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赛道上,定下千亿“小目标”
01:13
《福建日报》2023年6月19日第08版
核心提示
生物医药产业,是最近几年地方招商引资、区域产业布局的热点,也是福建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8年以来,福建省医药制造业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保持在两位数的水平。
但多年高歌猛进后,2022年起,福建医药制造业开始面临下行压力。
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省医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752.82亿元,同比下降7.7%;利润总额180.31亿元,同比下降27.9%。今年1—4月,我省医药制造业呈现下跌趋势。
面对新形势,如何实现生物医药产业稳增长?记者近日走访相关园区、企业发现,依托集群优势,厦门生物医药产业仍保持较高增速。2022年,厦门市生物医药产值同比增长27.9%。
一增一减,折射产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也引发我省生物医药产业如何布局的思考。避免押宝式的投入和低水平无序竞争,防止先是一哄而起,最后一哄而散。
本期《深读》,关注我省生物医药产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生命科技之城”的根基
◆◆◆
2018年国外留学刚结束,徐志城就回到了厦门。那一年,他的父亲正准备创办索诺利(厦门)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这是厦门首个拥有大型医疗器械制造专利技术的公司。从欧美进口的冲击波治疗仪、体外碎石机等高端医疗器械将在厦门逐步实现国产化,并投入中国医疗消费市场。
“我父亲曾患有肾结石并饱受治疗之苦,在接受国外高端碎石设备治疗后,有了将产品引进国内销售的想法。”徐志城说。
于是,精通外语的徐志城,跟着父亲走访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成功获得多个高端医疗器械代理资格,其中包括德国MTS orthogold 100体外冲击波治疗仪、法国Sonolith i-sys体外冲击波碎石机等。
2020年,索诺利成立一年后,厦门市海沧生物医药港就将其列为重点引进项目,并给予独栋厂房、政策优惠及资源渠道的扶持。
“这三年,我们潜心做国产化研发,比如我们把世界领先的法国碎石机核心专利技术引进国内,已经成功实现国产化组装。”徐志城表示,一旦产品获得注册证并投入市场,公司的销售规模将迅速增长。
优质项目索诺利的引入和快速产业化,得益于厦门在医疗器械研发和审批方面的政策优势。2019年起,厦门先后建立“一窗口三中心”,其中就包括医疗器械检验检测分中心。二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审批,可实现全流程厦门办。
数据显示,过去6年,厦门市获批的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达196项,占全省75.4%;获批的第二类医疗器械产品达325项,占全省34%。
“厦门是国内较早布局生物医药产业的地区之一,我们2003年就开始把生物医药作为新兴产业之一进行重点培育。”厦门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孔曙光表示,历经近20年培育,厦门市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厦门市优势产业、福建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尤其是近三年,厦门在新冠病毒检测、疫苗研发等方面成效显著。
厦门生物医药港 本报记者 施辰静 摄
2019年,以厦门生物医药港为核心的厦门市生物医药产业跻身国家发改委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成为全国首批入选的17个生物医药领域产业集群之一。2020年,厦门提出打造“生命科技之城”的构想。
截至目前,厦门市拥有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企业1400多家,省、市级新型研发机构21家,上市企业10家。在产业核心区厦门海沧生物医药港,特宝生物、万泰沧海、艾德生物等一批优势生物医药企业星罗棋布。2012年至2022年,厦门生物医药港医药企业数由90家增至439家,产业规模由89亿元增至486.57亿元,目前产值占全省60%以上。
产业的集聚,一方面源于引进的优质新项目、大项目的加快落地;另一方面,厦门自主培育的中小企业发展提速,促使厦门生物医药产业蓬勃发展。
福建首个登陆科创板的生物医药企业特宝生物,1996年就开始了厦门创业之路。“从那个年代开始,厦门生物医药产业训练了一批基因工程制药领域的技术人员。”厦门特宝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孙黎表示,海沧区政府注意到行业的潜力,出台政策,搭建平台,扶持行业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特宝生物成长为中国聚乙二醇长效蛋白药物领军企业,研发出4个国家1类创新生物药。今年一季度,特宝生物营收增速超过20%。
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表示,国内生物医药产业链正向区域整合和纵深发展转变,厦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特色鲜明、基础坚实,且有大学、科研机构及医院支撑。未来要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加大力气建设产业生态,培育“基础/应用研究—中试生产—转化—制造—流通”全流程链条。
推动差异化、专业化发展
◆◆◆
跳出厦门看福建,我省生物医药产业正走在角逐千亿规模的雄关漫道上。生物医药,被誉为永不落幕的“朝阳产业”,2020年起,新冠疫情催动大健康领域企业迅猛发展。业界普遍认为,未来十年,中国生物医药将从赶到超,进入黄金发展期。记者了解到,全国已有29个省级地方政府将医药制造业、生物产业列为优势产业或优先发展产业。在全国约400家国家级产业园区中,有超过一半将生物医药作为重点发展方向。
在我省,生物医药成为“十四五”规划提出的重点产业方向。2022年出台的《福建省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对全省该产业进行布局,提出2025年医药工业营收达1200亿元的目标。从752.82亿元到1200亿元,增长动力来自哪里?
近日,省发改委筛选出2023年福建省重点招商项目272项,其中,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项目有25个,占比近一成。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核心集聚区厦门和福州,再到省内其他各地,都在大力对相关产业进行招商引资。这些都突显了我省各地市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雄心。
今年5月7日,中国(厦门)生物医药产业大会在厦门举行。本报记者 施辰静 摄
“只有领先的产业集群崛起,才能引领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最终站到全球最前列。”戴德梁行大中华区副总裁陶汝鸿认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全国庞大的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将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爆发式增长。
来自省发改委的信息显示,除厦门外,我省目前还有3个发展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省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其中,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生物检测和生物治疗行业、化学药品与原料药制造等,全力打造福州国际医疗综合实验区;三明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正建设以抗肿瘤为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宁德市柘荣县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利用优势资源太子参,开展中药材精深产品研发。
然而,即使是生物医药产值占全省一半以上的厦门,也面临增长压力。海沧虽是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核心区,但90%以上的生物医药企业产值规模都在1亿元以下,尚未有全国生物医药百强企业与独角兽企业,短期内不容易再出现新的百亿企业。
《实施方案》提出,我省将培育年产值超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医药工业企业分别达16家、2家、2家,年销售额亿元以上的产品达30个,打造5个左右特色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当前,省发改委正指导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加强统筹规划,全面用好用足各项支持举措,推广厦门生物医药集群先进模式、经验做法,推动省内其他生物医药产业园差异化、专业化发展。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已经形成环渤海、长三角、成渝、珠三角及中部地区五大医药产业城市群,福建则属于后来追赶者,存在产业规模偏小、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创新能力不足、专业化园区较少、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
在激烈的竞争中,财力和资源,成为产业发展需要比拼的核心要素。面对生物医药产业的黄金赛道,基础相对薄弱的福建应如何稳中求进,寻找产业增长点,开拓市场空间?
“最后一公里”的疏通
◆◆◆
不久前,2023福建省医药企业与医疗卫生机构“手拉手”厦门站对接活动举行。活动目的是为了搭建政府、行业监管部门、医疗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业面对面沟通交流的平台。
突出问题导向,去年4月,我省提出针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堵点难点痛点出台解决举措,如加强审评审批扩面提速,完善“卫健—医保—企业”面对面机制等,重点解决创新产品应用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厦门大博医疗的生产线 本报记者 施辰静 摄
这里的“最后一公里”,就是本省创新药品纳入医院使用不及时、使用中受限制因素多等难题。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优势企业在打入本地市场时遇到困难。
由厦门市“双百创业领军人才”郭金灿博士创立的通灵生物,在厦门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了世界一流的研发中心和GMP生产研发基地,形成了以免疫组化为优势的多系列病理诊断产品线,解决检测肿瘤突变基因的难题。其中大通量免疫组化染色机和葡萄串式多聚物酶标二抗,打破国际技术壁垒,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然而,公司销售总监告诉记者,公司创办至今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0%,但增长主要来自省外,省内市场推广则相对缓慢。
特宝生物有关负责人也告诉记者,本地市场开放,对生物医药企业来说就有了基础的造血能力,这不仅是产业招商引资的优势,也对助力产业集群大有裨益。
特宝生物
“生物医药产业有特殊性,要让这些以智力资源为主的产业落地,传统招商引资模式是不灵的。”厦门生物医药港总经理李晔表示,除了围绕人才做工作,也要在本地医疗消费市场上摆出开放姿态,创新施策吸引企业。
本省创新医药产品如何加快在本省应用推广?记者了解到,《实施方案》提出,督促引导二、三级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我省企业的新药及通过(含视同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药品,优先纳入院内采购目录;鼓励临床医疗机构使用我省创新药械、中药独家品种;通过(含视同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药品,不纳入医疗机构限制性考核指标。
去年11月,省工信厅、省卫健委、省医保局联合制定的《关于建立“工信—卫健—医保”常态化对接机制的通知》明确提出,对我省创新药械不纳入医疗机构限制性考核指标;对本省已挂网的药械产品进行标识,以便医疗机构采购使用,引导医疗机构采购使用挂网目录内省产品种。
这些举措为解决生物医药产品进院难、进院慢、院内使用受限等痛点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政策依据。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我省省属医院已在落实执行中,但各地市仍有待跟进。由于医院采购目录更新不及时,许多创新药品未能及时纳入医院采购目录。即便创新药品纳入医院采购目录,受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指标、医保总额预算等各种因素限制,许多被誉为“患者的希望”的创新药,并不容易在医院买到。
记者了解到,为推进当地重点创新药物的临床应用,满足参保人员用药需求,山东省2019年曾发布通知,明确规定重组细胞因子基因衍生蛋白注射液、西红花总苷片2种药品不纳入医疗机构药占比考核,实行单独核算。
为建立“产学研医”高效协作机制,上海市2022年印发通知,明确提出依托市级医院医企协同研究创新平台,推动医疗机构临床资源更加高效对接和服务企业研发需求,支撑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通知还提出,支持医疗卫生机构与企业合作建立多种形式的创新联合体和概念验证平台,建立社会共同投入机制和收益分享机制。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高度依赖政策导向的产业,地方的支持政策对产业发展影响至关重要,好的政策,特别是为本地医疗机构率先提供临应研究、临床使用等方面的支持,才能够让企业较快自我造血,这是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创新药进院难”被称为创新药的“最后一公里”难题,也是创新药商业化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将影响创新药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再研发积极性。
今年4月,省卫健委会同省工信厅、医保局、药监局等相关人员组成生物医药产业调研组,在宁德、厦门开展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调研。调研组表示,将加大对生物医药企业的支持力度,设置专人做好医疗机构与企业的对接沟通,积极组织开展医药企业与医疗机构“手拉手”“面对面”对接活动,为企业药械产品的宣传搭建平台,加强相关政策落实力度,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医药企业健康平稳发展。
生物医药项目引进和落地相对容易,但留住和培育它们则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福建生物医药产业的故事,有待书写新的篇章。
专访
产业布局须精准发力
——访厦门生物医药港总经理李晔
产业发展的逻辑,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
经历前几年的高速增长,生物医药产业已经明显进入调整期。
生物医药产业的特点,在于重人才、重技术、重资金,是一个长周期过程,需有耐力、定力和毅力。
增长逻辑的改变,需要新的思考、新的方向、新的布局。
李晔认为,福建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无论产业规模还是科技水平,与长三角、京津、珠三角等生物医药产业高地相比,总体上有着明显的差距,只能在差异化发展、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方面下功夫。
精准发力,要在特色领域上争取在一些细分市场形成优势,形成“错位发展”,而不是“对标跟随”。
精准发力,要在空间集聚上进一步做强做大核心园区,而不是遍地开花、一哄而上。
精准发力,要长期坚持自主培育本土企业,而不能急功近利。要着眼于创新成果转化,做新品做增量,而不是传统加工业式的“产能搬家”。
以海沧为例,产业园区内占大多数的,是初创型、创新型小微企业;已形成的骨干企业,基本都是从本土初创企业逐步培育壮大而形成的,而这不是短期内可以达成的。
前几年的爆发式增长,无一不是来自经历了长期培育、积累了发展动能的企业。今后的发展,也要着力于继续培育和壮大这些创新型小微企业。
“行业龙头”“百强企业”只能来自自主培育,靠“招商引资”是引不来的。即使能够引进国内外头部企业设立项目,也需要持续的政策和服务支持,才能把落地的项目做大。
因此,既不要因为之前生物医药产业爆发而头脑发热、盲目追捧,也不要为目前的短期波动而纠结。
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需要以清醒的头脑,平心静气、一如既往地做好长期、具体的工作。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