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这段文字你看懂了,他的所有小说你也就能看懂了
《四十一炮》是我 2003 年的作品,小说所描写的时代,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到世纪末。
这个时期,与当下的中国社会并无太大的区别。我当然看到了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诸如“欲望横流、道德沦丧”等严重问题,我当然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黑暗现象充满了仇视,我当然也对弱势群体充满了同情;但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都在同一个欲望泥潭里挣扎。
弱势者未必天生善良;强势者未必狼心狗肺。仇恨财富,也许正是渴望财富的极端反应;蔑视权贵,也许对权贵梦寐以求。
我写这部小说时,是用一种慈悲的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在欲望的泥潭里痛苦挣扎的芸芸众生。在我的心目中,好人和坏人、穷人和富人,都没有明显的区别,他们都是欲望的奴隶,都是值得同情的,也都是必须批判的。
小说中人物所遭受的苦难,并不完全是外部原因导致的,最深重的苦难来自内心,来自本能。苦难并非毫无价值,苦难是人类完善自己,拯救自己的机会。
因此也没有必要用眼泪来祭奠苦难,没有必要把苦难累加到人物身上来赚取读者眼泪当作小说的终极追求。真正伟大深刻的小说,不会让读者泪流满面。我非常明白我是在写小说,不是在写社会调查报告,不是在写控诉书。
因此,我把小说艺术上的追求和创新,放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上。我构建了民间的,具有批判色彩的以“炮”为形象符号的隐喻体系,曲折而象征地表现了社会众生相,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民间宝贵精神资源的丧失和人性的畸变。
小说中的主人公罗小通是个具有与肉通灵能力的孩子,他的人生历程充满了荒谬和象征。他具有极强的语言能力和难以抑制的诉说欲望,他的诉说充满了随机创造和夸张;这样的孩子,在我们乡下,被称为“炮孩子”,他也是一个说书人。他由一个吃肉大王、能与肉交流对话的孩子,演变成了“肉神”;他对肉的欲望,既是人类食欲的象征,又是通往X欲的桥梁。
罗小通的吃肉欲望,起源于物质贫乏时的欲望想象。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和肉类的充足,他的吃肉奇能,渐渐演变成一种对肉的崇拜。直到他自己被民间封为“肉神”。这个肉神,是一个嫁接在欲望身上的文化怪胎,罗小通的吃肉表演,迎合了这个时代反崇高,反理性的荒谬本质。
肉神游戏的结束,因为罗小通母亲的惨死和父亲的被捕。这些重大的变故,基本上结束了罗小通的童年。
但罗小通是一个拒绝长大或者说是害怕长大的孩子,他坐在那个象征着男人能力的五通神庙里,用滔滔不绝的诉说,来回忆也是挽留自己的少年时光。尽管他的身体已经是一个青年,但他的心灵,还是一个孩子。
我认为这是我对自己惯用的儿童视角叙事的一次延伸和突破。之所以要这样做,是为了继续保持儿童视角下的世界的童话色彩和寓言本质,是为了不被现实生活束缚,是为了让现代社会的荒诞本质,得到更为集中的揭示;当然,也是为了更为深刻地对这荒诞进行批判。
成年后的罗小通缺乏应对现实生活的能力和勇气,他是一个逃避者。这时,那个少年时期的他,已经变成了那个用柳木雕刻成的肉神偶像,被置放在象征着强大能力的五通神庙里,接受着人们的膜拜。
在这神庙中诉说着的罗小通和听着他诉说的大和尚,他们看起来是两个人,其实完全可以合而为一。那个创造了吉尼斯纪录的大和尚,与其说是人,不如说是罗小通心中的幻相。与其说是罗小通在诉说,不如说是欲望在诉说。这诉说是想寻求解脱,但却陷入更加深层的迷恋。
这看上去是罗小通的困境,也是被欲望控制了的社会的困境,其实也是整个人类世界的困境。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