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华开放参观,别让“内鬼”搅了好事

  高校校园开放的前提是规范有序。北大、清华的校园承载力有限,如果不加限制地允许游客入校,很可能导致过多游客“占领校园”,校园秩序陷入混乱——即便是在暑假,仍有不少学生留校学习,还有许多科研活动在校内进行,都需要一个不被游客打扰的环境。

  但是,游客参观与校园秩序也并非不可调和。绝大多数游客访问高校,主要是参观校园标志性建筑物和风景,通过“打卡”知名高校获得精神激励。图书馆、教学楼、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场所,并不允许游客进入,也不是大众游客的“兴趣点”。学校只要控制一定时间内的游客总量,游客与师生完全可以实现各不打扰。

  因此,在开放游客参观以后,学校要做的就是合理制定每日参观规模,并严控参观预约渠道,防止“黄牛”扰乱预约秩序。比如,寒暑假对旅游市场是旺季,对学校而言则是大量学生离校的时候,不妨增加开放名额;而在教学日则可以适度减少开放名额,引导游客错峰参观。

  高校做好对外开放,还要注意到商业性“研学团”的问题。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大量商业性研学团,在满足家长、学生参观知名学府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弊病。

  有的研学团宣称能带报团者入校,实际上只是在校门口打卡拍照。很多研学团的内容也良莠不齐,有“团”而无“学”,跟一般的旅游团大同小异。很多在校师生所反感的,就是那种吵吵嚷嚷、缺乏对校园秩序敬畏之心的大型团队。

  对此,高校在开放参观的同时,不妨更进一步,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志愿者为参观者提供讲解服务;另外,知名高校都建有校史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展览机构,可以引导前来参观的学生和家长深入了解大学的历史文化。

  提供这些服务,既是对社会的回馈,也有利于高校招生,更能促进高校的价值观传承。

  随着一批国内顶尖高校宣布对游客开放,“大学要不要开放”的争论应该画上句号了。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北大、清华那样的游客参观压力,其开放规则可以更加简单、便捷,允许来访者登记身份信息即可入校。

  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高校还要进一步探索与社区融合共建、优势互补,比如对外开放运动场馆,利用报告厅、剧院等设施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等。

  文|王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