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痛苦的根源
原标题:一个人痛苦的根源
作者 | 帆书 · 姝予
你相信吗?痛苦真的会让人上瘾。
在《黑镜》第四季中,让人印象深刻的当数第六集《黑色博物馆》。
医生道森在偶然之下,成了黑色博物馆发明的酷炫头罩的试用者。
他通过接收器,能直接感受病人的痛苦,从而可以极其快速地做出最精确的诊断。
他深陷其中,陶醉于自己的这种感受力。
然而,随着道森承受的痛苦越来越多,他竟然迷恋上了这种感觉。
这种沉迷导致他在手术中没有及时救助伤员,造成医疗事故,被医院开除。
欣赏影片的同时,也引发出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问题:
人们不仅会追逐欢乐,一样会不自觉地追求痛苦。
如果你不曾意识到,可以想想是不是有类似的这种经历?
伤口结痂之后,如果不去碰它,过几天就会好,可是有时候就是忍不住去抠它;
本可以早早完成工作,却一再拖沓,使自己每天都囿于焦虑的怪圈;
面对失去的爱情和友谊,一遍一遍去回味对方伤害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哪怕心在滴血也不愿意停止。
乐此不疲地回忆、诉说,仿佛不这样就对不起过往的岁月。
可就像余华老师在《活着》中写到的,
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
没有解决问题、没有创造价值、没有提升能力的痛苦,对自身毫无益处。
真正的强者,往往都懂得戒除对“痛苦”的成瘾,做自己思维和情绪的主人。
回看《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胸口像被撕裂一样隐隐作痛。
松子从高尚的学校教师,堕落为夜总会的风尘女、情妇和囚犯。
在5段感情里,松子都毫无保留地付出真心,但每次都惨遭对方无情抛弃。
童年时,父亲的疏离冷漠、自私偏爱,让她产生了精神上的痛苦和自卑。
长大后,这些情绪不断膨胀,她开始对“被错误对待”“被伤害”等负面情绪“上瘾”。
导致她一生也没走出被亲情、爱人背叛的痛苦,最终沦为被情绪控制的奴隶。
就像她被家暴时宽慰自己说的那样,
被打也没关系,总好过一个人孤零零地活着。
她总是沉溺在那些痛苦中,一生将活下去的动力,寄希望于他人的解救。
导致她一生渴望被爱,但爱始终与她无缘。
从松子身上我们看到,痛苦上瘾就像一种指向自我的精神暴力。
它可以是直接的,比如自伤,在自我伤害中完成自我审判;
也可以是隐蔽的,比如在工作关键时刻总掉链子,总是搞砸自己的亲密关系;
或者长期让自己陷入焦虑或抑郁状态、生活刻板流于形式等。
明知道这些痛苦会让自己不快乐,但人们还是不断沉溺其中,甚至无意识地“喂养”它们。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曾做过一项叫“习得性无助”的实验。
他把一只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做电击。
在多次实验后,塞利格曼改变了做法。
他按响蜂音器之后,就把笼门打开了。
让人想不到的是,狗并没有逃跑,而是直接倒地呻吟,放弃了逃出牢笼的机会。
人不也是这样吗?
一旦恐惧问题,抱怨失败,就会画地为牢,陷入习得性无助。
也许,就像网上有人说的,
故意放任那些负面情绪,关门关灯然后蜷缩在角落里,既痛苦又舒服,很难过也很安心。
痛苦,对于不想改变的人来说,像极了一处舒适区。
沉浸在愤怒里会有舒适感,所以紧跟被骂爆的热点事件比追寻真相更容易;
沉浸在悲伤里会有舒适感,所以在房间关灯emo会比下楼跑步调节心情更容易;
沉浸在自卑里会有舒适感,所以告诉自己我不行,会比鼓励自己前行更容易……
可这种情绪沐浴、痛苦喂养,带来的只能是脆弱的满足,无异于饮鸩止渴。
我们身边总会有那么一些人,喜欢不停的抱怨:
抱怨不公平,抱怨不合理,抱怨人生不如意……
我的朋友小安,和她聊天记录里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就是“烦”。
“烦死了,今天又跟我老公吵架了,他怎么一点都不知道体谅我。”
“烦死了,孩子在学校就是不认真学习,只知道调皮捣蛋。”
“烦死了,今年工资还是这么低,天天累死累活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
每天光是和别人吐槽还不够,她还要一直在朋友圈里发负能量小作文。
一旦没有人评论和安慰,她就会觉得世界很冷漠,又接着发小作文吐槽。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乌鸦定律”。
那只乌鸦只是因为被嫌弃声音难听,便决定要搬家。
但它没意识到:如果不改变自己的声音,无论飞去哪里,都不会有人欢迎。
小安也是如此,如果她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总是一味选择逃避,只会被更多的“瘾”所困扰。
可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也会常常做出一些无意识的“上瘾”行为:
对悲伤上瘾,会反复听伤感的音乐,看伤感的电影;
对愤怒上瘾,会经常发脾气,一点就炸;
对不安上瘾,会不断贬低自己,讨好别人……
可在痛苦里逃避得久了,改变的动力也就消失了。
人们口中的怀才不遇、遇人不淑、生不逢时……
变成了一张张逃避成长责任的“遮羞布”、一个个安放苦难的避风港,一块块免责的盾牌。
然而,就像巴尔扎克曾说过的,
苦难是人生的一块垫脚石,对于强者是笔财富,对于弱者却是万丈深渊。
其中的差别就在于,你是否具有拥有面对苦难的勇气。
可如果只是逃避,连去改变的勇气都没有,最终也只能是坠入无尽的“万丈深渊”。
真正的聪明人,明明生活充满了苦难,却从不执着于此。
木心便是如此。
因为出身高贵,他在特殊时期被关进了大狱里,甚至就连手指都被人打废了三根。
在满身积水的防空洞里,所有人只能像老鼠般爬出爬进,毫不体面、毫无尊严。
可木心却恰恰相反。
在狱中他依然端正地坐着,身上的裤子也还要压出裤缝出来,晚上就在月光下弹奏没有钢琴的钢琴曲……
明明有足够多的苦难可以哀伤,他却没有让自己活在阴霾之中。
梁文道曾看木心的照片,整个人都惊呆了,不敢相信这是一个在牢里待过的人。
因为与木心有过同样经历的人,要不身子佝偻,要不神情恍惚,可他全都没有。
这就是木心看待苦难的态度:“好事坏事,过后谈起来都很罗曼蒂克”。
我们歌颂的也从来都不是苦难,而是面对苦难的勇气,是从苦难中幸存的自己。
因此在日常中,尝试多将苦难替换成“延迟幸福”,并辅以勇气。
你需要的不是解决痛苦,而是放下痛苦;
你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知识,而是更多的体验;
你需要的不是遗忘过去,而是携带着过往前行。
人这一生总是需要往前走,唯有如此,才能将苦难丢在身后。
也只有向前看,才能看到更精彩的世界,才能看到人生的希望。
如果总是沉溺于痛苦出不来,那么也只能够一直深陷于过往的泥潭之中。
就像作家玛丽安娜·威廉森曾说的,
沉溺于往事并不能让过去的伤痕愈合,只有活在当下才能抚平昨日的伤痛。
与其被执念折磨,不如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不执着于过去,不纠结于未来,才能活出真正的自己。
当遇到危险时,很多动物会启动逃生本能。
壁虎会挣断自己的尾巴,螃蟹会断去被抓的脚……
但人不会,很多人对痛苦的强烈向往,甚至超过对幸福的追求。
当你发现自己正在对某种负面情绪上瘾时,一定要提醒自己:
察觉它、正视它,而不成为它。
把自己分析一两遍就够了,不要在痛苦中徘徊;
抱怨一两遍也就够了,人生还是要大步地向前走。
点个「在看」, 人生长路漫漫,愿我们都能做自己的摆渡人。
作者 | 姝予。平淡也温柔,努力把普通的日子过得浪漫些~
主编 | 阿医
图片 | 图虫创意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