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缉思|理想国家的五大标准

  

  著名国际政治学家:王缉思

  理想国家的五大标准

  文:郑冲 编:木叶

  什么是政治?政治是指一个社会对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价值包括货币等有形的价值,也包括文化、宗教等无形的价值。权威性分配是国家与政府的决策及执行。

  1983年,美国政治学者戴维·伊斯顿在北大讲学时,举例说,如果干净的空气在某种社会环境下成为稀缺资源时,那么如何分配干净的空气就成了政治问题。30多年后气候变化成了世界政治的热点,碳排放权交易就是“权威性分析”的典型案例。

  每一个人,无论是否喜欢,事实上都不能完全置身于政治之外。一个公民,在国家、城镇、企业,政府等机构中,都会碰到政治。更不用说,中国人所受的教育一直要求我们“讲政治”,要有“政治意识”。

  王缉思在他的著作《世界政治的终极目标》中归纳了人类历史上不同时代的政治主题,寻找了五个跨越时空的政治终极目标:安全、财富、信仰、公正、自由,对世界政治的多样性和同一性做出详细的解读,令人耳目一新。

  

  ▌世界终极目标之-安全

  安全的最低标准是生存,也就是生命安全。对一个行为体来说,安全即是客观上不存在威胁的状态,主观上免于恐惧的感觉。

  安全不仅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心态。

  以朝鲜为例,从客观上讲,今天似乎没有哪个国家有主动对朝鲜发动进攻的意图。但朝鲜自90年代以来,一直坚持“先军政治”,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坚决研发核武器。

  作者推断,朝鲜强烈的不安全感同外部威胁大小不直接相关,而更可能来自国内政治和社会变化。

  不可否认,维护国家安全是各国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美国学者约翰·柯林斯认为,最重要的国家安全利益是生存。

  在中国,“维稳”一直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美国,随着国内种族和宗教的多元化,美国的文化多元主义逐渐上升,冲击了“盎格鲁-撒克逊”新教文化,引起了美国传统保守主义者的忧虑和批评。

  当国内稳定,国际和平的传统安全还没有安全保证的情况下,非传统安全又接踵而来,国际恐怖主义、生态环境恶化、传染病等。安全的概念又变为更注重于人的安全。

  安南指出,人是一切的核心,国家主权的概念本身即是为保护个人而设计的。个人是国家存在的理由,而不是反过来。我们再也不能接受一些国家的政府以主权为借口无视公民权利。

  

  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

  ▌世界终极目标之-财富

  财富包换物质资料和劳动,一种是实物形式,一种是价值形式。

  犹大为了30块银币出卖了耶稣,招致两千多年的骂名。

  延续200多年的“十字军东征”,宗教信仰固然是一个强大动力,但掠夺财富也是强大的诱因。

  1476年,教皇西斯笃四世宣布,赎罪券也适用于正在炼狱遭受煎熬的灵魂,正是“钱箱一响,灵魂出狱”的真实写照。

  为什么近现代人类财富大幅增加,答案是技术进步,资本积累,有效率的经济制度,全球化结果,世界和平。

  必须指出,对世界上许多人来说,最低的生活需求仍没有解决。

  比如始于非洲北部突尼斯的青年布瓦吉,因经济负担而自焚,最终扩大到其他阿拉伯国家的“阿拉伯之春”政治运动。

  

  阿拉伯之春运动

  ▌世界终极目标之-信仰

  有人也许也会说,政治的本质是争权夺利,同信仰有什么关系?

  而信仰恰恰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政治生活中各派力量都要争夺的一种精神资源。

  信仰建立在人的主观意识,而未必是客观事实之上。

  美国国际政治学者罗尔克认为,宗教往往被看作世界政治动荡不安的根源,但宗教在本质上,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和平、人道主义关怀与和平主义的根源。

  但民族信仰的诉求一旦极端化,并与暴力结合起来,便成为世界动乱和冲突的重要根源。民族主义具有“最高的合法性”,战争一旦披上了民族信仰的外衣,就被其发动者描绘为一种“解放”或“维护民族最高利益”的正义行为。

  印度著名诗人泰格尔认为,民族主义的概念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最强烈的麻醉剂,在这种麻醉剂的作用下,整个民族可以实现一整套最恶毒的利己主义计划,而一点也意识不到他们在道义上的堕落。

  如果民族主义的目标是每个族群都建立自己的国家,那么这一过程不但充满了痛苦的灾难,而且永远不会终结。

  

  有着众多民族和信仰的印度,如果全部各自独立,

  则必然意味着无尽的冲突与战争

  ▌世界终极目标之-公正

  关于世界各国间对于“公正”的理解,王缉思认为:

  第一,公正是一个社会历史现象,公正的标准随着历史发展而演变。

  比如,在西欧农耕时代被认为神圣的罗马教皇和教会的统治,在文艺复兴之后逐渐受到质疑,政教合一被认为是不公正的。

  第二,公正标准可能是十分宏观的,但也可能是十分具体的。

  如果本国的一名运动员获得世界冠军、为国家争得荣誉后,被本国人员发现赛前服用兴奋剂,是应该揭发还是维护体育的公平性?

  第三,全球范围的公正总是影响世界政治。

  “大国小国一律平等”,在主权意义上正确的,但在实践意义上,大小国家、强弱国家之间的平等,既不现实,也不公平。

  联合安理会常任理事的设立,就说明国家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

  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主流观点是,国家主权应优于个人权利;而西方发达国家的主流观点是,国家必须在尊重人权的基础上行使主权。

  这是全球正义问题上产生纷争的主要焦点。

  

  ▌世界终极目标之-自由

  自由即个人或群体不受外在阻碍而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

  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在现代社会,个人自由受到若干方面的政治制约。主要是以下四种:

  1)群体自由的制约。

  2)政府和法律的制约。

  3)信息技术特别是大数据的制约:大数据的滥用可能会引发巨大的政治危机。

  4)政治禁忌和宗教、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

  自由在世界政治的五大目标中,是唯一一派生出“主义”的,叫“自由主义”:是以自由作为主要政治价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

  自由主义所倡导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当代欧洲、北美各国和澳大利亚、新西兰为代表。其政治倾向,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和许多被视为“专制”的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思想形成鲜明对照。

  

  ▌理想国家的五大标准

  王缉思认为,令人向往的国家应具备的五个条件是:

  第一,没有严重的内外部安全威胁,国内政治稳定;

  第二,国家和民众都较富裕,经济稳步增长;

  第三,国家有相对统一的信仰体系、道德准则和主流价值观;

  第四,贫富差距较小,公民平等在教育和社会保障体系中得到较好体现,不公正现象能通过法律和政策得到调整;

  第五,公民的自由权利得以充分保障。比如丹麦,有法治,又民主,政府高效及廉洁。

  追求人类大同政治理想的努力,永远在路上。

  

  黑格尔曾说“世界上真正的悲剧,不是正确与错误的冲突,而是两种正确之间的冲突”。

  在世界政治的博弈中,每个国家、每一种观念似乎都有它的道理。不同国家的国情、政情、民情不同。观念区别之大,常常引发巨大的冲突。

  对此,市面上有很多解释体系,但他们讲国际政治,往往只告诉大家什么价值是“正确”的。而能以“价值之争”为切口,讲清楚整个国际政治底层逻辑的,在中国,恐怕只有被称为“中国国际政治研究第一人”的王缉思老师了。

  为此,诚挚推荐我们的独家书:王缉思《世界政治的终极目标》。从世界政治的终极目标,洞察国际冲突的悲剧之源。

  在王缉思老师看来,政治,就是在为社会对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因此,国家与国家间的冲突,从短期看可能是利益问题、意识形态问题,但归根到底,其实是价值排序不同所导致的。

  包刚升老师所说:“这本书为我们理解世界政治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王缉思老师的亲笔签名,为收藏阅读更添一份温情。感兴趣的书友可点击下方商品卡,一键收藏。(独家书)

  《大国的崩溃》 +《世界政治的终极目标》京东好评率100%无理由退换旗舰店¥147购买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