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魏永康:13岁上大学,却被中科院劝退,母亲:我恨不得他死了
神童魏永康:13岁上大学,却被中科院劝退,母亲:我恨不得他死了
这是一个有关神童和他母亲的故事:
1983年,魏永康出生于湖南省华容县,因为母亲的悉心教育,他从2岁起就开始被称为“神童”,他的“神迹”包括:2岁掌握1000多个汉字;4岁学完初中课程;13岁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
但像古时候的“伤仲永”一样,神童魏永康在长大后并没有延续传奇:2003年,已经读了3年研究生的他,连硕士学位都没有得到,就被学校劝退了。
当时,魏永康的母亲曾学梅,怒气冲冲地来到北京,“我恨不得他死了才好”,他指着中科院的大楼,让儿子跳楼,“这么好的条件不争气,你去死。”
是什么让母亲讲出如此绝情的话?故事要从1984年的冬天讲起。
“神童”儿子
1984年12月,为了带孩子,31岁的曾学梅把1岁多的魏永康带到自己的单位饮食公司,百无聊赖的时候,一个员工用一粒花生米逗魏永康,“你会写字吗?”
尝到又甜又酥的花生米后,魏永康明白了,只要写字就能吃到花生米,于是趴在地上用粉笔写了七八十个不同的字,也吃到了七八十粒花生米。
其实,曾学梅早在魏永康1岁零三个月的时候就教过他写字,等到他两岁时,已经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神童”的名声就传了出来。
1991年10月,年仅8岁的魏永康连跳几级,进入县重点中学读书,同时,曾学梅也开始了自己的陪读人生。
1994年,曾学梅从百货公司下岗,这也让她更加专注地将精力放在了孩子的身上。
除了学习,家里任何事情曾学梅都不让魏永康插手,每天早晨连牙膏都要挤好,给儿子洗衣服、端饭、洗澡、洗脸。甚至为了让儿子在吃饭的时候不耽误看书,魏永康读高中的时候,曾学梅还亲自给他喂饭——“只有专心读书,将来才会有出息。”
“恨他不死”
2000年,17岁的魏永康以总分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中科高能物理所,成为硕博连读研究生,曾学梅并没有感觉有什么问题,“儿子那么聪明,很快就能学会的”。
但事与愿违,脱离了母亲的照顾后,魏永康“失控”了,他完全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热了不知道脱衣服,大冬天不知道加衣服,穿着单衣、趿着拖鞋就往外跑;房间不打扫,屋子里臭烘烘的,袜子脏衣服到处乱扔;
他经常一个人窝在寝室里看书,却忘了还要参加考试和撰写毕业论文,为此他有一门功课记零分,而没写毕业论文也最终让他失去了继续攻读博士的机会。
2003年7月,魏永康连硕士学位都没拿到,就被学校劝退了。
“我当时恨不得他死了才好。”曾学梅说,当她来到北京的中科院后,指着中科院的大楼,让儿子跳楼,还指着旁边车水马龙的道路,让儿子去被车撞死。
曾雪梅咬牙切齿地骂,父亲魏炳南则骂她,“孩子压力已经那么大了,你还这么骂他,是火上浇油!”自此之后,曾学梅和儿子几乎不怎么交流了。
后来,魏永康多次离家出走,最长的一次,整整39天,魏水康用了近500元钱,跑了16个省市,因为把剩下的钱弄丢了,落了个身无分文的境地,还是警察将魏永康带回到了曾学梅的身边。
曾学梅老泪纵横,她开始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如果当时能够鼓励孩子,或者不骂儿子那么狠,孩子也不会出现那么多的问题。
“泯然众人矣”
每每看到神童“泯然众人矣”的故事,人们都会很自然地联想到王安石笔下的“伤仲永”。
所不同的是,古时“伤仲永”因后天父亲不让其学习,而被当作“造钱工具”,以至于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现代版“伤仲永”则往往缘于父母一味让孩子专心学习,“两耳不闻窗外事”。魏永康的成长轨迹就是一个例证。
魏永康之所以成为神童,离不开母亲曾学梅从小的悉心教育,使其在学习方面的天分得到了充分发掘,远远将同龄人甩在身后。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恰恰是母亲的一手包办,导致其生活自理和人际交往能力严重缺乏,难以独自面对校园学习和生活,最终被学校劝退。
如今的家长“重智商轻情商”,认为只有专心学习,将来才会有出息,于是就开始一切大包大揽,殊不知这是一条畸形的道路,培养不出一个健全的人,更何况成功呢?
再进一步说,有的家长也意识到情商的重要性,但是觉得此事会无师自通,这更是笑谈,看魏永康就知道了,离开了母亲,连最简单的“天热减衣,天冷加衣”都做不到,更何况人际关系呢?
结语:
如今的魏永康怎样了呢?他在一个公司从事软件开发工作,而且已经成婚,这是不幸中的万幸。
不过,他很少回母亲家里,每个月会给母亲打一个电话,“怎么样?”、“放心呀!”、“保重呀!”,几乎都是这样程式化的用语,没有亲情,只有冷漠。或许时间会化解一切吧,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