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开展救助机构“开放日”活动

  厦门市救助站邀请社会各界代表参观救助站。受访者供图

  东南网6月21日讯(本网记者 林先昌 通讯员 周希妍)今年6月19日,第11个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我省各级民政部门和救助机构着力突出“科技赋能筑大爱,温情救助守初心”主题,多措并举,全面向社会各界宣传救助管理政策,展示工作成效,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我省积极推动救助救助管理工作向智能化、人性化、规范化发展。近年来,人脸识别、DNA比对、“互联网+”、智慧城管等科学技术在救助管理工作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一系列“新招”、“妙招”带动了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2016年开展寻亲专项行动以来,全省救助机构累计帮助5000余名滞留人员找到了家人。其中借助头条寻人“互联网+”精准地域弹窗技术,已通过头条寻人推送寻亲信息3000多条,成功帮助900多名受助者回家。漳州市救助站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智慧城管平台,形成“采集、受理、立案、派遣、处置、核查、结案”等闭环流程,变“被动受理”为“主动发现”,实现街面精准化,至今,共接收案件1266件,为14102人次流浪乞讨、临时遇困的人员提供了救助服务,实现了应救尽救。厦门市救助站把“互联网+救助寻亲”贯穿寻亲服务的全过程,广泛运用人脸识别、DNA鉴定、救助微信群和今日头条寻亲、抖音寻人等新技术、新媒体手段,累计已为165名滞留多年的查无身份信息人员寻亲成功,其中落户安置前38人,安置后持续寻亲127人。

  各地在线上开展救助政策有奖答题、“云参观”、微视频、网络招募志愿者等活动,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吸引公众阅读、答题、点赞、发表评论,增强与公众的互动,提高公众参与度与积极性。

  各地立足站内,开展了系列特点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开放日”活动,展现救助管理工作中的温情故事,尤其是在临时生活照料、心理抚慰、救助寻亲、源头治理过程中产生的感人故事,传递人间温暖。各地广泛邀请相关部门领导、社会监督员、媒体记者、社会组织、爱心人士等到救助机构,实地参观救助接待窗口、受助房、活动区、食堂、监控室等救助机构软硬件设施,介绍救助机构的工作内容和服务流程,让各界人士了解受助人员的起居饮食和受助情况,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邀请各界代表召开座谈会,介绍救助管理工作情况,征求对工作的意见建议。

  各地在车站、码头、公园、广场、社区等人流密集区域设置“开放日”宣传点,开展现场咨询、志愿服务、宣传教育等活动,并通过设置救助引导牌、发放宣传材料、张贴宣传标语、电子屏幕广告等形式,帮助群众知悉救助政策和求助渠道。

  各地将“开放日”活动和“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有效结合,加强与公安、城市管理等有关部门的协作联动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劝导、救助街面流浪乞讨人员,及时组织开展集中救助行动,加大街面巡查力度,增加巡查频次,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及时劝导护送其进站接受救助,发放必要的饮品、食品、防暑降温药品,切实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针对近期出现的持续高温天气,泉州市、漳州市、龙岩市和永定区等地救助站发动社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连续多日深入流浪乞讨人员时常活动和露宿区域开展救助政策宣传和街面劝导。“开放日”活动期间,各地共发动社会组织148家,志愿者1251人,发放防暑降温物品、食品饮料等4500多件。

  宁德市救助站开放救助机构。受访者供图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