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为什么没有科举考试状元?为什么又有一个“状元”
中国的科举制度从公元587年(隋朝开皇七年)开始,到1905年晚清结束,共计1300多年的时间,一共产生了约10万名进士和552名状元。
云南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由于南诏国和大理国的缘故,云南从公元1315年(元朝延祐二年)才正式参加全国科举考试。
整个元、明、清三个朝代,云南省一共产生了945名进士,从云南的角度来说,也算是基本上合格了。
但是云南最悲催的是,三个朝代下来,没有产生过一个状元。整个科举历史上,全国有西藏、内蒙、云南、新疆、海南、台湾、青海、吉林没有产生过状元。
元朝不好说,但是明朝和清朝,云南的文化事业上升很快,举人、进士大批量出现。但是没有出一个状元,真的是老天弄人了。
云南最有可能成为状元的人叫李启东,云南楚雄人。他于公元1532年(明朝嘉靖年间),参加了殿试,成绩十分优秀,已经被主考官确定为状元。但是嘉靖皇帝复核的时候,居然以云南太过偏远为理由,把他改为了第四名。
云南的读书人可把嘉靖皇帝恨死了!这个执政时间最长的明朝皇帝死的时候,云南读书人可偷偷乐。
就是这样,云南没有产生过一个状元,这是云南科举史上永远的痛。
时间来到了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已经是晚清末期了,正是列强环伺,积弱积贫,人民生活极端悲惨的时候。这一年,贵州省的学政(省教育厅长)严修给清廷上了一个奏折,请朝廷开设一个专科考试,叫“经济特科”。
当时的“经济”一词不是现在经济的意思,而是“经国济世”之意,就是能够治理国家,拯救社会的高端人才和方法。
其实就是用“国考公务员”的方式招揽能够经世济民的人才。
到了1901年,实际掌权的慈禧太后同意了这个建议,要求各地开始推荐人才,准备参加考试选拔。
当时的云贵总督魏光焘推荐了云南贵州两省的6名人才准备参加考试。又拖了两年,到了1903年,这个考试终于开始了。
1903年6月份(刚好是闰五月),这场创新而特殊的考试开始了,地点在紫禁城的保和殿举行,全国参加考试的人共有186人,是各地顶级人才的终极较量。
两场紧张的考试后,经过主考官,当时的晚清重臣张之洞、荣庆等人的评判,并报请慈禧太后最终定夺,来自云南石屏的袁嘉谷夺得一等第一名。等于这次经济特科考试的状元。
袁嘉谷
这次选拔考试,全国参加186人,共录取了27人。云南省除了袁嘉谷外,还有一个叫萧应椿也录取了。云南算是大获全胜。
消息传回云南,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云南人民奔走相告,喜极而泣,它一洗云南千年科举无状元之耻,在文化事业上取得历史性突破,达到了顶峰。
为了纪念这个历史性时刻,云南人将一座文化味道十足的“聚奎楼”改为“状元楼”。
而推荐袁嘉谷参加的云贵总督魏光焘成了真正的伯乐,他开心至极,写了四个大字“大魁天下”,挂在状元楼上。
云南民间从此就将袁嘉谷说成是云南唯一的状元。
其实,袁嘉谷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举状元,他是“国考公务员”的状元。因为只有在正式的科举考试中才有状元。
袁嘉谷已经于1903年4月份在河南开封参加了当年的进士考试,考中了第二甲第六十二名,进入殿试的时候,考中了一等第九名,相当厉害。
按照当时的制度,考中了进士就是考上了公务员,一般进入翰林院等待分配工作,当时袁嘉谷的头衔是“翰林院庶吉士”。
就是说,袁嘉谷于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内,参加了两场重要考试,首先考中了进士,当上了公务员;其实参加了经济特科考试,考中了第一名,也就是“超级国考第一名”。
袁嘉谷他们27个考中经济特科的“超级公务员”,由于保守派大臣王文韶等人的反对和阻挠,并没有得到重用。袁嘉谷被授予“翰林院编书处协修”,照样在翰林院工作,被派到日本学习教育制度。
到了1909年,袁嘉谷才被任命为浙江的提学使,相当于省教育厅长,后兼任布政使,相当于常务副省长。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袁嘉谷回到云南,主要在云南大学从事文化事业的传播工作,1937年去世,享年66岁。他是云南人的楷模,是云南人最为敬重的名人之一。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