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么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道题的涉及面其实非常大。读书需要逻辑,工作需要逻辑,生活需要逻辑,甚至恋爱也要需要逻辑。每个领域的提升方法既有重合也有不同,作为职场博主,来和大家聊聊怎样在工作当中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北海也正是做好了下文提到的提升,工作能力才在公司一把手所认可,在总秘这个位置上坐稳。
有些人讲不出东西,真的不单纯是因为欠缺逻辑思维能力,而是脑子里缺乏干货,无话可讲。拿我之前部门领导举例,每次经营分析会的PPT只会照着阅读,没有自己的延伸,与其他部门领导演讲时长相比相形见绌。这个问题,他自己也意识到了,但解决方法治标不治本,他要求我们增加篇幅来凑时长,或者让我们帮他们写一个PPT的分析稿,照着念,有时因为念得太过认真,忘记了切换PPT,出现了“文不对题”的尴尬窘况。由此可见,只是单纯内容增多,没有自己的理解加持到头来只是个复述机器。
关于后天进补不足的逻辑欠缺,我认为不可怕,平时增加输入频率,比如一些需要思考与实践的功能类书籍,或者一些世界名著,然后把这些内容,当做自己的素材库,遇到适合场景,随时提取,就能做到侃侃而谈。
一些写作大师,也是靠着读万卷书,才能做到笔耕不辍。此外生活中的新闻热点也是如此,都可以随时积累起来。
对于职场人来说,最应该输入的应该是公司内部文件,比如工作文件,培训材料,这些东西,吃透了,就能解决80%的逻辑问题。因为你懂,所以你讲话才有逻辑;而你不懂,所以才只言片语,想到什么说什么!
输入之后可以尝试多进行演讲,毕竟能输出才是有效输入。
我曾经给大家介绍过一个“高效工作法”就是基于5W1H进行的逻辑推演,从而进行“工作预测”。
比如:领导要求统计各分公司所有客户的收入,我们以此为例进行5W1H,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1.对象 (What)—什么事情
思考领导让我们所有客户收入的动机。
无非是当期营收状况(好/差),领导想确定(哪个单位发展好/哪个单位发展差),发展好的单位,开发了哪些新客户,收入是多少?或者挖潜了哪些老客户,增收了多少;发展差的单位,流失了哪些客户,减收了多少?
2.场所 (Where)—什么地点
需要确定收入波动是个别单位的个别客户,还是整条业务线。以此进行判断,确定是市场原因还是经营策略原因。
3.时间和程序 (When)—什么时候
思考领导为什么这个时间节点进行统计?确定业务波动是旺季营销还是客户淡季,是偶发因素还是固定节奏?不仅要统计当期,还要统计同期。
4.人员 (Who)—责任人
寻找新客户开发、老客户流失的责任人。
5.为什么(Why)—原因
找到相关责任人询问增收/减收的原因。
6.方式 (How)—如何
总结成功/失败的方法论以及应对举措。成功的复制,失败的警示,并将此以文字材料的形式进行存档,作为后续经营分析的素材。
每个问题,以“5W1H”的形式进行思考判断,不仅仅更加清晰的找到问题关键点,对症下药,而且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进行思维逻辑训练。长此以往,将其培养成工作习惯候,你就可以举一反三,快人一步的进行工作预测,让领导更加喜欢你的同时也实现了错峰工作,减少加班时间,一举多得。
重头戏来了,数据分析能力、表格制作能力,才是北海立足职场的根本。
在公司,几乎每个部门的业绩都需要用数据来呈现。虽然我们讨厌频繁的做表、做PPT,但不可否认,数据图表确实能将背后的辛苦加倍反映给上级。所以会做数据,会把数据做漂亮的员工,领导非常喜爱。
而,低业绩背后隐藏的问题,同样需要用数据把它揪出来,能在数据中找出逻辑,分析问题的员工公司非常重视,所以才会有数据分析师这个职业。
可是,在职场中就是有许多人看问题,想问题,凭想象。但其实,最站得住脚的依据,是数据。
我们若想工作有逻辑,就必须学会看数据,透过数据,寻找本质。
北海举个小例子,抛砖引玉,证明数据有重要:
比如,我们在视频平台建立账号做自媒体,开初始由于账号是冷启动阶段,新作品发布后只有几十到一两百播放,数据样本太少,我们根本无法根据用户反馈来判断作品质量。所以我们需要通过投dou+的方式,拉大样本数据数量,进行内容的市场数据验证。通过采集更大量的数据反馈,来判断内容的优质度。
再比如,我们在新账号发布视频,但是流量不好,我们就能单一确定全是内容的问题么?显然这样的判断逻辑是很武断的,也许是因为流量不精准造成的反馈差,好的内容匹配到了错误的受众。这时我们可以通过dou+投达人的方式,对流量方向进行校正,让流量匹配到目标赛道,然后根据互动数据,再来对作品质量进行判断。这才是一条完整的逻辑链。
在业务方面,我们也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倒推找到问题根源。比如下图:
项目A(橘黄色)一直处于同比亏损状态,但12月利润突然激增,这不能说明项目A活了,经营策略生效了。我们要去挖掘数据背后的东西,通过对客户明细分析看业务是全产品线复活,还是某一产品拉动。而同比增长的产品是季节性需要,还是市场占有率提高?
而项目B蓝色后半年处于同比盈利状态,这需要业务部门去调查,利润升高是市场水涨船高,还是我们营销策略见了成效...具体成效体现在与竞品公司的竞争中突出了哪些优势等...
数据是最真实的证据,数据分析能力也是职场中必备的能力,只有会看数据,看得懂数据,才能找到数据背后隐藏的逻辑。
但是有些职场新人缺乏数据分析思维,对数字不敏感,在数据面前手足无措。那答主真心建议你们去听听知学堂出品的数据分析训练营(只需要0.1元)先从了解数据分析法开始,切身体验数据分析在实际工作场景中的应用,养成挖掘数据习惯,通过实战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还有不会做表格的同学,这节课简直就是免费的扫盲班,毫不夸张的讲,听两个小时就够你们过度职场初期了。
不想被表格拖累/烦死的同学,点击卡片领取吧~
不仅仅是自媒体、业务需要数据,我之前在人力部工作时也经常通过数据分析,查看每一个分公司的人均利润、人均成本发展趋势,确定各公司在人才的投入产出比的对比情况。
所以,数据分析就是根据数据反应出的结果,一步步倒推核心,每一步都蕴含着思维逻辑性。
算出来还不行,你还要把算的东西,写出来,然后在说出去。
说出去,最重要,说不出去,一切的准备全部作废!!!
简单描述两个场景,是不是当下的你:
今天终于逮到理了,可以跟“仇人”正面硬刚,你盘算着怎么将他打入深渊。于是在你的得意之中交锋开始了...他的几句歪理一出,就把你气的踉跄,你刚想有理有据进行反驳,却发现自己连句完整话也说不出来。你支支吾吾,他妙语连珠;你满脸通红,他面露从容。无奈之下,你只能出手打骂,结果他“绿茶”一显,你错误全敛。事后你气他狡辩,但更气自己为何总是事后才英雄...
你鼓足勇气,去找领导谈升职加薪。领导面前叽哩哇啦说了一通。领导疑惑,反问你到底想表达什么?此刻你才发现自己好像什么都说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到最后薪水没加,活到了领了一堆,好气呀!
这两种情况基本相同。二者在行动之前都做了充足的准备,但上了战场却章法大乱,不知道“强弱有别,针对出击”,只是单纯的想到哪就说到哪,没有丝毫的框架与重点。到头来只能落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尴尬局面,让倾听者遍布疑云。
其实解决方法也很简单。如果在讲话前脑中没有形成框架的习惯,那么我建议先将想说的话写出来。成文之后,以一个第三者的视角去审视,先找出文章的主要表达,即论点。再根据论点来添加论据进行佐证,最后填补逻辑漏洞。在改进中形成体系,进而养成习惯。
这个方法我亲身试验过。自己在公司职位是秘书,经常要与领导沟通,但之前是个社恐轻度患者,不善于交流。汇报工作时,总抓不住重点,甚至还会出现大脑空白的状况。于是后期,每次在汇报前我都会列大纲,把重点内容以1.2.3的形式写出来,然后带着本子去找领导汇报。
在体制内给领导写文章的伙伴应该都懂,写公文行文要有框架,所要表达要一目了然,内容依据更是要有文件加持。三年下来,悄然间已经形成了职业病。现在讲话习惯就是,上来提出观点,列出论证,紧接拿出论据,体系式三连,最后则对观点进行二次强调。这样下来,即使没理的事情在体系的加持下,也看起来多了几分道理。
下图是我在大学生培训会上,给新员工介绍如何提升口才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逻辑框架,无论是演讲还是汇报,养成做思维导图的习惯,对逻辑思维能力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