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办好高中教育?百余专家、校长、老师共话高中教育改革及发展
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及高质量发展
2019年高中教育发展论坛
论坛时间:2019.11月29-30日
11月29-30日,由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主办的2019年高中教育发展论坛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幕,论坛主题为“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及高质量发展”,六百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专家、高中校长、老师齐聚一堂,共话高中教育改革及发展。
主题演讲
中国需要高质量的高中教育。王本中说,这是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对高中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既是国家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需要,也是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他表示,只有高质量的普通高中教育,才能进一步引领义务教育提升质量水平,进一步增强高等教育的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是一次育人本质的回归,王本中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人才培养关系国家振兴、人类命运。
张力从宏观政策的层面,介绍了党和国家对高中教育的总体布局,以及他对于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一些思考。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各级各类教育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张力提出,年轻人接受教育的机会不断拓宽,2018年15-17岁人群的高中阶段入学率已接近90% 。
“对于普通高中来讲,在2022年之前可以先探讨不同类型的优质特色发展,然后再朝着2035年多样化有特色发展迈进”,张力认为,这两个目标不应该是冲突的,后面的目标会也不应否定前面的目标,先把基本面做大,然后在这一基础上将一批有特色的高中做强。
张志勇提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而教育是国家竞争中的关键问题,高中教育则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拥有基础性地位和作用。
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功能是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价值。张志勇认为,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本质要从应试本位回归育人本位,从考试、升学、改变命运、找工作等教育的工具价值回归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素养、身心和谐、人格完善等本体价值,离开教育的本体价值来谈工具价值是很危险的。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如果不聚焦价值观的转型,改革无从谈起。
校长观点
葛军从生长教育、我们在前行、走在新时代路上三个方面诠释了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关于人才培养的思考和实践。
在南师附中看来,菁英是充满生长力的,菁英教育通过优化的环境、卓越的育人方式、积极的迭代机制来顺应学科机制发展的自然、学生心理的自然和生长环境的自然,是融通一体化的、促进学生健康生长的教育。
具体来说,菁英教育就是依据生长教育观,努力从夯基础、活思维、培特长、构卓越四个层面进行人才培养,通过扎实规范的方式让孩子健康生长,每天进步一点点。所谓生长教育,就是在优秀文化培养基上,人所获得的具有优化选择倾向的、自然向上的态势的教育。
王殿军认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牛鼻子”,不仅将改变以分数选人的选拔方式,更重要的是将引领学校育人方式的变革。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不是对‘分’的评价,是对‘人’的素质评价”,他说,需要考虑质性与量化、统一与个性、真实性与科学性、全面评价与负担等问题。
他也提出,综合素质评价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需要长期的研究和实践。
首先,要进一步转变思想,不是所有的人都理解“综评的意义”。
其次,转变培养模式,还有很多的学校,尤其是偏远地区学校仍处于“育分”模式。
第三,综评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应用远远不够。第四,综评评价体系的优化,数据质量的提升,分析挖掘报告的呈现需要进一步提高。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目标,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吴颖民认为,高中教育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创新高中阶段育人模式是当前基础教育的一个时代命题。
他说,高中教育面临的是育人方式的改革和创新的问题,而不是在原有应试教育轨道上如何提高质量的问题。
吴颖民认为,创新高中阶段育人方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首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在基础教育领域表现为人民群众对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强烈需求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其次,根深蒂固的精英教育、应试教育,忽视个性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培养模式,使高中阶段教育成为了发展素质教育的瓶颈段,也成为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严重制约。
再次,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既是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高等教育的预备阶段,对国民素质提升和学生个体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影响深远。
张志敏认为,教育创新是社会创新的必然要求,创新力培育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炼金术”,是高中育人方式变革的核心问题。
“当前,整个社会的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机器人进入人力劳动领域,取代了人类”,张志敏讲到,创造劳动将是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劳动形态,也是我们培养的学生未来所要从事的劳动,创新力将是人类面向未来最核心的素养。对于未来人才的培养,教育必须有所回应。
邵志豪认为,育人方式是学校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内形成的育人理念、内容、方法和评价的统一教育形式。
他说,构建一所学校的育人方式需要厘清五个方面的问题:人的发展哲学,时代特征,未来趋势,国家需要,学校文化。
结合当前中国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情况,邵志豪提出:
第一,育人方式改革的哲学基石是从全面发展走向自由个性;第二,育人方式改革的时代特征是从通才专才走向“T型”人才;
第三,育人方式改革的未来趋势是从核心素养到创新能力;第四,育人方式改革的国家需求是从实施素质教育走向发展素质教育。另外,育人方式改革最终需要各个学校根据自己不同的定位进行具体落实。
唐江澎表示,锡山高级中学的愿景是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品性的高中,一个真正让学习发生的地方;在学校里,每个学员都能成长,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因爱而学,学习方式是体验探究式的,学习生态是丰富多样的;通过学校的建设和教育,学生能够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能够的在团体中找到自己专业的生活方式。
除此以外,一个具有现代品性的高中还应该是一个民主性组织:一是教学民主,师生关系平等;二是课程民主;三是治理体制民主,共同协商,共同参与,建设好的校园环境。
他表示,学校的目标是要培养生命旺盛、精神高贵、智慧卓越、情感丰满的一代新人,而对高贵精神阐释就是做人有尊严,做事有底线,永远不亵渎人身上难能可贵的神性。
孙夕礼表示,金陵中学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人文和科学素养交融的具有完整人格和创造精神的人;具体实施路径就是建设学校的教育生态,即“开放办学、科学管理、内涵发展、张弛有度,自由成长”。
他表示,金陵中学教育生态的建设基本遵循“ 追寻教育本原,回应当下关切,传承办学精髓,面向未来定位,汇聚多方力量”五大原则;而建设教育生态关键点是课程整合和架构体系的梳理,并以之为基础建设新的管理模式。
育人实践
论坛期间,南师大附中教师为参会人员展示了附中“把学生放心中”的育人实践活动。该展示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水墨丹青绘你我的写作课堂展示、理科教师的育人思考实践分享以及以“你的目光在哪里”为主题的思想碰撞。
水墨丹青绘你我的写作课堂由南师大附中周春梅老师主持分享。在这一堂课上,周老师让学生写画他人、写画自我,通过画自我来教会学生认识自我,通过画别人来教会学生打破自我藩篱,观察周围的人,实现由己及人的突破。这堂课看上去像游戏,却帮助学生突破自我、关注周边,把目光伸向遥远远方。
南师大附中保志明老师则从科学角度分享了“理科教师的育人思考实践”。他提出,教书育人应该采用科学方法、理性精神,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反思修正、自我迭代,把一件件小事做成功,要教会学生在面对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问题时,通过团队合作解决问题。
而在“你的目光在哪里”思想碰撞环节,南师大附中张小兵、刘瑜、卢元伟三位老师分享了关于人文教育的思考。
张小兵老师认为人文精神包含了自由、民主、开放三重意义,人文教育看起来是教育学生,其实也是在教育老师。张老师以学校组织的全科阅读以及老师自发组织的地平线读书社为例,指出人文教育帮助学校形成了自由开放的阅读氛围,也帮助老师和学生实现了自我突破、灵魂重塑。
刘瑜老师认为人文精神与理性精神不可分割,人文精神是以理性科学精神为基础的,没有理性思考能力的人是无法追求人文和生命意义的;南师附中人文精神是反思与坚持,学校通过人文教育培养老师和学生的思考能力,挖掘老师对生活、对职业的爱,挖掘学生对生活、对未来的爱。
卢元伟则表示,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对群体命运有一种悲悯之心,关注群体命运;而今天的基础教育很多时候被公立主义绑架,老师身在其中则需要坚守、抵抗,不忘初心,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才是人文教育的根本任务。
院士报告
本次论坛还邀请了祝世宁、常进两位院士,从前沿科学技术的发展,到对教育的理解,为在场的学校领导和老师分别作了精彩报告。
功能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师、博士生导师祝世宁作《为有源头活水来——变革中的成像新技术》。他从华为P30 PRO收集的摄像功能谈起,讲述了照相机技术的起源、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技术创新对社会生活和市场活动产生的冲击。
祝世宁提出,在当前高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级各类教育都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共同问题。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常进作《空间探测暗物质粒子》。他简要介绍了紫金山天文台的由来以及发展,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讲述了暗物质的探寻方法以及如何建构卫星,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前沿科学上的探索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