上,但相关心理学家表示对于小部分自控能力较差的未成年人来说,会对盲盒中不确定的产品产生较强的期待感,这种期待感可能会逐步“成瘾”。

  买盲盒“上瘾”的秘密

  北京大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博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科主治医师姜思思说:要理解疯狂购买盲盒的行为,就要理解人类主动行为背后的原理——“操作性条件反射”。

  对于盲盒购买者来说,打开盲盒获得想要的玩偶是一种“奖赏”,会正强化购买盲盒这一行为。不确定的购买结果,就像以一定概率掉落的食物,使购买者无法判断行为与结果的关系,行为就有可能始终持续下去。

  她还认为,如果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理解成瘾行为,均涉及与人类动机相关的中脑边缘多巴胺“奖赏系统”。

  以上物质或行为最终都是通过增加“奖赏系统”多巴胺分泌,让人们产生快感、缓解不良情绪,而带来了“成瘾”的可能。越快越容易引起“奖赏系统”多巴胺释放,成瘾的可能就越大。

  正常来讲,中脑多巴胺“奖赏系统”受大脑前额叶调控,而青少年大脑前额叶较成人尚未发育成熟,因此可能更容易受到影响。

  警惕“上瘾”

  我们日常所说的“上瘾”并不能等同于精神病学临床诊断中的“成瘾”,也绝不能说购买盲盒就是成瘾行为。但是,如果购买行为出现以下四种特征,则须高度警惕“行为成瘾”,或者说“非物质成瘾”的可能性:

  一是“明显过度”,比如相对于生活状况而言,在购买盲盒这件事上花费了过多的时间、精力、金钱;

  二是“戒断反应”,比如不买盲盒就非常难受,夜不能寐,甚至烦躁、易怒、紧张、情绪低落;

  三是“耐受性增加”,比如买盲盒的频次逐渐增加,从一个星期买一个就能满足,发展到每天买一个才能踏实,最后到每天买好多个心里才舒服;

  四是“负性后果”,比如因购买盲盒让自己入不敷出,为买盲盒跟父母说谎要钱,房间里到处都是盲盒导致自己的生活空间受到严重挤压,每天只想着买盲盒、拆盲盒而不想参加其他娱乐活动,以及更严重的不良行为等。

  家长应该要如何防范?

  孩子本身自制能力较弱

  一旦因好奇心、刺激心的驱使

  就极容易成瘾

  对学习生活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家长应该要如何防范呢?

  于细微处关注孩子,判断他们是否“中招” 。

  ① 关注“钱”

  仔细留意孩子最近零花钱的使用情况

  如果孩子总是

  以各种借口变着花样地来向你要钱

  那就得多留个心眼

  ② 关注“学习成绩”

  如果孩子成绩一向稳定

  但突然在某个时期发生剧烈变化

  那一定要多与老师、孩子沟通

  深挖背后的原因

  ③ 关注“交友情况”

  多从侧面了解孩子的交友情况

  可以适当地邀请孩子的朋友到家中做客

  观察双方的相处模式

  ④ 关注“情绪变化”

  如果放学回家后

  发现孩子脸色不对劲

  有时特别开心,有时特别低落

  询问时孩子支支吾吾的

  一定要多加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