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经”之笔与经“点”人生

  新近问世的《如何阅读文学经典》,是复旦大学中文系邵毅平教授近年来在沪上多所高中讲授“中国文学特别讲义”的讲稿。作为一名一线高中语文教师,我想用“点‘经’之笔”来形容邵老师的这本讲稿。因为文学经典其实一直都在那里,但是有时沉睡;我们被凡尘俗事蒙蔽心智的时候,内心也会沉睡。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来点醒文学经典和我们的心灵,这恐怕就是这本讲稿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了。

  

  这本讲稿的第一个特点是:在文本比较中生成新知。“双新”教育背景之下,语文教学一直力求立足文本,也经常在试题中运用文本比较的方式,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邵老师从比较文学的专业角度出发,也给出了高中生“文本比较”的新思路。相同题材的多个文本,彼此之间的细微差别何在?如何不仅仅倚靠外在材料人云亦云,而是用文本直接说话,然后得出洞达人心的新颖观点?这是这本讲稿中经常令人拍案叫绝的地方,也是作为语文教师的我特别希望提供给高中生的智慧启迪。

  这本讲稿的第二个特点是:能打破固定思维,在无疑处生疑。琵琶女为什么如此嫌弃商人丈夫,而一定要和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文人笔下的风景看似平平无奇,背后居然有四种不同的看风景的眼光;陶渊明除了闲情逸致、金刚怒目,还有写好玩的《闲情赋》的浪漫多情的一面……拥有这种眼光,可不仅仅只用来写论文,它关乎生活,关乎趣味,关乎突破既定的生活框架和观念束缚,给自己和认识的世界一种新的可能性。透过学习压力的重重负担,快乐而又明朗地热爱这个充满多元可能性的世界,也是作为语文教师的我特别希望提供给高中生的幸福启迪。

  这本讲稿的第三个特点是:培养学生由点到面的宏大视野。《江南》《琵琶行》《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项脊轩志》《藤野先生》……都是语文基础教育的经典篇目。邵老师从文本细读出发,又不局限于小小的文本,采桑的传统,情歌的变奏,文学家的身世,社会风俗、文化的影响,到了最后简直是四面八方的征服。文学经典的深度经得起多重阐释,也成为了解这个世界的一个精巧的切入口和绝妙的注脚。在今天这个文化交融的世界里,对过去的文学经典怀有深沉的爱与敬畏,成为我们保持初心的最佳选择,这也是作为语文教师的我特别希望提供给高中生的文化启迪。

  文学经典是美丽的,但是这种美丽如果没有阅读者的参与和阐释,就会变成空谷中的幽兰。这本讲稿为我们点拨了文学经典,也点醒了我们这些读者,我们来到空谷中赞叹这些美丽的花朵,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被“文学经典”点化过的我们,获得了“经‘点’人生”,也将用阅读参与和个性化的阐释,给文学经典带来更多的可能性,让我们得以走向更丰富美好的未来。(李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