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越长大越少和奶奶亲近?反思原因值得注意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讲,孩子出生后,第一个建立起依恋的是母亲,这有助于孩子建立安全感。随着孩子长大,随着妈妈上班,孩子和奶奶接触的时间变长,这种亲密依恋逐渐转移到了奶奶身上。因此,奶奶带养的孙子在小的时候,对奶奶也是非常依恋的。然而,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对奶奶的依恋也会逐渐减少,甚至慢慢消失,不再愿意亲近奶奶。这并非不孝,而是孩子开始明白是非,懂得辨别,开始有自我意识,辨别谁是谁非,逐渐成长起来。
矛盾的出现,导致了孩子和老人之间关系的疏离,这矛盾可以是来自于婆媳或家庭成员间关系的矛盾,也可能是老人本身的言行举止,不符合孩子的预期,从而引起孩子产生疏离的心理。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家人之间需要正面沟通,换而言之,尝试可能化解矛盾产生的渠道。如果家长难以理解,那么孩子也需要拥有最基本的尊敬礼貌和态度。
老一辈人和我们这一辈人对于好玩的事物有着不同的偏好,更何况是和孩子。在孩子的小时,只要奶奶准备好一些玩具,陪孩子一起玩,孩子就会非常喜欢奶奶。可是,随着孩子长大,零食、玩具等对孩子的吸引力逐渐变小,孩子开始追求的是“精神上”的交流。当孩子追求的是“精神上”的交流时,往往是老人还停留在原地;关心的是孩子的饮食、学习成绩等等。甚至,老人还为了孩子好,大言不惭地唠叨:要孝顺、要好好学习……这些话,听父母的说好腻,听老人说只会更加让孩子反感。这种情况下,孩子和老人在一起的时间会变得非常无聊,甚至开始想要逃离从而产生疏离感。如果老人没有和孩子住在一起,那么孩子去老人家的时候,可能会觉得陌生、无聊。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开始关注更多的东西,比如和同学一起去看电影等,因此孩子和老人之间的共同话题也会逐渐减少,导致疏离感的产生。
孩子从3-6岁开始,进入到第一个叛逆期,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有了自我意识,有了自己的想法,开始反抗家人的控制。这种现象在家长眼里是孩子的“叛逆”,但是从孩子的身心发育来看,这只是孩子开始拥有自我意识的一个表现,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孩子开始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开始逐渐认识是非,树立正确的三观、人生价值观等等。因此,孩子逐渐长大后,会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如果周围的人不符合他们的价值观,他们会选择保持距离或者反抗。
需要思考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争执或者态度,是否导致了孩子认识是非的过程。比如,老人对于婚姻生活的态度,是否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他们是否愿意与外人交流、和谐共处等等,这些对于孩子塑造正确三观、价值观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总之,在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孩子和老人之间的关系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孩子会开始逐渐独立,建立起自己的生活圈子和社交关系,可能会对老人的依赖程度降低。因此,家庭成员需要适应孩子不断变化的需求,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识,保持良好的沟通,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共处,让孩子从家人那里获取到正确的三观,有助于他们成长为独立自主的人。
好了,本期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看完这期别忘了给我们点赞,关注和转发。谢谢您的支持,下期更精彩!
#AI共创计划招募#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