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专和技校:为何他们被视为“被嫌弃”的选择

  我国新颁布的职业教育法开始生效,首次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地位等同对待,这引起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讨论。但是,即使如此,大部分父母还是对让自己的孩子中考后进入持有抵触态度。要理解职校为何会陷入现在这种上不去下不来的尴尬境地,我们需要回到40年前看一看。

  

  1981年,比亚迪的老总王传福还只有15岁,他的心愿就是考上中专。然而,就在中考当天,他母亲突然去世,王传福不得不匆忙回家,结果缺考了两门科目,只能遗憾地上了一所普通高中。与中专毕业后可享有干部身份不同,技校毕业后则可以直接进入工厂。因此,在当时,像王传福这样家庭条件不好的人都希望他们的孩子能上职校,早日成为光荣的工人。

  当时,工人的待遇真的很好,比如在深圳有一家叫做凯达的玩具厂,那里的十七八岁的流水线女工个个都衣着光鲜、吃着美味,攒下一些钱后还能给家里买上家电。那个时候,职业教育比普通高中更有吸引力,但也更难考。

  

  正是在那个时期,我们培养了许多国家级大师,比如航天发动机焊接第一人高凤林。在他从技工学校毕业后的40年职业生涯中,他焊接了130多枚火箭发动机,我国一半以上的航天飞行器都曾经经过他的手。他说,很多他工作上的习惯都是在技校的实践中培养出来的。而这一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源头,可以归功于某个重要的文件。

  

  1985年,中央发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在提及中等教育时,多次强调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明确规定各单位在招工时必须优先录取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为什么要将这一事项写入正式文件中呢?因为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就已经意识到,只有工人的水平提高了,工厂的水平才能提高,进而中国制造业才能获得更多的竞争力。

  然而,按照比例来看,1978年,职校在校生仅占高中生总数的7.6%,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在政策的鼓舞下,到1998年,中职在校生数量增至1451万,是1978年的六倍。 在这个时期,还有一件事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对职校的印象,那就是民办技校的兴起。

  

  1986年,22岁的学徒工荣兰祥在山东济南租下了几间教室,教授刷油漆和打沙发的技能,他的妻子负责教缝纫,他的岳父则从自己的人脉中招募了一批退伍士兵来上课。到了1988年,这所名为山东蓝翔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的民办技校已经有了上万名学员。如果不是因为蓝翔家族互相举报的丑闻,蓝翔学校可能会变得和新东方一样成功。在这一时期,职校的法律保障也逐渐完善起来。

  例如,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为职校提供了法律依据,确立了职校与普通高中的不同定位。普通中学主要培养大学人才,而职业中学包括中专、技校和职业高中,则主要为企业提供优质员工。其中,职业高中则不仅要学习文化课,还要学习专业课程。

  

  然而,职业高中在最初的设立就与其他不同。职高学生需要自费上学,并且毕业后没有分配单位,也没有干部身份的待遇。这让他们能够接触实际工作环境,获得实际技能。然而,这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和困惑。例如,许多学生发现自己在企业实习期间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挑战,他们可能需要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要求,同时还要与同事和上司建立起合作关系。这对于一些来自农村和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来说尤为困难,因为他们可能没有经验和信心面对这样的挑战。

  然而,这种实践经验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它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实际技能和工作经验,还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一些学生在实习期间发现自己对某个特定领域非常感兴趣,并决定在毕业后继续深造,他们可能会选择攻读相关专业的大学学位或参加职业培训课程。 除了实习,中职学生还有机会参加一些实践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社会和职业,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实践,许多学生获得了自信和成长,他们开始相信自己有能力在职场上取得成功。

  

  然而,中职教育仍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例如,一些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质量仍然不稳定,还有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困难,比如文化课跟不上和经济压力等。这需要政府、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和支持,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并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总的来说,中职教育在90年代后期面临了许多挑战和变革,但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改革,中职教育逐渐得到了发展和提升。它为许多来自农村和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提供了机会,让他们有机会获得实际技能和工作经验。然而,我们仍然需要努力改进和完善中职教育,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未来。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上世纪80年代职业教育得以崛起的原因是低端制造业和一般服务业的发展。然而,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职校需要适应变化,培养更多既懂知识又懂技能的高级技工,他们熟悉数控机床和其他自动化设备。但现实是高级技工短缺近千万,每年几百万的直销无法填补这个巨大的需求缺口,只能让大量人员从事低回报的行业工作。 眼下看来,校企合作仍然是职业教育的一种良方,但需要更多好的合作方式。

  

  2014年,我国提出深化现代学徒制的口号,关键是为学生们找到合适的师傅。2021年7月,深圳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的首批学徒制毕业生,本可沉浸于毕业的欢愉中,却立即与企业签订了就业合同,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基础技师岗位一个月能拿到7000多块钱的收入,并且还有上升的空间。收入或许不是唯一的标准,但如果职校毕业生的待遇都能达到这个水平,甚至更好,社会上的偏见也将不攻自破。

  

  过去,职校曾让一代人怀揣希望,挺起腰杆养活整个家庭。而如今,人们对职校的担忧,实质上是担心没有继续上升的前景,一生将过得平凡无奇。曾经,中等职业教育是一条断头路,要想读本科必须先上大专,然后再通过专转本的方式。但是,随着2022年新职业教育法的通过,32所职业本科院校已经建立起来,这意味着职校生可以直接考本科了。预计到2025年,职业本科数量将占到高等职业教育的10%以上。

  改变或许会很缓慢,但既然职校教育承载着一大群人的希望,那么改变迟早会发生。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