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1+N”能源产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助推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6月18日,2023中国贵州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交易会在贵阳开幕。来自六盘水高新区16家能矿装备企业、2家商务服务企业,通过实物、模型、展板等方式,展示了能矿产业链条式、集群式发展成果。  交易会现场,由贵州黑拉嘎科技装备有限公司与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合作研发的世界首台矿用机动型TBM“凉都号”模型很是吸引眼球。  “我们是首次参展,这次展出了变频器、井下压裂泵、带式输送机等一系列高精尖及主流产品,也想借此机会,同全国各能矿装备、各企业一起交流学习。”贵州黑拉嘎科技装备有限公司行政负责人姜涛说。  能源产业装备的频频亮相,彰显了六盘水在相关领域的“精耕细作”,也再次凸显了能源这一工业粮食、国民经济命脉的地位。  作为“西南煤都”的六盘水,是长江以南最大的主焦煤基地,是国家实施“西电东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主战场之一。六十多年来,六盘水贡献了超过15亿吨煤、6500亿度电,为保障全国全省能源供应作出了突出贡献。

  能源装备(黄瑶 摄)

  今天的六盘水,十万多能源产业工人坚守岗位、辛勤劳动,不舍昼夜、默默奉献,奋战在煤及煤化工产业发展一线,为巩固提升能源产业的战略性基础性支撑性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能源产业工人是六盘水工人队伍的中坚力量,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幸福六盘水的绝对主力军。  2022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把能源产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提出“坚持‘富矿精开’”“深入实施煤炭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特别是围绕煤炭产业安全发展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推动从业人员专业化”。  当前,六盘水市正抢抓煤及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大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四链融合”,加快建设新型综合能源基地,迫切需要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能源产业工人队伍。

  着眼全局 顺势而为 布局能源变革“新赛道”

  能源工业是传统优势产业,作为我省十大工业产业之一,对全省发展大局具有战略性、基础性支撑作用。  2021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实施工业倍增行动奋力实现工业大突破的意见》明确把建设“全国重要能源基地”列入“两区六基地”范畴,并对推动贵州现代能源产业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安全智能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提出了明确指导意见。  六盘水市作为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一座能源新城、长江以南最大的主焦煤基地、国家实施‘西电东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主战场,能源资源禀赋突出,能源产业人才积淀深厚。  为抢抓发展机遇,六盘水市紧扣我省打造全国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和西南地区大型煤炭储配基地,依托六盘水国家重要能源战略基地,坚持“立足六盘水、服务贵州、辐射西南”发展定位,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

  新能源产业链(黄瑶 摄)

  同时,按照“工学一体、产训结合、引领示范、高质量发展”原则,强化能源产业技能人才培训,从培训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教学装备和职业能力评价等方面,构建完备、系统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  并着力打造集技能培训、技能评价、技能竞赛、技能交流、工匠精神传播等为一体的综合型高技能人才培训服务载体,逐步形成以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为中心,市域相关职业学校以及相关能源企业为多节点的“1+N”贵州省能源产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贵州省职业教育煤矿智能开采技术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助推全省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精准定位 强化特色 打造人才培养“新平台”

  7月11日,贵州省能源产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在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挂牌成立,此举是紧扣贵州省建设全国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和西南地区大型煤炭储配基地,聚合政校企优势资源打造,集技能培训、技能评价、技能竞赛、技能创新、工匠精神传播等为一体的技能人才培养新平台。  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是近年来省教育厅培育打造的省内唯一“煤矿智能开采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立项建设省级喀斯特地区煤矿智能开采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煤矿智能开采技术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教育部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机电一体化专业首批试点院校,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煤矿安全培训中心和煤矿“三项岗位人员”考试点,是经省能源局备案的培训考试机构。

  授牌仪式现场(黄瑶 摄)

  通过教育厅兴黔富民行动计划支持和校企合作,建设了从与贵州煤炭产业同步发展的传统采掘、机械化开采到智能开采升级改造的实训基地。连续三届承办贵州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矿井灾害应急救援技术”赛项。近年来,面向社会开展特殊工种作业人员、煤矿安全管理人员、煤矿从业人员培训4万余人次。  人才培训基地和六盘水职院采取“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模式,充分整合现有资源、提升整体效能。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通过承接能源产业人才培训项目,学校更加清晰地知道产业急需什么样的人,企业也更加清楚学校能培养什么样的人。培训基地各相关学校要充分利用好这个信息同步纽带,推进专业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提高人才培养适应性。  作为辖区内重点能源企业,贵州贵能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代小龙坦言:“我们将加强与培训基地合作,定期组织开展各类培训,不断优化管理和技术技能人才队伍结构,大力提高员工素质。不断加强与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战略合作,全面深化产教融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订单培养,实施校企人员互派互聘,在企业设立实习实训基地和教师实践流动站,在学校设立大师工作室、劳模工作室,建设煤机协调创新中心,共建产业学院,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为社会经济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助力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产业 提升技能 构建产教融合“新机制”

  加强能源产业人才培养与人才聚集,加快培养一支规模庞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技艺精湛能源产业大军,是我省推进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全国重要能源基地的基础性工程,也是挂牌成立贵州省能源产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重要任务。为此,贵州省能源产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将----  做优强化技能培训,促进产业发展。围绕能源产业发展急需紧缺技能工种,坚持基础岗位全覆盖、班组管理抓提升、核心骨干强示范的培训层级,制定基地培训规划。按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职业培训包,分层分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开展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面向社会或能源产业行业开展培训服务,承接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任务。针对企业员工的终身学习需求,建设集岗位培训、技能交流、工匠精神传播为一体的能源产业数字化继续教育平台。2023年,着力开展煤矿及非煤类培训4000人次以上。到2025年,形成在全省覆盖面广,服务能力强、培训种类多的能源类培训,开展各类培训5万人次以上,在传统能源到新能源、原始材料到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中打造配套培训,通过技能学历双提升培育新时代技能劳动者。  拓展技能工种,构建认定体系。在现有井下支护工、电工、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员等27个能源类工种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体系基础上,增设工业型煤工、炼焦煤制备工、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等工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2023年,新增能源类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种8个,等级认定1000人次以上。到2025年,认定工种达50个左右,累计等级认定5000人次以上。  聚合优质资源,强化培训师资。用好省市人才政策,实施贵州省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利用行业企业和学校平台,引培一批大师、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整合全省能源产业相关企业专家和本科院校、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师资,建立能源产业专兼职培训师资库。2023年,建成200人以上规模培训师资库。到2025年,动态建成500人以上规模优质培训师资库。

  技能培训(黄瑶 摄)

  强化产教融合,优化实践平台。以市域中高本院校现有能源及能源化工实训基地为基础,持续升级改造现有实训室;新建应用化工、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实训室及煤矿智能装备生产性实训基地。聚焦能矿装备智能制造重点行业,深化与贵州省大中型企业合作,建设生产性校外实训基地。2023年,升级改造煤矿智能开采技术专业群现有实训室(中心/基地)8个,新建应用化工、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实训室(中心/基地)5个,煤矿掘进机、液压支架、采煤机、单轨吊等智能装备附属配件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建成生产性校外实训基地1个。到2025年,累计升级改造实训室(中心/基地)11个,建成生产性校外实训基地3个;新增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1个,信息化平台1个,实训室建筑面积达2万平方米,仪器设备达1200台以上。  施行以赛促技,搭建竞技平台。立足能源产业相关专业、相关工种、相关赛项,搭建职业技能赛项集训基地,将专业学习、竞赛规程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建设集技能大赛、技能评价为一体的能源产业赛事平台。采取以赛代评方式,依据职业标准举办职业技能竞赛,按照有关规定对获得优秀等次的选手晋升相应职业技能等级。2023年,承办省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10项以上;到2025年,承办省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20项以上,承办国家、省、市行业技能大赛20项以上。  优化培训环境,建设培训中心。立足智能开采凉都工匠场、喀斯特地区智能开采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贵州省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评价机构,拓展能源类培训资质和考试点。完善培训基地功能,搭建面向全省技能和学术交流平台,助力能源产业科研水平高质量发展。优化培训环境,改善培训住宿等条件,到2025年,规划建成同时容纳1000人培训规模,集教、培、赛、研、训、住为一体的全省能源产业技能人才培训中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瑶 鲁媛

  编辑 鲁媛

  二审 刘定珲

  三审 孙勤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