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作业捆绑商业消费?莫让教育沦为“商业表演”

  暑假是孩子们放松、享受阅读的时光,然而,近日,沈阳市的一些学生家长却对小学布置的读书作业提出了质疑。(7月19日齐鲁晚报网)

  据家长反映,一些小学在暑假期间要求全班学生购买指定书目,并要求在统一配发的稿纸上写读后感、绘制思维导图。这种作业方式让家长们倍感压力,觉得自己被捆绑到商业消费中。进一步了解,这些作业与沈阳市发起的“芒种杯”读书活动相关,该活动由市教育局与相关部门合作举办,得到当地书店的支持。活动号召学生自愿参加,但家长们表示,班级要求全体学生参与,给人一种强制的感觉。

  众所周知,暑假期间阅读学校推荐的书目并撰写相应读后感,都算是常规操作。而家长之所以不满,笔者以为主要还是这类作业伴随着各种指定消费,让人们不得不怀疑背后是否存在利益勾连。诚然,相关部门组织举办活动的本意是希望学生们在暑假坚持读书,养成热爱阅读的习惯,但具体到做法上却既不是通知上所说的“自愿参加”,还要求消费捆绑,这样的方式显然有悖教育的本义,难免引发人们的质疑。毕竟,这样的做法丝毫体现不出对于完成读书的作业有什么帮助,某种程度,倒是对书店的好处显而易见。

  另据多位家长的表述,除了在文化城打卡领稿纸、选购指定书籍,再去书店选购思维导图的指定书籍外,学生还要去一些景点打卡……普遍情况下,按照此项规定,一名在读小学生,需要在假期到访最少两个打卡点位,完成三项读后感内容,最多的则需要到访四至五个打卡点位,完成六项盖章或读后感内容,并在开学上交相关材料。但由此又引发的新问题。一般这类作业,如要求一年级的孩子写出500多字的读后感,往往学生不能单独完成,必须家长帮忙甚至完全靠大人“代笔”。也进而这类作业甚至衍生出相应的市场服务,在互联网某视频平台,还有商家推出约稿、代写服务。

  综上分析来看,这一事件之所以引起广泛争议,关键还是在于引发了对教育资源合理利用和家庭经济负担的讨论。毋庸讳言,学生在暑假期间进行阅读是一种有益的学习方式,可以拓宽知识面、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然而,如果这样的活动被过度商业化,难免会给家长和学生带来经济负担。

  再者,相关部门甚至强制要求购买指定书目,这就明显违背了其本初的教育意义。此外,教育局在回应中提到了学生自愿参加的问题,但从相关报道来看,这种“自愿”看似给予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家长接到的学校通知却是“全班参与”。如此强烈的反差对比,不禁让人产生“自愿”仿佛只存在于名义上,学生实则成了学校“表演工具”的感觉。

  实际上,围绕学生的各种捆绑消费,类似乱象并不鲜见。前几天,东莞市某学校发布高一新生入学须知,提到每名学生需缴纳4000多元校服费,学生穿的所有衣服都得由学校统一定制。该事件被家长发到网上并提出质疑,随即在网上热传热议,最后被教育主管部门要求立即整改。

  回到此事件,布置读书作业无疑是促进学生阅读、提高素养的一种有效方式,但如果设定指定书籍并强制购买,甚至由此衍生一系列诸如购买统一稿纸、去景点打卡等过度商业化的行为,这样的做法不仅仅会引发公众对相关部门“圈钱”的质疑,更为重要的,在给社会舆论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不仅不会促进学生真正的教育成长,恰恰相反,更会为其身心的健康成长带来反作用。

  说到底,学生是去学校学习,而不是消费,更不应成为被人牟利的工具。无论从何角度,任何时候,让教育更加符合学生和家长的实际需求,进而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都应是教育最基本的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