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作文成绩怎么提升?

  高中生写作指津——“德”和“得”

  一、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说文解字》云:“德者,得也。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这就是说品德对个体、他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伏尔泰曾说:“在任何地点,在任何时代,为公益作出最大牺牲而无所得的人,都是人们称为最道德的人。”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陆鸿是残疾人创业的代表,他的企业有四分之三的员工是残疾人,2022年营业额高达1300万元。疫情期间,员工隔离在家,独自坚守的陆鸿依然给员工发工资。

  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与“得”引起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二、审题立意

  材料中的“德”指的是好的品行、道德,“得”是指收获、益处。材料一“德者,得也。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表明了“德”与“得”的同一关系,强调品德对于自己、他人和社会都具有积极意义。材料二中伏尔泰认为最道德的人将会作出最大牺牲且无所得,表明了“德”与“得”的对立关系,即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会损害自己的利益。材料三以陆鸿为实例,证明了帮助他人也能让我们有所收获,因德而有所得。

  因此,在构思和行文时应考虑“德”与“得”之间的辩证关系。“德”与“得”可以内在 统一,也可能会产生冲突,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面对“德”与“得”的问题时,应着重思考如何以“德”来实现个人的“得”,达到“德”与“得”的内在统一;或者谈求“德”是否真的会让我们无所得,倡导舍得求德的价值追求。

  作文要求我们阐述对“德”与“得”的思考,这属于二元作文,需要辩证思考二者之间的关系,找到“德”与“得”的平衡点。比如,绝大多数情况下二者是可以共赢的,即同一关系;在何种情况下二者会发生对立,此时我们应作何选择。同时注意写作身份,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即把“德”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联系起来,而“得”也不能只是个人之“得”,更需考虑国家民族之“得”。

  ▲立意及拟题

  厚德而后得 以德求得,因德舍得

  以德谋得,以得促德 德可得人,亦可自得

  得者何求?唯德是也 己所不德,勿得于人

  得己若可为,德人价更高

  德若春风浩荡,得似秋实累累

  小得利己我不慕,大德泽世且求之

  得物于身,不如德灵于心

  三、名言素材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2、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尚书》3、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管子》4、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德之所在,天下归之。——《六韬》5、仁者无敌。——《孟子》6、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7、有义则治,无义则乱。——《墨子》8、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左传》9、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10、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左传》四、佳作欣赏

  因“德”而“得”,谱时代华章

  “德”与“得”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愚以为:唯有“德”方能“得”。吾辈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定当以此为引,因“德”而“得”,谱时代华章。

  “德”者,不以“得”为目的,却有“得”的结果。他们从不为“得”而“德”,而是因“德”而“得”。君可见为老人下桥拾鞋的张良,以其敬老之德,得到了宝贵兵书;君可见东北小伙孙浩,重庆山火时骑摩托车上山救火,以其担当之德得到了荣誉和赞美。“德”绝不是一种手段,“得”也绝不是一种追求。两者是因果相生的关系。

  “德”者,“得”何?《说文解字》云:“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外得于人”不仅仅是得到别人的回报与奖励,更意味着得到别人的尊敬、爱戴。秦穆公树德于世,终招揽天下能臣;焦裕禄以德待民,亦得到了人民的爱戴,皆体现这个道理。“内得于己”,即“自得”,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是内在精神的自足与完满。它是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是刘禹锡的“惟吾德馨”,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得”,也是最有意义与价值的大“得”。

  然而,“德者”有时似乎“未得”,正如伏尔泰曾说:“在任何地点,在任何时代,为公益作出巨大牺牲而无所得的人,都是人们称为最道德的人。”林觉民在为革命事业放弃个人家庭之乐,慷慨赴死;抗日军民为抵御外来侵略,抛头颅洒热血;邓稼先、于敏等科学家为打造大国利剑隐姓埋名几十年,他们都是伏尔泰所说的“最道德的人”。难道说他们未“得”吗?错!他们的“得”是一种精神上的“得”,而绝非庸俗的物质上的“得”。因为他们的“德”,国家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安定,万家灯火齐安乐,天下苍生共喜悲。这不同于个人之“德”,而是兼济天下、惠及苍生的“大德”。安能说此不可谓“得”?

  对于每一个你我,对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也许我们现今还无法成为那些“最道德的人”,但我们不妨从点滴做起,行之以“德”,成就自我。“德”不分贵贱优劣,只是覆盖程度不同罢了。日常生活的琐碎皆能体现我们的“德”,往后人生漫漫征途,更需要我们的“德”。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每一个“小德”终会换来“大得”,在我在你,在家国,在社会。

  反观当下,为“得”而“德”者不在少数,网上甚至有人花钱请演员作秀,演一场高调显示自己之德的闹剧来博人眼球,赚得流量与赞美。吾辈青年应如陆鸿、沈忠芳等平凡英雄干实事,求真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如此方能“得”之坦然,“得”之悠然。因“德”而“得”,你我终能谱时代华章。

  始于“德”,终于“得”

  《说文解字》云:“德者,得也。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品德对个体、他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价值、意义。始于“德”,终于“得”。

  品德是个人立身处世之基。《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孟子》的“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便是个人对品德的追求。高尚的品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决定一个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的社会,便是靠这品德维系。伏尔泰曾说:“在任何地点,在任何时代,为公益作出最大牺牲而无所得的人,都是人们称为最道德的人。”品德始于心中的不愿得,终于四海之大德。

  德者始于“不得”。

  因为心中的道德,人们会毫无保留地付出与奉献;因为责任之德,鸿星尔克在郑州洪水时捐款五千万元;因为正义之德,孔子一生致力于宣传大道,“朝闻道,夕死可矣”;因为悲悯之德,陆鸿在疫情期间独自坚守,依旧给员工发工资,为残疾人提供帮助,他们的初心很简单,只求“德”不求“得”。

  德者终于“得”。

  正如“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那些从未想过得到什么、心甘情愿付出的人,往往才是真正的“得者”。他们外得于人——重耳退避三舍,以九十里得来战争胜利;鸿星尔克以五千万的援助得到企业的口碑和人民的认同;中国支援非洲,致力于帮助他国发展,以大国担当得到世界的称赞与更进一步的发展。他们内得于己——陆鸿在帮助残疾人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意义,秦穆公在施德于民时认识到了自己应有的责任与担当。以德待人同样也是在待己。既得以修身养性,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加健全的人;又能从中获利,促进自身发展。善有善报,如是而已。

  “得”可以是“德”的结果,也可以是“德”的动机。现实中不乏有人为了得到名誉金钱而见义勇为,虽然初衷不大高尚,但是敢于为之奉献,亦可为“德”,亦是对社会有用之人。孔子批评子贡赎人不要赎金,赞许子路救人收下别人一头牛,认为施德后可以有所得,同样也是提倡更多的人施德,哪怕动机不纯,令名有亏,终是做了件有德之事。

  揆诸当下,人们不能很好地把握“德”与“得”的关系,有人为“得”而无“德”,贪赃枉法,害人害己,追名逐利。有人有“德”却不愿意去做,对别人的行为大肆评判,却无动于衷。

  作为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我们应以“德”去教育自己,去教化社会与世界,不汲汲于“得”,不戚戚于失,为时代发展添砖加瓦,始于“德”才可终于“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