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理工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在“行走的课堂”中锻炼成长,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东南网7月5日讯(本网记者 张立庆)为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凝聚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6月24-30日,福建理工大学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师生赴莆田、三明两地,通过调查研究、学习体验,发挥专业特长,践行小我融入大我,在“行走的课堂”中锻炼成长,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设计学院·海峡工学院实践队走进仙游、泰宁 为地方产品赋能
设计学院·海峡工学院实践队先后深入仙游县石苍乡济川村、高阳村、潭头村进行调查研究、学习体验。
实践团队调研当地特色手工艺品,设计外包装。 学院供图
实践团队在调研当地特色手工艺品过程中,发现当地居民热衷使用以天然茶油为原料的手工皂,缺乏外包装以及商品logo。为此,产品设计、视觉传达专业的实践队员,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结合自身专业优势,目前已设计3套“济川牌”茶油手工皂外包装、1个“济川牌”手工皂logo。实践团队负责人、视觉传达设计2103王婷说,“在这次的设计中我学会了以用户思维来进行设计创作而不是以主观思维来进行设计创作。”石苍乡传统建筑与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在调研过程中,师生团队发现乡村道路的路标系统没有彰显地方特色、道路系统不成体系、乡村主道路绿植配置尚未形成等,师生团队对发现的问题予以深入研究,并将调研数据带回学校作为课题进行专项规划。
泰宁是千年古城,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誉。6月25日,福建理工大学设计学院·海峡工学院“设计赋能杉城,青春建功泰宁”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三明市泰宁县,先后对狮子巷、九举巷等古厝遗址进行了考察调研。
设计学院·海峡工学院实践队走进古厝展览馆调研。 学校供图
老巷里的古厝大多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修葺,即使是在科学技术达的今天,老工匠们还是遵循老工艺,将心血注入每一块板,每一块砖中,让实践队员对独特的建筑院落构建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有了深刻的认知。而他们此行的一个任务是,用镜头记录传统文化遗产,将古厝修缮的过程进行数字化存储,以实地考察收集到的素材为基础,拍摄制作一部古厝修缮纪录片,为泰宁县文旅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官吕东表示,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深入了解到有这么一群人,为古厝传承保护、乡村振兴而努力着。而此次的暑期社会实践就是让我们认识社会、服务社会、锻炼自我的有效途径。
在活动中,队员们还开展了追寻红色革命记忆主题教育现场教学、资助政策走访宣传等活动。正在泰宁参加“数字城乡融合发展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学术论坛的校党委书记吴仁华,对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表示肯定,鼓励实践团队员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专业所长,助力乡村振兴。
人文学子走进平潭:推动当地旅游品牌建设,助力基层乡村文化振兴
6月25日,福建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暑期实践团前往平潭县青观顶村进行实地调研。
青观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月莲和驻村第一书记詹伟鹏,向实践团介绍了本村发展概貌,并同社会实践团成员进一步明确本次社会实践的具体内容——希望能引入青年力量,为文旅发展提供助力,宣传乡村振兴成果,共同参与旅游景观优化,打造乡村旅游文化品牌。
为进一步了解当地文化特色,实践团深入村落进行实地考察。实践成员走进“东部石林”、“洞府听涛”、“雄鹰望海”、“神龟回眸”、“风球观日”等青观顶村特色景点,邂逅海风日落,去充分感受碧水蓝天的自然图景。此外,实践成员深入民情,访谈当地居民,了解当地传统渔业、“蟹笼”手工制造业等。实践成员用相机、手稿记录,为文旅宣传工作做好充足的储备。
人文学院实践队员为摄影展制作拍摄素材 学院供图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探寻过程中实践成员发现平潭青观顶村景色清新秀美,已打造不少优质观景点。实践团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当地提高网络知名度的需求,决定从从加大宣传的角度入手,为青观顶村做出进一步的旅游规划。
实践团深入村落进行实地考察 学校供图
实践团成员来自翻译、新闻学、汉语言、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等多个专业。针对此次的调研,实践团队充分发挥多专业融合的优势,为乡村旅游建设探索新思路。他们围绕山、海、情等几个主题,为青观顶村拍摄短视频、宣传片;走遍村子角落,挖掘隐藏打卡点,打造专属旅游攻略;结合当地传统文化,为青观顶村设计文创产品,赋予纪念价值;发挥专业优势,给青观顶村的简介、标识、路牌等翻译成英文,拓展其宣传面。从多个维度入手,推动当地旅游品牌建设,助力基层乡村文化振兴。
团队成员王嘉琳表示,这是一堂深入基层的实践课,也是一次近距离的“基层体验卡”,青年学子要学有所长,长有所用,通过实践也更加明白专业学习与奉献社会的意义。
本次“三下乡”实践活动,对于学子来说是一场深入基层的“第二课堂”,有利于学子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以新时代青年精神,助力推动乡镇文旅产业发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为乡村振兴贡献青年力量。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