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老师不便说的话:有些学生眼前成绩再好,读初中后也容易败北

  编者的一位亲戚,正在跟娃闹别扭。那位男生从小就是比较努力的同学,印象中即使寒暑假,也很难看到他休息的身影。

  母亲全职陪读,精心打造了自己中意的培养计划。小升初的时候,顺利进入一所市内比较好的私立初中。可是从初一开始,成绩和学习状态却明显不及以前。

  原本非常听话的娃,变得对母亲越发没有耐心,多说几句便大喊起来。不过,现在看来却一点不意外。小学生,千万别逼得那么紧。

  

  有些学生眼前成绩再好,读初中后也容易败北

  这样的现象并不是一个两个,笔者搜了一下,发现有些小学老师早就提醒过。我们把“七岁看大”理解错了。优秀确实需要养成习惯,但有些东西到底是习惯还是被逼无奈?

  一名小学老师在网上说出自己平时不方便讲的实话。其实以她的经验来看,早就能看出哪些学生初中以后有潜力;哪些势必会成绩下滑。

  有些小学生,即使眼前成绩再突出,读初中后也很可能“败北”;从学霸的队伍被甩出来。首先就是靠熬夜来换取优势的学生。小学阶段的内卷指数,远远高于我们以前那代人。

  

  岁数大点的家长应该记得,以前八点多就睡下的同学太多了。可现在不少小学生三年级开始作息时间就像初中生。起初能尝到甜头,却忽视效率的保证,进入恶性循环。

  其次,被家长盯得太紧的学生。能获得名列前茅的成绩,自然有一定天赋在身上的。可是许多家长没有珍惜子女的这层天赋,反而把他们推向厌学的处境。

  笔者曾听到过一位男生晚上声嘶力竭地对母亲大喊:我到底怎样才能让你满意,不就是吃完饭休息时间超过15分钟了吗?你知道我多累吗!

  

  这样的话听着叫人感到窒息,所谓用心良苦,只是这类家长给自己虚荣心的开脱。管教方式趋于“变态”,学生后期非常容易用自我放弃来抵抗,那时后悔都来不及。

  还有,只关注技巧、不喜欢主动思考的学生。对比过小学和中学的考试模式,会发现思路有很多不同之处。

  有些小学题目属于咬文嚼字、像脑筋急转弯。做多了可以掌握技巧。但知识的体系和内在联系,需要学会总结和思考才能掌握。这方面越是中学后期,越能显示出同学之间的差距。

  

  贪玩的天性需要克制,但不能“压抑”

  小学阶段确实需要家长的监督,但如果像上文所讲的那样,学生“用力过猛”。那么初中以后可能会“没劲了”。

  学业是漫长的时期,倘若连小学期间就产生厌学,以后隐患很大。重视培养,不等于要在几分之间纠结和埋怨学生。

  休息时间有必要给小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允许他们放松和玩耍。贪玩是每个同学的天性,倘若小小年纪老气横秋,家长未来要担心的层面就更多了。

  

  还能找到玩耍的乐趣,至少说明学生对生活有热情,不容易抑郁。玩的时间需要管理,不能放任;但也绝对不能压抑天性。

  家长们可以制定规矩,把握暑期里学习时间和玩耍时间的比例。该休息的时候没有放松,开学以后反而降低学习效率。

  这门科目往往决定了学生的潜力,对部分同学有些无奈

  不得不说,我们普通人是考试机制下培养出来的产物。所以考试模式怎样,绝对能影响着学生们的优势是否被发掘还是埋没。

  

  古代可能首先注重的是礼仪和文才,写作、思想等方面,在考试中显得很重要。但现在教育对数理化的重视程度更高。

  数学从小学至高中,都是主科。甚至大学里部分文科专业也要求学习高数。这门科目能否在行,往往决定了学生的潜力;是拉开分数的关键。

  数学不但自己分值高,也直接影响着物理、化学、生物的学习基础。现在谈论一个学生是否聪明,多半要看数学成绩。

  

  这对天生不太爱学它的同学,真的是很无奈的处境。特别是许多女生,思维上理解这类抽象的问题会显得更为吃力些。

  有人说中考对晚熟的男生不好,因为男同学懂事晚。可是有没有想过,数理化的考试难度也对不少女生显得不友好。

  所以,找其他理由都是缺乏意义的。我们普通学生能做的只有去适应,没有那么多道理可谈。前期打好基础,不要掉队,才能保持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