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埃及在反侵略斗争中,做了些什么
引言
埃及沦为英法的半殖民地后,由于外国资本的掠夺和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统治,财政日益困难,国债迅速增加。到1876年公私外债总数达九千一百万英镑,仅外债利息支出就占国库收入的三分之二。埃及政府无力偿还外债,被迫宣布财政破产。英法等债权国乘机共同接管了埃及的财政大权,实行“双重监督”制度,由英国人任埃及国家财政收入和预算的总监督,法国人任国家财政支出的总监督。1878年8月,在英法的强制下,又成立了“欧洲人内阁”,由英国人威尔逊任财政部长,法国人德·布里尼叶任公共工程部长,意大利人和奥地利人分任副部长。
政府的实权完全操纵在英法部长手中,埃及的首相成了傀儡。与此同时,英法等国的垄断资本迅速渗入埃及经济的各个方面。为了适应外国资本的需要,棉花和蔗糖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棉花输出在五十年代平均每年不超过五十万坎塔尔,七十年代最高时达到三百万坎塔尔。英法资本家在埃及设立银行,控制对外贸易,设立各种企业公司,把持城市公用事业、铁路和航运,并设立工厂,为掠夺埃及原料进行初步加工。这样,埃及国民经济的命脉,就完全操纵在外国资本手中。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下,埃及民族资本的发展受到重重阻碍。
在铁路、港口、海关落到外国资本手中以后,民族资本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和打击。为了偿还外债的利息,“欧洲人内阁”迫使农民缴纳两年后的地租,致使农民的债务在七年内增加了十六倍。全国出现骇人听闻的饥荒,到处发生抗租抗税的斗争。在“欧洲人内阁”统治时,外国雇员充斥埃及政府机构,埃及人处处受到排挤和歧视,欧洲雇员的薪金是埃及人的十倍。埃及下级军官和士兵薪俸微薄,甚至在缩减开支名义下,大量被开除,使他们的生活陷于绝境。“欧洲内阁”的残暴统治,激起了埃及人民的强烈反抗。
祖国党和阿拉比领导的抗英斗争
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埃及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情绪日益高昂。1879年,埃及成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祖国党,其成员主要是地主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和爱国军官,它的领袖是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阿拉比(1839-1911)。他出身于一个农村伊斯兰教主家庭,曾在埃及军队中服役,被提升为中校。祖国党提出“埃及是埃及人的”口号,主张维护埃及的主权,确立宪政制度。1881年9月,埃及赫迪夫(执政者)杜菲克(1852-1892)企图把具有爱国情绪的驻军调离开罗,阿拉比等爱国军官在广大士兵的支持下,于9月9日率领军队包围王宫,要求撤换内阁,召开国会。杜菲克被迫于1881年12月召开国会,祖国党人在国会中占多数。1882年2月,成立了祖国党内阁,阿拉比任陆军部长。新内阁颁布宪法,扩大议会权力,把国家预算提交议会讨论,大大削弱了英法财政监督的权力,对英法帝国主义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新内阁的措施得到了埃及人民和爱国士兵的广泛支持。1882年5月,英法借口保护外国侨民,将两国舰队开到亚历山大港示威,向杜菲克提出最后通牒,无理要求撤换祖国党内阁,放逐阿拉比将军。英法的干涉激起了埃及人民的愤怒,全国各地掀起了反对外国武装干涉的爱国群众运动。人民群众举行示威集会和游行,要求废黜杜菲克,结束“双重监督”制度,归还被外国人和本国封建主夺去的土地,驱逐英法舰队等等。在人民群众革命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下,以杜菲克为首的大封建主公开投向英法帝国主义的怀抱。1882年6月,杜菲克以避暑为名,带领一批贵族和封建主,逃到亚历山大港请求英法“保护。”
7月初,法国军舰因德法矛盾加剧和法国内部的分歧而撤离亚历山大港。沙皇俄国施展它的一贯的外交阴谋,怂恿英国单独武装占领埃及。恩格斯指出:“埃及的事件是俄国外交制造的。让格莱斯顿侵占埃及……是为了使俄国可以占据阿尔明尼亚,-按照格莱斯顿的说法,这样做又可以把一个基督教国家从伊斯兰教的压迫下解放出来。”1882年7月11日,英国军舰开始炮轰亚历山大港,埃及军民立即英勇抵抗。由于阿拉比等人对帝国主义侵略本性认识不足,以为英国舰队只是进行恐吓,不致开炮轰击。因此,没有布置足够的防守力量。英舰轰击不到半天,港口要塞大半被摧毁。但是,埃及军队在人民群众支持下仍然奋勇抵抗,坚守阵地。
成千上万的居民参加战斗,在枪林弹雨中运送物资弹药,抢救伤员,谱写了英勇抗敌的动人篇章。7月12日,亚历山大港军民主动撤出,13日英军侵占亚历山大港。亚历山大港失陷后,阿拉比率领军队建立保卫开罗的西部防线,多次击败英军的进犯,使英军在尼罗河泛滥期间无法从西部和北部进攻开罗。但是,阿拉比轻信帝国主义关于不在运河区作战的诺言,放松了对运河区的防御,仅在通向开罗的要道上,布置了少数游牧部落的新兵。英帝国主义利用阿拉比的战略错误,秘密调动西线主力于8月20日侵占了运河区,接着英军以伊斯梅利亚港为据点,向开罗发动进攻。这时,阿拉比才仓卒到东线布防,组织保卫战。终因游牧部落酋长的出卖而被英军突破,阿拉比被迫退守开罗。阿拉比企图利用尼罗河的泛滥坚守开罗,但又为官僚地主所出卖。他们于9月15日打开城门引进英军,首都陷落,阿拉比等爱国将领被俘。埃及随即被英军占领。
英国在埃及的殖民统治和丹沙微事件
英国占领埃及后,为了缓和埃及人民的反抗情绪,应付它的竞争敌手法国的责难,没有立即宣布埃及为英国的保护国,声称一旦恢复秩序,英军立即撤退,并挟持杜菲克返回开罗,作为傀儡。然而,英国政府为在埃及建立长期的殖民统治,1883年派遣贝林为驻埃及的总领事,他成了埃及的实际独裁者,统治埃及达二十五年之久。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正式宣布埃及为英国的保护国。贝林的独裁统治,进一步加强了英国对埃及人民的奴役。
英国顾问充斥埃及政府的各个部门,贝林公开宣布:“埃及政府必须采纳英国顾问的意见,否则只有辞职。”他在埃及推行单一作物制。在占领的初期,棉花种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十一点五,到二十世纪初,则增长到百分之二十二点五。小麦的播种面积,则从百分之二十下降到百分之十六点九。棉花的出口量和粮食的进口量迅速增加,造成埃及的国民经济完全依附于资本主义国际市场。外国资本则抬高粮食价格,压低棉花收购价格,压榨埃及农民。外国公司进行疯狂的土地投机,攫取大批土地后,把土地分成小块,用分期付款的办法出售给富农,或出租给无地与少地的农民耕种,榨取地租。这样,外国资本家又成了埃及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对埃及农民进行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剥削。外国资本的沉重压迫,使埃及民族工业趋于破产。英国占领后,垄断资本在埃及的投资迅速增加。
在土地、运输及企业公司方面的外国资本,1883年为七十三万镑,1914年增至三千一百多万镑。制糖、烟草、纺织、皮革、食品等民族企业奄奄一息。原来比较活跃的手工工场和手工业生产也遭到扼杀。英国的纺织品充斥埃及市场。肥皂、油脂、糖、水泥以及各种日用工业品,大都是从外国输入。埃及完全成了外国商品特别是英国商品的倾销市场。英帝国主义对埃及的残暴统治和奴役,给埃及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埃及人民同英帝国主义的矛盾日益激化。1906年6月13日,几个英国军官到丹沙微村打白鸽,肆意践踏农民的庄稼,开枪打伤农民。农民奋起用棍棒保卫自己。英国殖民者见势不妙,立即逃跑,其中一个因中暑倒毙。
英国诬称其军官为农民所杀害,组织特别法庭,对丹沙微村农民进行镇压,四位农民被判死刑,二个农民被判无期徒刑,九个人被判处劳役。丹沙微事件发生后,引起了埃及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在开罗、亚历山大等地举行了集会和示威游行。1907年1月在亚历山大港,示威群众还同军警发生了冲突。在全国反英运动高涨的压力下,英帝被迫释放丹沙微事件中判刑的农民,贝林不得不于1907年4月下台。丹沙微事件之后,以穆斯塔法·卡迈尔为首的埃及资产阶级激进派,于1907年组织了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政党,它以阿拉比的祖国党命名,表明要继承阿拉比祖国党的传统。
卡迈尔曾经宣布这个运动的目的是:“保卫埃及和埃及人的权利,争取埃及人的独立,要求制定一部民主的宪法。”新祖国党成立不久,卡迈尔就病死了。他的葬礼,有五万埃及人参加,成了一次大规模的反对英帝国主义的示威游行。但是,由于埃及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他们只提出了君主立宪,反对不合理的关税制度,改良教育等措施。他们不敢组织和发动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而是企图利用英法两个帝国主义的矛盾来达到埃及的民族独立。
马赫迪领导的反英大起义
苏丹马赫迪起义的领导者穆罕默德·阿罕默德(1843-1885)出身造船工人家庭,本人是伊斯兰苦行派兄弟会的教长,曾在尼罗河上的阿巴岛传教,以后到科尔多凡等省从事活动,鼓动推翻外国暴政。阿罕默德宣布自己是马赫迪(意为救世主),声称要在世上建立真正的信仰和正义。他反对富人、高级僧侣和外国统治者,号召苏丹人民联合起来,同外国压迫者进行斗争。他主张废除一切苛捐杂税,在真主面前人人平等。马赫迪的教义反映了苏丹贫苦农民原始的平等思想,使起义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1881年8月12日,政府军队袭击阿巴岛,马赫迪率领信徒实行反击,宣布起义,得到了苏丹贫苦农民广泛的响应。贫苦农民是马赫迪运动的主力。他们的口号是“宁愿拚千条命,也不交半颗粮”,表现了贫苦农民坚强的革命意志。
他们怀着战斗到底的决心,作战异常勇敢,多次打败英埃军队。1882年6月,起义军歼灭了埃及军队三千多人,解放了科尔多凡省的大片地区,起义烈火燃烧到邻近各省分。1883年初,起义军完全解放了科尔多凡省,迫使防守该省首府的英埃军队投降。英军侵占埃及后,加紧对苏丹马赫迪运动的镇压,派遣希克斯率领一万大军进攻起义军。1883年11月,在乌拜伊德附近一战,起义军将侵略者全部歼灭,希克斯被击毙。起义军的胜利,大大鼓舞了苏丹人民的革命斗志。此后,苏丹人民的起义,迅速席卷苏丹的西部和南部。到1884年初,喀土穆以南的整个地区,包括红海沿岸(除萨瓦金海港外)全部掌握在起义军手中。英帝国主义连遭惨败,再派戈登为苏丹总督,妄图挽回败局。戈登采用阴谋手法,妄想瓦解起义军。
他假惺惺地声称要撤退侵略军,鼓吹苏丹将由苏丹人治理,许诺租税减半,欠税豁免,妄想建立一个脱离埃及而直属英国控制的“独立”的苏丹国。他还在起义军的将领中挑拨离间。但是,戈登这些阴谋最后都以破产而告终。1884年3月,起义军绕过喀土穆,切断了通向埃及的道路。同时,起义军加紧对喀土穆的围攻。经过长期猛烈战斗,起义军在1885年1月攻克了喀土穆,击毙了罪恶累累的戈登,全歼了侵略军。1885年夏,起义军挥师北上,解放了除港口城市萨瓦金以外的整个苏丹。马赫迪起义的胜利,一度捍卫了苏丹的独立,打乱了英帝国主义侵略非洲的步伐,鼓舞了非洲各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马赫迪运动的失败与英国侵占苏丹
恩格斯高度评价了马赫迪运动,认为它“非常成功地抗击英国人”,同时分析了这类运动的特点,指出“所有这些在宗教的外衣下进行的运动都是由经济原因引起的;可是这些运动即使在获得胜利的情况下,也把原有的经济条件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在革命战争时期,起义军内部实行军事民主制度,废除了英埃统治时的税收制度,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获得了起义的胜利。1885年6月,穆罕默德,阿罕默德逝世,他的战友阿卜杜拉(约1846-1899)继任哈里发,定都乌姆杜尔曼,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国家。
哈里发掌握军事、行政和宗教大权,是中央政府的首脑。中央政府任命的各省地方长官-大艾米尔,掌握各省的军事和民政的权力,但是马赫迪国家没有实现社会经济的根本改革。马赫迪国家建立后,为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保卫民族独立,阿卜杜拉努力建立了一支几万人的军队,其中三万四千人已用步枪武装起来。为了供应军需物资,还在乌姆杜尔曼设立了军火工厂。1886-1889年间,这支军队多次抵抗了英帝挑唆下的埃塞俄比亚的进攻,后来又同英国侵略军进行了顽强的战斗。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英法争夺东北非的斗争加剧。英国为防止法国夺取苏丹南部,决心消灭马赫迪国家,打通“开罗-开普敦计划”的北部通道。1896年,英国调集一万五千兵力,派基钦纳为侵略军总司令,大举进犯苏丹。
为了保证军需供应和后勤联系,英军每到一处立即铺设铁路。面对优势的英国侵略军,苏丹人民进行了两年的英勇抵抗。1898年4月,在阿特巴拉河战役中,马赫迪军失利,退守乌姆杜尔曼。9月2日,在决定性的乌姆杜尔曼战役中,马赫迪军损失过半,首都陷落。英军占领乌姆杜尔曼后,大肆烧杀抢掠,对起义军进行反攻倒算,甚至挖掘了马赫迪的陵墓,焚烧了他的尸体。在1899年11月的战役中,阿卜杜拉英勇牺牲。马赫迪军队的余部坚持战斗到1900年。1899年,苏丹被宣布为英埃共管,实权则操在英帝国主义手中。苏丹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了。马赫迪运动是非洲近代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反帝斗争。它沉重打击了英帝国主义,把国际帝国主义从东北方向侵占非洲内陆推迟了二十年。它对东非、中非许多国家的反帝斗争产生了巨大的革命影响。
1871年阿尔及利亚反法起义
法国侵占阿尔及利亚后,实行军事统治,推行“土著法典”,禁止当地居民自由迁移,剥夺了他们的政治权利。法国殖民政府通过没收、兼并和赤裸裸的掠夺,侵占了大量的土地。失去土地的广大农民被迫充当农场工人或分成制农民,生活极端贫苦。法国殖民者的残酷统治,激起了阿尔及利亚人民的强烈反抗。法国在普法战争中的失败,第二帝国的垮台,巴黎公社革命形势的日益迫近,也在阿尔及利亚引起了反响。一方面在阿尔及利亚的法国侨民中分裂出一个左派,支持法国国内的革命运动;另一方面也鼓舞了阿尔及利亚人民反对外国奴役者的斗争。1871年3月14日,在卡比利亚山区爆发了规模巨大的民族大起义。
起义由部落首领莫克拉尼领导。巴黎公社起义的胜利,促使阿尔及利亚人民的反法斗争进一步高涨。革命的报刊详细报道了公社的行动,许多城市举行示威,高呼“巴黎万岁”、“打倒凡尔赛”的口号,支持巴黎公社的革命。4月8日,伊斯兰教兄弟会首领谢赫哈达德宣布对法进行圣战,号召争取独立,夺回被占土地。起义军到处袭击法国殖民者,驱逐法国官吏,响应者达到十五万人。起义迅速扩及东部和撒哈拉沙漠,并一度把法军从东部赶了出去。起义坚持了约一年之久。法国资产阶级镇压了巴黎公社后,把侵略军增加到八万五千人,用极残暴的手段镇压了起义。但是,残暴的镇压吓不倒英勇的阿尔及利亚人民。在以后的年代里,阿尔及利亚的农牧民不断掀起武装起义,反对法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1871年阿尔及利亚人民的反法斗争表明,帝国主义是宗主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人民的共同敌人,他们必须联合起来,互相支援,为打倒帝国主义而斗争。
突尼斯人民的反法斗争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法帝国主义加快了它对马格里布国家的侵略步伐。1881年4月,法军三个师越过阿尔及利亚边界侵入突尼斯,但遭到强烈抵抗。法军在重新增援后,才攻入克夫城。4月30日,法国海军侵占宾泽特,陆军侵入突尼斯城。5月12日,迫使突尼斯贝伊签订保护条约。封建统治者屈膝投降以后,突尼斯人民又进行了坚决的武装抵抗,保卫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全国各族人民纷纷起义,其主要中心在斯法克斯。法国强迫突尼斯的贝伊派遣一千名士兵前往斯法克斯镇压起义,结果他们也倒向了起义者的队伍。
1881年7月,起义席卷了南部、西部和部分北部地区。全国的重要城市除突尼斯城和宾泽特外,都掌握在起义者手中。反侵略斗争的主要力量是农民和牧民。起义军的主要领袖是阿里。本·哈利法。1881年10月,起义军切断了突尼斯通往阿尔及利亚的铁路线,并准备进攻克夫城。这时,法军增援到五万人。经过几次大规模的激烈战斗,突尼斯的起义军才被优势的法军打败。1881-1883年,反侵略的斗争仍然连绵不断。法军的残酷镇压,使三万名农民和手工业者惨遭杀害,十万突尼斯人背井离乡,流亡国外。突尼斯人民保卫民族独立的斗争不是孤立的,它得到了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利比亚人民的支持。1881年,阿尔及利亚人民曾以反法起义来支持突尼斯人民的斗争。法国帝国主义在镇压了突尼斯人民的起义之后,加强了对突尼斯的统治。
结语
根据1883年签订的条约,贝伊政府被保留下来,全部政权都集中在法国总监手中。法国殖民者公开承认:突尼斯“虽说是个国家,不过是装装门面罢了,一切对内对外政策的实施都由法国机构监督和领导……其实,突尼斯与法国其他殖民地并无二致,只不过保留了它的地方行政机构罢了。”突尼斯就在这种保护领形式下变成了法国的殖民地,遭到了野蛮的奴役。
参考资料:《世界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