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研究生向室友投毒,177名校友联合求情,教授带头祈求放过他

  冲动是魔鬼!人都是有情绪的,悲伤,痛苦,高兴,快乐,无奈,这些都是人情绪的组成部分。人千变万化的复杂情绪中,冲动是最致命的情绪之一。

  冲动像魔鬼一般,可以吞噬一个人的善念,启动一个人的邪恶感,进而可能会做出害人害己的行为。

  

  001、林森浩的冲动

  2014年3月31日,林森浩向同宿舍室友黄洋下毒手了。这天,林森浩从实验室里做完实验后返回宿舍,一如往常,和平时没什么分别。

  然而,他在离开实验室前做了一件预谋已久的事—带出剧毒化学药品。林森浩所带出的化合物具有超强毒性,小白鼠喂服后,会呕吐,继而抽搐,最后肝功能会全部受损。

  林森浩作为医学研究生,他对这种化合物的负面威力了如指掌。他刻意将此物带出实验室,充当害人工具。

  林森浩回到宿舍后,空无一人。他开始作案,迅速拿出化合物,将其倒进了宿舍内的饮水机当中。他等着室友黄洋回来,踏入他的圈套。

  

  黄洋晚上回来后,并未喝水,但第二天早晨,黄洋起床后,起身拿着杯子接起了饮水机中的水。黄洋开始喝了起来。

  当时,躺在床上的林森浩通过声音得知黄洋已经喝下了他下毒的水,心中在洋洋得意。

  黄洋喝过水没多久,就开始出现呕吐现象,住进了医院里。

  医生没多想,给他按照普通的肝功能损伤的症状治疗,毫无疑问,疾病丝毫没有减轻的迹象,反而随着时间拉伸,黄洋各种肝功能开始严重受损。

  极为讽刺的是,在黄洋刚住进医院时,林森浩正是那所医院的实习医生,他还亲自给黄洋做B超检查,并告知黄洋,没事,别担心。

  犯罪者的伪装已经到了让黄洋反而在那一刻想要感激的地步。

  由于没有找到症结,化合物不断侵入五脏六腑,在4月16日,黄洋不治身亡。从中毒到死亡,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002、事件被揭发

  在黄洋去世的前两天,一条神秘的短信发给了黄洋的同学,让他留意一种化合物。

  这位同学立马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导师,导师经过查询,发现实验的小白鼠也有肝功能受损的各种症状,接着发现林森浩和这个化合物的研发有着密切关系,并发表了六篇高水平的论文。

  

  这个消息提供给有关方面后,才锁定林森浩,事件真相才浮出水面。

  很多人都好奇,那条神秘短信到底是谁发的?没有对这个信息的发送者进行公布,也是一种对信息发送者的保护吧。

  

  003、177名校友联合求情

  林森浩罪行恶劣,故意对室友下毒,导致黄洋在前途一片光明的情况下,却离开了人世。这种对人生命权的随意践踏令林森浩激起了群愤。

  黄洋的代理律师说,当事人不要赔偿。

  林森浩剥夺了黄洋父母和儿子共处的余生时光,剥夺了黄洋的未来,黄洋父母还在等着儿子将来娶妻生子,将来儿子给自己养老,一家人幸福的生活指日可待,而这一切现在都被林森浩毁了,不要赔偿,只求严惩!

  林森浩的行为实在恶劣,最终被判以死刑。令人意外的是,在林森浩被宣布判死刑后,复旦大学校友共177人联名给林森浩求情,希望能留林森浩一命,其中的一名教授更是首当其冲祈求不要对林森浩处以死刑。

  

  他说,林森浩的行为虽恶劣至极,但死刑解决不了问题,他想推动法律重新思考死刑的意义。

  林森浩是医学专业的研究生,一路走来,成绩优异,他的专业水平足以造福数以万计的病人,能为病人带来福音。

  

  004、罪有应得

  我了解177名学生的心情和想法,但坚决不能理解。林森浩的事情虽然过去十多年,但类似的事情不断在上演。

  为了泄愤,一时冲动或早有预谋的害人者屡见不鲜。即使有充分的理由,残害他人尚且要偿命,何况是一时冲动的行为呢?

  如果原谅施暴者,被害人的家人怎么办?对于黄洋来说,他的离去,击碎了父母未来的希望,带走了父母一辈子的幸福。

  

  换位思考,如果黄洋是自己的儿子,你会怎么办?你定会要求严格按照法律来办理,丝毫不能考虑情理,秉持公道和正义。

  林森浩因小事和黄洋产生矛盾,进而残害他人,这种行为罪大恶极,判处死刑也是罪有应得。

  冲动不可取,但如何能够减少环境或人所具有的冲动和暴力氛围,让校园、公司乃至家庭中都饱含和谐,每个人坦诚相待,而非戴着一副面具的相互欺骗和不满,才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