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现在要从商周到清的军事家之中评选武庙十哲七十二将,究竟谁可以入选?
如题(将二圣两字去掉,以免引起误会),感谢答们的提醒,标准按唐朝标准,即唐德宗建中三年标准。(题主非唐粉,只是窃以为唐朝在尚武精神方面相对宋朝更有代表性)ps:题主非历史科班出身,若问题有不严谨之处,还望答主们多多指正。感谢每一位费心的答主们。 (??????????????)
很多人谈武庙其实都是自己心里的武庙,不是真正的武庙。
什么是真正的武庙?武庙有武庙的规则,当然我指的是唐代武庙(宋代武庙那个垃圾就不聊了),这个你观察武庙的人物就知道。这个规则不是我乱编的,我在后面会进行验证,以便大家了解这个规则,有了规则也会少了争论,规则可重复才是科学的态度。
规则有哪些?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样的人不能明确不能进武庙,这个大家应该都知道,就是帝王,比如光武帝、唐太宗,哪怕是追封的,比如曹操,司马懿,或者虽然没有称帝但是实际上可以看作帝王的,比如项羽。
其次,再避开误区,官方可不像某些网络历史斗兽学家一样,天天玩斗兽棋,比如甲能打赢乙,乙能打过丙,所以甲能打过丙,进而推出来,甲乙丙的排位。原因很简单,跨年代你怎么比?比如韩信牛逼,韩信和岳飞打一架谁牛逼?我明确的说,讨论这个的有一个算一个都在浪费时间,因为根本不可能有结果的,如果这么排,谁都排不出来到底怎么回事(但是我还是会列出来一下虽然没有进武庙,但是军事能力出色的猛人,让更多人认识他们)。还有一类叫做网络历史统计学家,这类人就更蠢了,上面的那波可能只是为了单纯的好玩,毕竟跨书论武大家还是有这个不明嗜好的,但这一类都建议脑科就诊。因为他们看名将讨论的是胜率。古代历史史料不全,在没有完整总体的情况下,居然有人讨论胜率?这怕不是喝了100斤82年的江小白,还是兑着69年的雪碧喝的。
最后就是观察古人的标准,实际上虽然没有明确说明,唐代武庙本身就有自己的标准,那么就是实绩,而且是拿得出手的重大实绩。小打小闹100次,不如干成一件大事,威灵顿被拿破仑干穿N次,一次滑铁卢就可以标榜青史(有人给我勘误,说是人没整对,反正意思就是这个意思)。实绩又分为三类,定策之功,征伐之功,立说之功。拿现在的话说就是战略家,战术指挥家和理论家,三个得一个就可以进庙。
除了这个标准还有什么标准?那我们来数一数:
一、就是上述的战略家,指挥家和理论家得其一,且都是重大实绩;
二、一次重大实绩,功劳往往归于一人,除非还有其他重大实绩,否则其他参与者就进不了武庙(典型的就是伍子胥,五战灭楚的功劳都算在孙武头上,伍子胥就进不去了。)
三、先胜后败的要进武庙,胜利必须是强大的实绩,失败的主要责任不能是武将本人。比如乐毅攻齐(最后虽然两城未下,但是不影响整体战绩,中反间计不是乐毅本人的问题,所以乐毅凭实绩入十哲),比如关羽襄樊之战(虽然最后被白衣渡江,但是败亡主因是作战双方以外的第三方势力介入+二五仔的不战而降,但是毕竟用人失察,战果也没有乐毅辉煌,所以列64将)
四、系列战(连续发动的一组战役)要考虑整体战果,这个最典型的就是吴起,在魏国就连续搞魏国周围的邻国“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训练了魏武卒,在楚国又连续扫平楚国的周边“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吴起虽然参与唯一的重大战役存疑(阴晋之战),但是他完成了两次系列战。重要的是第一次系列战,战果辉煌,得到了当时和后世之人的公认,这就是吴起的实绩。但是,那种一生作战XX次的就别过来凑了,这种不是系列战,这叫墓志铭。
五、改朝换代,哪怕是碾压战,也是无可否认的重大战役,仅凭一战武庙就有一席。比如灭吴之战的王濬(王浚)。武庙里面不光有王濬,还算上了羊祜的定策之功,虽然羊祜的唯一打仗记录就是西陵之战被陆抗揍了,但是也是稳坐武庙,可见古人对改朝换代重视,也会立体的看待一个军事家,不揪着一个军事家的缺点不放,也不拘泥于所谓胜率这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比起网络斗兽学家、网络历史统计学家强多了。
除了上面的规则五,还有一条附加规则,就是出将入相(文武全才)可以大幅度提高古人的评价,最典型的就是李勣,李勣的实绩其实在整个唐代算是很厉害的,但是并没有比其他人高出一个档次,甚至还有被刘黑闼团灭的经历,但是出将入相大幅度提高了其评价,所以武庙十哲榜上有名。但是出将入相的人非常稀有,所以标准的通用性比较差,能达到这个标准的唐代以前就那么几个(姜尚、管仲、吴起、曹参、诸葛亮、杜预、王猛、高颎、李勣),(唐代以后相权大幅度削弱,要独揽相权有所作为的基础上还能有战功,几乎没可能了)。武庙其他人更多都是武将,而不是这种文武高度都极高的。姜尚百家宗师兴周八百年、成康之治太师、帝王之师,管仲千古一相的有力竞争者,贸易战鼻祖,吴起担任楚国令尹的吴起变法、曹参留下萧规曹随的典故,为文景之治打下基础、诸葛亮千古人臣典范、文武双庙、杜预太康之治,张杜律、文武双庙(虽然这群人里面就他没当过真丞相,但是文武双庙,无所谓这点瑕疵了)、王猛强秦富国、可比诸葛、高颎开皇之治、李勣永徽之治,主持编撰唐本草、外管军事内管礼吏户三部、辅政三朝、死后高宗为其罢朝七日。这帮牛人,文治成就也是基本人均一治世/准治世的水平。再看一下这几个人,姜尚、诸葛亮、吴起本来就是十哲及之上,管仲秀军威多,但打硬仗少,杜预实绩太弱,曹参文武实绩都活在韩信和萧何的阴影下。王猛、高颎、李勣比较一下谁更配十哲呢?李勣军事上灭薛延陀、高句丽,辅政三朝,文治上创永徽之治,修撰唐本草,六部中除了相对次要的工部、权利最小的刑部都在手中,高宗朝位极人臣,又占了唐朝人的便宜,唐武庙把李勣请进十哲,没毛病。
为什么出将入相会提高武庙的评价呢?我猜测古人虽然弄了武庙,但并未把这个东西看成纯军事家的比较,而是站在帝王的角度考虑这些臣子,单纯武定天下固然很好,但是出将入相更是人才难得,所以提高这些人的评价,也是为当世的武将树立榜样。但是,我们现代人更倾向于以单纯的军事评价武将,各回答也是这个倾向,所以我也从众倾向于采用这种单纯比较军事的做法,不考虑军事以外的东西。这样,所有文武双全出将入相的人评价就会受到比较大的负面影响。也就是重排武庙的时候,不再考虑这个附加条件。
除此以外,还有关系户入选的案例,这个受主要受当朝(唐朝)意识形态影响,比如李家初代帝后(李世民、长孙皇后,别问我李渊的事情)李家老始祖认的是李广、长孙家呢认得是长孙嵩,还有个勤王大功、玄武门打手不得不入选的尉迟敬德都算是这么进来的,这也为我们踢人留出了广阔的空间。
题主说从商周到清朝,那么商朝肯定吃亏的,因为确实资料太少,没办法说。所以还是只能从周朝开始。
主祀:姜尚 战略:记录于六韬中的灭商定策(那个年代太公望就可以玩“夺人之心”确实很先进了,制造假象、夺取人心、借商的名义铲除异己,最后一举起事,著名的文伐十二节) 战术:灭商系列战,尤其是牧野之战 理论:六韬(虽然考证可能是后世托名,但是古人可都认这玩意就是姜子牙的手笔),三者俱全,每个都是顶级(六韬地位极高,可以和孙子兵法平起平坐),实至名归,甩所有竞争对手一个身位。对了,出将入相也有吕尚。可以说,你不清楚武庙的标准,看吕尚都行了,所有标准都在他身上有完美的体现。
亚圣:张良 对,你没看错还是张良,从商开始算,中国大一统王朝有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这里面商朝没有太多史料,没法弄,周朝定策之功是姜子牙的,秦朝除了始皇帝没人能拿下这个功劳,汉朝一定张良的,彭城新败,刘邦惊魂未定,下邑画策可谓扭转乾坤,成帝王之师的美名,完美的定策之功。
其他朝代晋朝是羊祜的,但是灭魏灭蜀都不是他的,一统三国就定策了一国,大打折扣。隋朝是高熲。唐朝、宋朝、元朝、明朝都是典型的老大打仗很强,所以定策之功往往不明,算也只能算老大的,清朝呢就太复杂了,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顺治甚至康熙人人有份,谁都搞不明白功劳到底是谁的。那么张良就是姜子牙之后中国最成功的战略家。
再加上灭秦的献策也是张良,刘邦全程只是依计行事,改朝换代中的灭朝之功+换代的定策之功,张良这个亚圣估计是没人撼动得了的。
十哲:孙武、吴起、白起、韩信、李靖,这几个都是肯定入选的。
孙武,立说第一人,五战灭楚,柏举之战就是当之无愧的春秋第一战。虽然楚国后来复国了,但是吴国跑去楚国打治安战,鲸吞楚国明显不现实。战略家呢?不能算数,因为武庙的战略家层次很高,需要一统天下的策略,还必须有足够的现实意义,就是后面进展要基本契合,历史没有给孙武子这个机会,但是立说第一+神级军事指挥战例,武庙十哲第一也是稳坐了。
吴起,和孙武子齐名,这就够了。
白起、韩信、李靖作为我国历史上顶级的战术指挥家,居于十哲的位置,应该也是没有争议的,李靖还有立说。
剩下五个人就麻烦了,时间拉长了以后,其实十哲比64将或者72将更难,因为不同朝代难以比较的问题凸显,十哲也缺乏清晰的标准(也可能是我水平不够,看不明白标准是什么)但十哲会对下面的72将产生影响,所以硬着头皮也要排,故这里只是我个人推荐(斜体字部分并不重要可以略过)。
诸葛亮、岳飞、霍去病、徐达、田穰苴(这几个都算有争议)
诸葛亮,定策之功(功败垂成,但是隆中对还是我国战略史的顶级战略规划),系列战的战术指挥家,兵法没有流传下来就算了,武庙钉子户,就算不考虑出将入相,也可以居于武庙十哲。
岳飞、霍去病、徐达,三个都是顶级战术指挥家,其中霍去病之前一直都由于死的太早,实绩太少,居于64/72将之列,但是我觉得此人算是历史上战术指挥第一天才,封狼居胥在对外战争中算最嚣张的一仗,所以私人把他算作十哲。岳飞的实绩也算不错,在国人心中的地位又非常神圣。徐达有改朝换代的功绩,灭元之战,分量十足。改朝换代功绩的持有人非常稀有,一部分被帝王自己持有,一部分没有通过战争手段完成,这种直接干掉一个大一统王朝比较少(张良也有这个功劳)。
田穰苴,这个人我最纠结,实绩太少,立说有个司马法(经过指证,司马法不是他写的, 只是齐威王把他的兵法装订到了司马法,号司马穰苴兵法),但是谁叫他被尊称为兵家之祖呢?其他人恐怕更难服众。
孙吴韩白卫霍李岳,卫霍长期两人就在下面,选了一个上去,加上诸葛、徐达、兵祖,有争议肯定有争议,有道理也算有道理吧。
接下来,就是七十二将,为啥是七十二将呢?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凑整可能是强迫症天性吧,可惜我没有强迫症,所以我排到多少就是多少。
一、先排三国,先说为什么选择三国,主要是三国历史大家最熟悉,可以很好的理解武庙的规则。我们也可以完成对于我们上述规则的验证,减少争议,所以先验证再排人,说细点。
我们先看下原来武庙都有谁?
十哲诸葛亮就不参与了。然后就是皇甫嵩、关羽、张飞、周瑜、陆逊、吕蒙、邓艾、陆抗、羊祜、杜预、王濬
好吧,我们有了标准答案,再从原则反过来看,数一数三国发生了那些大战役,再排下对应的实绩人。
剿灭黄巾之战(天下皆反):皇甫嵩
讨伐董卓:都分崩离析了就别说了
大小系列战,曹操入主中原,三国魏根据地成型:曹操
官渡之战、征乌桓之战(魏统一北方):曹操
大小系列战,孙家入主江东,三国吴根据地成型:孙策
赤壁之战(定下天下二分局势):周瑜
入川之战(三国蜀根据地成型):张飞
汉中之战(定下天下三分局势):刘备
合肥之战(稳定魏国东线关键战):张辽
襄樊之战(前一半蜀国国力达到极盛,后一半吴国国力极盛):关羽先胜,吕蒙后胜
夷陵之战(蜀国彻底衰落):陆逊
石亭之战(孙权称帝关键战,次年孙权称帝)陆逊
南中之战(稳定蜀国后方、经典异族平定战):诸葛亮
北伐系列战(三国中期主线战,南方政权的最佳进攻战绩):诸葛亮
平定辽东(稳定魏国后方、经典快速奔袭战):司马懿
淮南三叛(奠定晋代魏的基础):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
灭蜀之战:邓艾(姜维也是这次战役,不过是输家)
第一次攻打吴国——西陵之战(吴国续命战):陆抗
第二次攻打吴国——灭吴之战:王濬
统一三国定策之功:羊祜
出将入相:诸葛亮、杜预
好了,把上面的人总结一下,有皇甫嵩、曹操、孙策、周瑜、张飞、刘备、张辽、关羽、吕蒙、陆逊、诸葛亮、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邓艾、陆抗、王濬、羊祜、杜预
我们再把十哲和帝王去掉,就剩下皇甫嵩、关羽、张飞、周瑜、陆逊、吕蒙、邓艾、陆抗、羊祜、杜预、王濬,对这就是唐代武庙中的三国人员,一模一样。这就说明,这个标准是可行。
能不能增加人呢?很难。
比如黄忠,汉中之战黄忠功劳很大,但是小说和正史存在很大区别。正史上定军山实际上是主将夏侯渊对战主将刘备的接触战,夏侯渊也是非常偶然的亲自去修补防御工事,结果被黄忠发现,黄忠阵斩夏侯渊。定军山对于整个汉中之战本身又是局部战役,所以整个汉中之战你要是选一个人来代表,那么很遗憾,肯定是刘备,不会是黄忠。
又比如张特,新城之战规模很大,但是对于双方形势的影响微弱。战果一般,张特仅仅是固守待援,诸葛恪攻城不克,援军快到之前,被迫撤兵。单看这个战功,离武庙较远。
能不能减人呢?可以想办法。
出将入相不再是我们参考标准的话,杜预的实绩肯定是不够的。
然后考虑拉长到整个历史长河里面,三国有哪些是影响不足的,比如合肥之战、南中之战、平定辽东和淮南三叛。提一下淮南三叛,首先平叛的三位都是太庙那拨的,本身就不可能进武庙。王凌之乱根本没打,和武庙没啥关系。毌丘俭之乱,带队的司马师被文鸯一个人吓得眼球突出,不久病逝,非常跌份,武庙无缘。诸葛诞之乱,这个算是最像点意思的,结果占大头的孙綝来回玩了两圈朱异以后,把朱异砍了,然后拔营而走,就这么走了?真的是黑人问号,莫名其妙。算与不算皆可,算与不算也不影响武庙的人,也就和其他两叛一样不算了吧。
再说西陵之战,影响较大,但是在三国后期来看,本身规模就不大,加上羊祜的主力5万甚至没有实际接战,实际参战规模太小,主要战果只是完成了对步阐的平叛,我们就粗暴的去掉了。
考虑到入川之战的复杂性,张飞在入川之战虽然居功至伟(1、率先拿下江州,降服大将严颜,为分兵三路打下基础;2、诸葛亮攻打德阳、张飞攻打巴西、赵云攻打江阳、犍为,张飞率先攻下巴西,并帮助诸葛亮攻打德阳,拔之;3、宕渠之战,大败曹操派遣来进攻益州的张郃,并“立马勒铭”),但是毕竟刘备、庞统、诸葛、赵云也各有大功,所以也差点意思。
也就是去掉讨伐董卓、蜀定四川、合肥之战、南中之战、平定辽东、淮南三叛、西陵之战、出将入相。那么剩下这些是肯定没法弄掉的。
剿灭黄巾之战:皇甫嵩
魏定中原:曹操
官渡之战、征乌桓之战:曹操
吴定江东:孙策
赤壁之战:周瑜
汉中之战:刘备
襄樊之战:关羽先胜,吕蒙后胜
夷陵之战:陆逊
石亭之战:陆逊
北伐系列战:诸葛亮
灭蜀之战:邓艾
灭吴之战:王濬
统一三国定策之功:羊祜
这下砍完再排除帝王(准帝王)和十哲,就剩皇甫嵩、周瑜、关羽、吕蒙、陆逊、邓艾、王濬、羊祜。留下8个确实不能再少了。
PS.三国有没有大家不了解的军事家呢,我认为也是有的,至少皇甫嵩都有人质疑,我就很不理解,皇甫嵩军事上可以说是威压整个东汉末年,什么朱儁、董卓,全都是被干的服服帖帖的,史书评价威震天下一点都不夸张,也是超世之杰曹操真心仰慕的大佬。
当然这里主要不聊进武庙的,聊一下没有进武庙的,就是毌丘俭,配合司马懿平定辽东,摧毁高句丽半岛,刻石记功。任用张特破诸葛恪,取得魏吴之战规模最大的胜利。可惜,起兵反司马的时候年事已高,兵力不足,又沟通不畅,晚节不保。但是仅凭平定高句丽的事迹也应该被三国粉知晓吧。
二、西周
这个最简单,基本打仗都是记录的周王室亲征,只有平定三监之乱是周公旦干的。
但周公旦也是诸侯,封地在鲁国,这个还不是最关键的,毕竟太公望也是诸侯。最关键这位是天子近亲,还不是一般的近亲,天子亲弟弟,同姓,这一点只是很悬,但并不致命。还有一点,就是周公旦还有一个身份,其实他当过很长一段时间实际上的摄政王,属于没有称王,但是可以看作帝王的,这就完全与武庙原则相悖了。
周康王派将领还有平定鬼方的实绩,记载太少,功劳也不知道算谁的。
西周是0人。
三、春秋
最难受的朝代,这个朝代最难受的地方在于武庙在这个朝代是个双标狗。
双标在什么地方,帝王不入庙其实早期的标准包括的是诸侯王,诸侯中的公侯伯子男可没在里面,众所周知齐国开创者太公望,既是诸侯,又是武庙成王,但是他并不是诸侯王,不影响进入武庙这事。
原因很简单,周朝没有皇帝,王就是老大。诸侯称王以后说白了就是不认这个天子,自己另起炉灶了。而非王的诸侯至少表面还是应该算天子的人,不影响武庙这事。
但春秋时代的诸侯表面上是还是周天子的人,实际上已经不听周天子的话了,所以武庙把春秋时代的诸侯不管有没有称王都当成了国君待遇,也就是没有一个让进了武庙。
但这个事情影响谁呢,其实就影响一个人,郑庄公。
恰好郑庄公身份也特殊,他本来就是天子后裔,周宣王之弟姬友被封国于首都镐京附近,国号为郑,郑庄公是诸侯又是天子后裔。所以,从这个层面说,也算有点道理,这个双标,算是合理双标,当然春秋武庙双标不止这一次,后面会说到。
春秋主线应该是春秋五霸(众所周知,春秋五霸有12个),还是照例看下那些事情影响最大。
繻葛之战,虽然郑庄公,姬寤生没有称霸,但是这一战意义重大,可以说完全避不开。
然后是齐鲁长勺之战,以逸待劳经典战役,经典归经典,但是其只是很小的局部战役,对于全局影响及其有限,不可能入庙。
然后进入齐桓公时代(齐楚争霸),这个时代,你根本不需要数有哪些事情,反正所有事情都是管仲干的。管仲在唐武庙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助齐霸业,一个是出将入相。我们拿掉出将入相,是否还应该有管仲呢?管仲的战功主要是灭谭遂等三十多个小国,北击山戎,可以合并为桓公称霸系列战。给人感觉没有大亮点。但是,我仍然认为,管仲必进。这是由齐桓公在春秋时代地位决定的,齐桓公是春秋以武称霸的第一人,公认的春秋第一霸,在春秋历史上具有超然的地位,而管仲就代表了整个齐桓公时代,如果管仲不进武庙,那齐桓公时代怎么算呢?
然后是宋襄公,废物一个,宋襄公的所谓霸主也就是承袭了齐桓公时代,只是齐桓公伟大的另外一个佐证而已,宋襄公本身不具有重要地位,所以泓水之战也不具有什么重要地位,略过。再说仗也是楚成王亲自打的。
晋文公(晋楚争霸),这时候出现一个我最不理解的人,就是先轸,城濮之战先轸必进。
然后秦穆公,自己没啥大战果,在崤之战帮先轸又刷一次战功,以秦穆公的战绩,我严重怀疑秦穆公这个五霸也是关系户。而且秦穆公也不在春秋的主线晋楚争霸上。
晋襄公,也是崤之战参与者,战功也是先轸的。
但是,这又一次体现了武庙在春秋是个双标狗,先轸拥有最早的伏击歼灭战战例,作为主帅接管了春秋两次大战,决定了晋朝的军事地位,还俘虏了秦军三帅,放眼整个春秋只有孙武能够稳压一头。这种人只要不在春秋时期,必进,所以先轸必选。
楚庄王(还是晋楚争霸),邲之战,楚庄王自己的,诸侯王不进合情合理。
晋景公(仍然是晋楚争霸),鞌之战(此战是晋攻齐),规模足够大,原本郤克有希望进,也仅仅是有希望,但自己似乎受了重伤,不久就死了,过于跌份,又不在主线,所以门儿都没有。按重选武庙的标准,那么鞌之战不在主线上,也差点意思。
插播一条,鄢陵之战,没有完全胜利,从过程看楚败但仍有足够能力再战,从结果看晋楚交战后也不像其他大战后奠定霸业(任何一个版本春秋五霸都没有晋厉公),当然不计。
晋悼公(还是晋楚争霸),缺乏重大战役实绩,主要靠疲楚之计,不计。
再插播一条,平阴之战,其实也蛮经典的,甚至比长勺都经典,但是以伐丧不祥结束,也不在主线上,不计。
吴王阖闾(吴楚争霸),柏举之战,五战灭楚,孙武。这一战无论从历史走向还是战术体系都是里程碑事件。既是吴楚争霸的决定性事件奠定吴国霸业,标志楚国的没落再无统一天下的能力和机遇,又是对于春秋作战方式的一次彻底推翻,标志华夏大地的战法进入新纪元,还是极其罕见的悬殊差距下以弱攻强的春秋第一战。我个人觉得这一战意义要超过乐毅破齐,比肩长平之战,一战定十哲的级别)
吴王夫差(吴霸中原),艾陵之战,吴王夫差亲征。
越王勾践(吴越争霸),越灭吴之战,范蠡攻下姑苏王宫,活捉吴王夫差
武经七书这里又出来两本,孙武,著孙子兵法。田穰苴,修司马穰苴法,兵家之祖,流量明星。
唐代武庙本来有哪些?管仲、孙武、范蠡、田穰苴。没有寤生,原因前面说了,没有先轸,这个我真是很难理解,只能说当年当面给领导吐口水被双标了。
如果跟着武庙合理双标(其实也不咋合理,委屈下郑庄公吧),那么管仲、孙武、范蠡、先轸肯定进武庙,去掉十哲,剩下管仲、范蠡、先轸。
小计:8+3=11个
四、战国和秦
终于到了战国了,战国虽然战争烈度上了一个档次,但在战国初期,其实还是蛮平静的。战国初期的霸主是公认的,就是魏国。魏国的战绩主要是两块,第一个是乐羊灭中山,一个是吴起下河西。中山小国灭了复,复了灭,好多次,但对于全局影响很微弱。但是吴起的河西系列战就不一样了,这一战被秦国视为国耻,对于魏国称霸具有决定性意义。至于阴晋之战,基本都倾向于是假的。凭着河西系列战实绩,吴起在武庙肯定有一席之地。至于十哲呢,吴起拥有武经七书之一的吴子,魏武卒是中国职业军人的开端。所以吴起的成就在十哲没啥问题。多提一句,吴起还在楚国完成了出将入相的成就,这样看他的履历,很容易理解历代怼他的高评价。
河西之战还有一个后续,就是后期秦国大举进攻河西,发生了雕阴之战,樗里疾、公孙衍各领一军大败魏国,基本夺回了河西之地,完成了这个拼盘战功,而且战功似乎也不如吴起一人
宜阳之战,气势汹汹,对于战国局势的影响就是,诞生了一个举重高手,还被砸死了
武经七书也出现的差不多了,战国还有一个尉缭子,因为开篇就是梁惠王(魏惠王),所以古人明显倾向于此人和秦国将军尉缭不是一个人,又是隐士一枚,不入选。
战国中期,大神孙膑他来了,田忌赛马、围魏救赵、减灶诱敌,可以说是典故制造机了。桂陵之战重创魏国,马陵之战灭魏主力。秦国趁机偷掉河西之地。但兵书没传下来(刚出土来不及进武经七书),不然十哲都有机会。此时以后,除了后期的秦国,战国再无霸主,主线也变得混乱了。另外,战功归一人,田忌就没资格进庙了。
接下来,丹阳、蓝田之战。丹阳之战,秦军大胜,应该是樗里疾指挥的,战果丰硕,但是楚怀王马上在蓝田之战干了回去,所以整体是55开。蓝田之战记载基本没有,连双方指挥都没人清楚。但非常遗憾的是,这时有第三方外力介入,韩魏联军此时偷袭了楚国的南阳,楚军被迫撤退,最后和秦国割地求和,楚国损失惨重,不再具有和秦正面争锋的实力。但是这一场混战明显不足以让任何一方进入武庙,如果和河西之战拼盘的话,樗里疾还是有一定机会的,不过最终没有进去,也算是略有遗憾,但情有可原。如果说柏举之战让楚国急速衰落,不服当年晋楚争霸的气势,那么丹阳、蓝田之战之后,楚国连一流强国都算不上了,战国主角变成了秦、赵、齐三国。
乐毅攻齐,乐毅先胜,田单后胜。乐毅攻齐对于战国走向有决定性影响,只是略逊于长平之战,这一战乐毅以弱破强,席卷齐国,齐国从东西两大霸主之一,被彻底打断了脊梁骨,秦灭六国的时候居然没有像样的抵抗,直接就被三言两语诓骗投降,任人宰割。乐毅因此也一战进十哲。而传奇的田单虽然帮助齐国复国,但是复活的齐国已经没有了灵魂。
这时候再看下天下大势,春秋战国可能一统天下的国家包括楚国、齐国、晋国、秦国,楚国在柏举之战元气大伤,齐国在乐毅攻齐以后一蹶不振,晋国亡于三家分晋成三晋,桂陵和马陵之战后三晋也再无机会,只有秦势力没有大损,但是一统天下还需要迈过赵国这个拦路虎。
所以,我们先把视角放到秦赵之间,再看其他国家。
阏与之战,赵奢的得意之作,延缓秦国进攻,秦赵之间获得了八年的战略平衡
长平之战,战国第一战,白起最得意的手笔,赵国彻底衰落已经不可避免
邯郸保卫战,廉颇是军事方面的指挥官,大大延缓了秦军进攻的节奏,不光邯郸保卫战,长平之战后,燕国还想偷家赵国,还发生了廉颇破燕的故事,然后才能有邯郸保卫战。这一战发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平原君赵胜散尽家财,招募勇士,保家卫国,春申君黄歇,自带死士支援,更出名的是信陵君顶着叛国骂名,窃符救赵,终于大败秦军,完成了东方六国对秦国最有影响力的一次大胜仗,“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这一战不止是廉颇的胜利,也是战国四公子的胜利,是燕赵慷慨之士的胜利,也是家国情怀的胜利。只可惜历史洪流滚滚向前,统一最后也只是时间问题。
肥之战,李牧的代表作,李牧中离间计被杀也是赵国灭亡的标志性事件。李牧死后,赵国无法支持秦国的进攻倒下,秦国很快就成了天下一统。
秦统一中国系列战,王翦是第一功臣,但是如果掰开了看其实王贲的功劳被忽略了,应该都算在了王翦头上,也是比较遗憾的人。
重要支线:鄢郢之战,白起攻破楚国国都,屈原投江,楚国基本灭亡,就不展开了
出将入相在原武庙有用,重评不考虑,后面就都不写了,反正人在前面都列举完了,就这么几个。
结论:战国能进武庙的都是实至名归,不方便去掉任何一个,都留着吧。去掉新十哲的吴起、白起,那么剩下孙膑、乐毅、田单、赵奢、廉颇、李牧、王翦。
小计:11+7=18个
五、西汉
西汉历史也比较耳熟能详,简单列示一下原来唐武庙的情况
定策之功:张良,下邑画策
巨鹿之战:项羽
灭秦之战:张良(偷袭武关,偷袭峣关都是张良的计策,咸阳没打,秦朝直接投降了)
还定三秦:核心谋略是韩信的汉中对
楚国攻齐、彭城之战、荥阳之战:项羽
安邑之战(灭魏)、井陉之战(灭赵)、潍水之战(算是灭齐)、垓下之围(灭楚):韩信
成皋之战:这个持续时间久,参与人数多,功劳没法分清楚,感觉彭越比刘邦还关键
围绕楚国后方的骚扰系列战:彭越
楚汉相争,除了彭越自领一军,其他人都活在韩信和项羽的阴影之下。
平定英布叛乱、臧荼叛乱:刘邦
平定陈豨、韩王信、卢绾叛乱、平定吕后之乱:周勃(典型的实绩归周勃,就没樊哙什么事了)
七国之乱:周亚夫
龙城之战和后面的系列战:卫青
漠北之战:霍去病
平西羌之战: 赵充国
出将入相:曹参(战功很盛,出将入相比起其他同类要弱上些,但是综合下来是没问题的)
关系户:李广
武经七书中黄石公的三略在此,但是没出世的传说人物,肯定没法算,但是传下来三略是张良(咋哪里都有这位)。
应该就这些人了,踢掉兵不血刃平定吕后之乱、平定陈豨、韩王信、卢绾叛乱只有半功的周勃(这个比较复杂,韩王信首先叛乱,刘邦亲征平叛,周勃是刘邦之下第一功,封太尉,但是韩王信投匈奴后被柴武斩杀,韩王信余部又勾结陈豨叛乱,周勃为主将,樊哙为副将征讨,樊哙斩陈豨,卢绾叛乱的诱因又是陈豨叛乱,樊哙先行征讨,但是半路被陈平抓了回来,周勃完成平叛,综合下来,周勃肯定功劳最大),出将入相的曹参,关系户李广,还有上面十哲及以上级别的张良、韩信、霍去病,帝王的项羽、刘邦,就剩下彭越、周亚夫、卫青、赵充国,4个
小计:18+4=22个
之前知乎有问题问李广为啥能进武庙,好多人解释一堆,其实都没解释清楚,真实的原因如下:
1、《晋书·卷八十七·列传第五十七》:武昭王讳暠,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成纪人,姓李氏,汉前将军广之十六世孙也。
2、唐代时因李唐皇族自称出自陇西李氏,因此贞观年间修《氏族志》时,将其列为第一等。
你说唐代开始立的武庙,怎么可能没有李广?
六、东汉
东汉刘秀得天下的关键战包括,昆阳之战,统一河北、平定齐鲁、进军长安、镇压赤眉、平定陇西、灭蜀之战。
昆阳之战,刘秀的
平定河北,这是一个大工程,刘秀亲征,
河内防守战:寇恂破苏茂,但是如果和平定河北一起看的话,寇恂只能算半功。但是寇恂后面还有关键一策,这一策直接完成平定陇西这件大事,半功+关键一策,必然够原来武庙的及格线。
平定齐鲁,刘秀亲自把耿弇的功劳吹到和韩信破齐相提并论,那可是韩信平生最大的功劳,肯定是耿弇的
进军长安,邓禹干的,河东之战赢了,但长安被吊打N次,先胜后败责任全在自己,战术不够。战略邺中对,名气很大,主要作用就只是作为刘秀独立的推手,规划到刘秀独立就完事了,没有明确扫平天下的执行方略,战略也不够。出将入相也勉强,主要靠给光武弄来一票人才和拥立之功,光说政绩比起前文的那些出将入相的大神弱多了。邓禹就是那种战略+战术合起来差不多等于别人一个比较弱的战绩,比如杜预的西陵这种。勉强的战术+勉强的战略+勉强的出将入相,勉强到唐武庙的及格线,加上名义上的云台榜首身份加成(虽然这个位置主要不是靠的军功,但是面子还是要给的),历代都认了这个武庙人物。重选的话,没戏。
镇压赤眉,崤底之战,冯异。
平定陇西,两路一路是冯异,中途病故,一路是耿弇,实际上是靠着寇恂献策过的。平定陇西关键战在第一城,破掉第一城的是耿弇,但是靠的是寇恂那一刀。虽然我觉得寇恂更关键,但是如果选一个代表,还只能是耿弇。就像官渡之战赢在许攸的偷袭乌巢,但是肯定算曹操的一样。
灭蜀之战,吴汉
陇羌之战,平定交趾,马援
平羌之战,段颎
北破匈奴,燕然勒石,窦宪
做一个小总结,汉朝对内战争当然是统一华夏,对外战争其实是两条主线,一条是匈奴,另外一条很多人不太了解,就是汉羌之战。现在可能有人把匈奴当成外族,要是有人把羌族当成外族的怕不是脑子进水了。我喜欢的一句话是,蛮夷入华夏即华夏之,大汉族主义渲染民族对立的,冷静的想一想,这么做对中国哪怕有一点好处吗?本质上不就和X独一样成汉独了吗。
唐武庙有邓禹、寇恂、冯异、耿弇、吴汉、马援、段颎、贾复(最后再说),扣掉出将入相,邓禹肯定不够,寇恂半功加一策我倾向于不够。汉朝异族除了匈奴和羌族以外都是绝对的配角,哪怕混乱的三国时期揍异族真的随便放人去都可以揍,不算什么大功。匈奴在窦宪燕然勒石以后已经威胁较小,羌族在段颎平羌以后也力量微弱。所以马援也可以纠结下,马援的陇羌之战虽然也是平羌,但是规模一般,差不多窦固虞诩耿恭的水平,平定交趾虽然是平定大规模内乱但又不在主线上,放大到整个古代史,这两个都可以剔除掉。那么剩下冯异、耿弇、吴汉、段颎。
窦宪,我觉得应该要加进去,当年不进武庙完全是因为密谋造反,站在历史的场合上,功是功,过是过,有大功于国家的人,不应该被埋没。
最后,说下贾复的情况,贾复能进入武庙实际上也是关系户,但是他不是唐朝的关系户,而是东汉的关系户,而唐朝还没有资格干掉这个关系户。这话要从云台二十八将说起,云台二十八将是光武帝刘秀钦定的武将排名,贾复排第三,这个第三也是光武帝硬推上去的,从刚来的破格恩赏,到“折冲千里之威”,封执金吾,指腹为婚,再到最后无方面之功,用“贾君之功,我自知之”封云台第三都是刘秀强推的。但如果只是云台排名第三,后世或许确实能干掉他,而实际你看了云台二十八将你会惊讶的发现,贾复不仅仅是第三这么简单。云台第一名,邓禹,纯军功乏善可陈,地位高是占了原始股的便宜,包括邺中对和人才的推荐,非单纯的战功。云台第二名,吴汉,纯军功进云台。云台第三名,贾复,纯军功进云台。但是,封侯的时候,吴汉的广平侯食邑四县,贾复的胶东侯食邑六县。综合来看,吴汉和贾复在东汉建国的时候,刘秀认为军功是不相上下的。
这么分析下来就很明显了,纯军功排名,贾复就是刘秀钦定的全东汉并列第一名。所以唐朝立武庙的时候,没有资格、办法和手段去否定这个结论,也没有办法不给贾复这个面子,因为贾复不进武庙,那么东汉其他人纯论军功都在贾复后面,全东汉几乎无人有资格纯靠军功进武庙!但是,千载之下,我们已经很难探究光武帝硬推贾复的真实原因了,到底是关系户,还是真的战功超群也无法论证,但是我们的标准是一致的,在看不到贾复的方面之功的情况下,无法考虑贾复。
那么剩下,冯异、耿弇、吴汉、段颎、窦宪,5个。
PS.介绍几个虽然功绩不够武庙,但是军事能力很强的猛人。
一、班超:三十一年的时间里,收服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的回归做出了巨大贡献。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世称“班定远”。打抚结合,一个人完成了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的活,民族英雄。虽然西域当时整体实力偏弱,但是班超在西域的表现,也是顶级军事家的表现。
二、邓训:邓禹的儿子,对付羌胡以安抚为主,战功主要就是破了迷唐部落,但是去世的时候每天都有羌胡过来吊唁,甚至有人想跟他去死,要说善战者无赫赫之功,邓训应该有一席之地。
三、虞诩:兵不血刃的安定朝歌,以3000人兵力增灶平定万人羌乱,东汉中期传奇智将。
四、皇甫规:破叔孙无忌叛乱、破先零诸种羌,羌人复叛乱后在依靠威望,打抚结合降服十万羌众,但是平东汉羌乱的武庙名额给了更加突出的段颎,遗憾未能进庙。
小计:22+5=27个
七、西晋和东晋
西晋武庙其实一般在三国都说了,另外一半集中在东晋,东晋虽然看着贼乱,但却非常容易说清楚。东晋能打的一半以上都是皇帝,所以武庙只有4个人,而且每一个都很重要,都无法去掉。东晋北方很乱,国家都是很小的领主,也就是武庙基本款都需要灭国复国之功、攻破长安、洛阳这种标志性城市,或者淝水之战这种影响深远的大战。
西晋末年到东晋灭亡主线大概是六个时期:
前赵+西晋
前赵、后赵、成汉+东晋
前燕、前秦+东晋
前秦+东晋
后燕、后秦混乱时期+东晋
北魏、胡夏、北凉+东晋
下面一一分析:
前赵+西晋时期
刘渊建汉赵:刘渊
石勒破邺城:石勒
刘曜、呼延宴灭西晋:刘曜是后来靠军功上位的皇帝,功劳五五开的情况下,只能算刘曜,何况刘曜功劳还稍突出些。
前赵、后赵、成汉+东晋时期
平苏峻之乱,东晋复国:陶侃
后赵灭前赵:石勒
桓温灭成汉:桓温
冉闵灭后赵:冉闵
灭高句丽:慕容恪
慕容恪灭冉魏:慕容恪
慕容恪攻陷洛阳(晋朝宗庙所在地):慕容恪
枋头之战:慕容垂
前燕、前秦+东晋时期
王猛灭前燕:王猛
苟苌灭前凉:苟苌
李柔、张蚝灭代国:代国听到发兵,自己就乱了然后请降前秦
前秦+东晋时期
淝水之战:谢玄
慕容冲破长安:慕容冲
后燕灭西燕:慕容垂
乞伏乾归灭前秦:乞伏乾归
后燕、后秦、北伐混乱+东晋时期
北魏灭后燕:拓跋珪
平孙恩之乱:刘裕
后秦灭西秦:姚兴
西秦复国:乞伏乾归
北燕灭后燕:高云
刘裕灭南燕:刘裕
朱龄石灭西蜀:朱龄石
北凉灭南凉:沮渠蒙逊
北魏、胡夏、北凉+东晋时期
胡夏攻占长安:赫连勃勃
然后就是属于北魏、刘宋的时代,进入南北朝了
整理一下包括:刘渊、石勒、刘曜、陶侃、桓温、冉闵、慕容恪、慕容垂、王猛、苟苌、谢玄、慕容冲、乞伏乾归、拓跋珪、刘裕、姚兴、高云、朱龄石、沮渠蒙逊、赫连勃勃
标黑体都是皇帝,全都武庙无缘,当然可能有不了解历史的怀疑桓温不是皇帝。但桓温确实是皇帝,是由桓玄追封的,桓楚的“宣武皇帝”。
剩下陶侃、慕容恪、王猛、苟苌、谢玄、朱龄石6人。
苟苌、朱龄石显然功绩不够。
首先,苟苌灭前凉并不在前燕、前秦+东晋争霸的时代主线上。其次,前凉虽然是割据政权,但是从创始人张轨开始就尊晋朝,并没有称帝,只是称凉王,认为自己是晋朝的一部分,也就是从这个维度来说,这也算不上灭国,只是消灭东晋的一部分,还是挺不重要的一部分,很影响评价。最后,先锋官是姚苌,立下大功且又是开国皇帝。
其次,朱龄石灭西蜀,战略是刘裕给的锦囊事先就布置好了。西蜀准备誓死抵抗的时候,士兵拿到了钱立刻全都提桶跑路了。西蜀皇帝无奈跑去投降獠人,半路被截了胡,朱龄石走了个流程就搞定了。
所以剩下复国之功的陶侃,灭高句丽、灭冉魏、破洛阳的慕容恪,灭前燕的王猛,淝水之战的谢玄。这4位不管是横向、纵向比较都有最有说服力的。
PS.晋朝也有功绩不够武庙,但是军事能力很强的猛人,就是祖逖,祖逖在的时候收服豫州,打石勒屡战屡胜,压服王敦,可惜东晋内忧外患,北伐太难,无法更进一步。
马隆,平定“秦凉之变”,斩杀秃发树机能,收复凉州。但传说中的磁石吸铠甲,多半不靠谱。
小计:27+4=31个
八、南北朝
其实南北朝看起来争议较多,实际上按照武庙标准其实都能说的清楚。
平刘毅叛乱(刘裕篡位建宋的关键战):王镇恶
北魏统一北方之战:拓跋焘、拓跋珪
刘裕第一次北伐:刘裕
刘裕第二次北伐:王镇恶、檀道济,后面分析
平谢晦之乱(南朝镇局之战):檀道济
元嘉北伐:檀道济,这个后面要说
陈庆之北伐:陈庆之,这个后面要说
合肥之战:韦睿,这个后面要说
钟离之战(南朝续命之战,打出来数十年和平):曹景宗、韦叡,后面再说
邙山之战(东魏取得绝对优势的关键战):高欢
沙苑之战(西魏续命之战):宇文泰
玉璧之战(改变东西力量对比的关键战):韦孝宽
第一次侯景之乱(1/3个东魏造反的平息):慕容绍宗
第二次侯景之乱(萧梁的复国战):王僧辩
灭梁之战:于谨
北齐抵御北周系列战:段韶、斛律光、高长恭,这个也是后面再说
太建北伐:吴明彻
灭北齐之战:韦孝宽、宇文邕、宇文宪,这个也是后面再说
淮南之战:韦孝宽,吃掉太建北伐几乎所有战果
平尉迟迥之乱(隋朝立国战):韦孝宽
南北朝关键战确实有点多,我们先捋一下,先把帝王干掉,那么剩下王镇恶、檀道济、陈庆之、曹景宗、韦睿、韦孝宽、慕容绍宗、王僧辩、于谨、段韶、斛律光、高长恭、吴明彻、宇文宪。
那么武庙里面有谁呢?王镇恶、檀道济、韦孝宽、慕容绍宗、王僧辩、于谨、斛律光、吴明彻、宇文宪、长孙嵩。
(一)首先解释武庙里面为什么没有陈庆之、曹景宗、韦叡、段韶、高长恭,这也是争议最多的。
先说陈庆之的北伐和韦睿的合肥之战,这两战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于全局的影响有限,陈庆之夺下长安很快就被通过军事手段夺走了,输在军事上也没有什么台阶可下,算是没有取得实质性战果。韦睿合肥之战级别的战斗,光北魏打刘宋就有不少人干过,比如颜师伯,又比如慕容白曜,但都是对于局势影响有限的撕逼之战,如果没有其他大功润色,不进武庙也合情合理。
再说曹景宗、韦叡的钟离之战:钟离之战意义就非常大了,曹景宗、韦叡都可以因为钟离之战取得进入武庙的资格,但武庙一次战役功绩一般归于一人,那么谁更有资格呢?很多人觉得肯定是韦睿啊,其实不然。原因有三点:1、曹景宗为主将、韦叡是副将,一般情况曹景宗应该更有资格,除非韦叡功劳更突出,那么韦叡是否功劳更突出呢?2、韦叡在钟离之战官方认定的功劳肯定是不如曹景宗的,因为史书中评价是“及合肥、邵阳之役,其功甚盛,推而弗有,君子哉!”说白了就是,韦叡在论功行赏的时候,把功劳全都让出去了,也就是不如曹景宗的。3、我们再看实际操作呢?曹景宗自领一军进攻,在敌后搞出来赵草城,巧妙传讯昌义之坚守,韦叡自领一军,驰援钟离,两者实际操作也是各有千秋,很难说谁功劳更大。那么结果就是,钟离之战从表面来看,反而应该是曹景宗更有资格拿到进入武庙。这下尴尬的就来了,是曹景宗进武庙、韦叡不进武庙争议大,还是两个都不进争议大?所以,自然而然,古人选择了后者,这其实是一种和稀泥的做法。
再说段韶、斛律光、高长恭:北齐抵御北周系列战是北齐的续命之战,最大的影响就是北齐多活了一段时间,单一战役进庙很难,只能放到一起看。那么选谁进庙呢?首先排除高长恭,高长恭功劳明显不如段韶、斛律光。那么就看段韶和斛律光,应该说,直接否定段韶不能进武庙,那肯定是没读懂怎么回事。实际上,段韶、斛律光谁进庙可能都是有道理的,段韶职级高于斛律光,官至北齐太师,邙山之战更是力挽狂澜,论实际功劳段韶更大。但是我和武庙观点一致,就是斛律光更适合,因为斛律光活得更久,参加的战役更完整,斛律光的冤死也是北周进攻北齐的标志性事件,从整个系列战来看,斛律光更有代表性。
(二)其次解释武庙里面为什么有长孙嵩
长孙氏一脉一说是来源于北魏的拓跋嵩(就是后面的长孙嵩),拓跋珪创建北魏王朝并称帝后,因拓跋沙莫雄是曾祖父的儿子,就赐认他的儿子拓跋嵩家为拓拔氏家族的长孙,是为长孙嵩,熟悉唐朝的都认识长孙皇后吧,那可是唐朝的武庙,这个可是祖先啊,后辈敢让老祖先不进武庙?
(三)最后再说几个有点争议的人物
檀道济:檀道济的主要功劳是三个、第一个是刘裕北伐和王镇恶配合,但是功劳明显大头归王镇恶,但檀道济功劳也不可忽略,因为檀道济独立攻下洛阳,洛阳是宗庙所在地,此战东晋君臣泪流满面,皇帝还亲自下诏重修宗庙,足见影响。第二个是平谢晦之乱,谢晦是刘裕留下的辅政大臣,行过废立皇帝之事,而且南朝初定,所以也具有重要意义,影响是比较大的。第三个是元嘉北伐,作为救火队长,实现了南朝从惨败到小败的转变,虽然输还是输,主要不怪檀道济,檀道济全军而还有功无过。综合三点,算是武庙及格线。
吴明彻:太建北伐,吴明彻的功劳是非常大,也非常重要的,淮南之地对于南朝是必争之地,关系整个南朝的安全,是南朝的续命关键战,虽然吴明彻最后被俘,郁郁而终,但是不影响其大功,实至名归。当然吴明彻还有一个重大优势就是,陈朝只有一个吴明彻,北齐不光有一个段韶,还有一个斛律光,一个高长恭。
宇文宪:宇文邕虽然亲征,但是主要作用是坐镇,宇文宪作为先锋才是主要打手,功劳给宇文宪并不过分。
新选武庙,把时间拉长的话,
第一档:王镇恶,平刘毅叛乱,北伐取得南朝军事巅峰。韦孝宽,玉璧之战、淮南之战、平定尉迟迥叛乱、献平齐三策都不要了,功劳也绰绰有余。慕容绍宗,第一次侯景之乱。王僧辩,第二次侯景之乱,梁朝复国。于谨,灭梁。我认为这几个毫无争议。
第二档:吴明彻,太建北伐功劳足够,斛律光在抵抗北周的战役中比段韶、高长恭更有代表性,当然你如果执意推荐段韶,我也觉得你说的有道理,韦叡,虽然自己不要功劳,但钟离之战还是应该给韦睿,毕竟事后是韦虎震慑住了整个北朝,而不是曹景宗。这么多年大家都给韦睿鸣不平,这个稀泥也没必要和下去了。这三个可以入庙。
第三档:檀道济,单一实绩都不够硬,时间拉长了看打包功绩也差点意思。陈庆之,功劳上差点意思,进不去。宇文宪,韦孝宽的平齐三策已经抢走了相当大功劳,指挥上面有北周武帝,虽然参与度不知道多高,但是毕竟人在那里坐着,我觉得也差点意思。
第四档:长孙嵩,现在已经不是唐朝了,肯定无争议划掉。
那么就是王镇恶、韦孝宽、慕容绍宗、王僧辩、于谨、吴明彻、斛律光、韦叡8个
PS.南北朝的神仙仗除了陈庆之北伐以外,还有一个人就是陆俟,单马镇长安,一人一骑到了长安,和刘超喝了三次酒就平定了刘超之乱,庙算高手。
小计:31+8=39个
七、隋朝
隋朝历史很短,说白了大事就几件,定策之功(高颎),隋灭陈之战(贺若弼、韩擒虎)、隋与突厥系列战(杨素参与两战,开创性的采用骑兵战法,抛弃骑步护卫战术,重创突厥,达头可汗受伤)平定江南叛乱(史万岁)、平定杨谅叛乱(杨素)
隋朝是有定策之功的,高颎。
第二个就是讨论隋灭陈之战这个大战了,虽然硬仗都是贺若弼打的,但是灭陈的确是是韩擒虎,所以这里就有一个特例。前面说了一次重大实绩,功劳往往归于一人,但是贺若弼实际上灭陈之战是算了实绩的,原因也很明显,贺若弼正面刚赢了陈军绝大部分主力,韩擒虎只是偷了个家,这一战杨坚钦定的双实绩,“二将俱是上勋”,所以如果不给贺若弼算实绩,确实有点太过分了。所以隋灭陈很特殊,在武庙是两人分一个实绩。
平定江南叛乱,这一战应该算史万岁的,原因是江南叛乱200万户中30万户参与叛乱,可以说全境皆反,此战特殊之处在于,此战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贼首,高智慧只是称帝势力中最大的一只,除此以外,称帝的还有沈玄哙,汪文进等,称大都督的有李绫、吴世华、沈孝彻、王国庆、杨宝英等,称太守、刺史的有朱莫问、顾世兴等,还有叶略、陆孟孙、沈雪、沈能等没有记载下名头的各路叛军。所以,江南叛乱其实是零散部队的治安战。解放江南全境,而这部分完全由史万岁带着2000多人,打了大大小小700多仗完成的。
那么隋朝必定入选的肯定有定策之功高熲,杨素外有平突厥的主功,内有杨谅全功,江南叛乱还抓了高智慧,无论如何都应该入选。绕不开的隋灭陈之战就是二选一,我更倾向于干脏活的贺若弼。史万岁虽然有江南叛乱,但是最大的叛军高智慧毕竟是杨素灭的,与突厥系列战仅一次,平定南宁州重要性又太低,倾向于难以入选。
那么就是高熲、杨素、贺若弼,3个
小计:39+3=42个
八、唐朝
唐朝前期主线是统一天下之战,然后就是和突厥等周边强敌的恩恩怨怨,其中安西四镇在历史上存在了一个半世纪,是中西陆上交通要道,其中多次反复摩擦,也具有重要地位。后面主要外地敌人过渡到吐蕃。以安史之乱为节点,矛盾再次转移到中央政府和藩镇之间的问题。那么抓住这条主线就好解释了。
唐统一天下之战:
李世民:这个就不细聊了。
李孝恭:唐朝统一天下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人物,统一巴蜀,灭萧铣、辅公祏,打下唐朝半壁江山,凌烟阁第二
李靖:在萧铣、辅公祏战役中有大功,但是毕竟当时上面还有一个李孝恭,所以,再这里扮演的角色比较勉强。如果没有其他战功润色,很有可能会出现李靖和李孝恭抢一个位置的局面,但是他俩都是唐朝的,李孝恭也是凌烟阁第一武将,所以就算抢一个位置,也很有可能也都会入庙。
唐攻东突厥之战:
李靖:破东突厥是唐朝至关重要的一战,颉利可汗入侵唐朝,逼迫唐太宗定下渭水之盟,可以算是唐朝的屈辱史,但是李靖长途奔袭,抓了颉利可汗上殿跳舞,基本解除了东突厥的威胁,其中光彩不言而喻。放眼历史长河都是十哲级别的成就。又有破吐谷浑的战功,两个重量级战功,当时可谓超然于世。
立说,唐李问对,虽然可能被认为是伪作,但是和六韬一样,古人更倾向于是李靖的作品。另外,就算是伪作,我也能很难认为这是阮逸的作品,毕竟阮逸并没有任何带兵经验,兵书可不是一点经验都没有的人可以写出来的。
综合下来,李靖列十哲,基本是公认的。
李勣:前面都说过了,这里再简单提一下,虽然李勣在瓦岗军的表现并没有多么亮眼,甚至在一统天下的时候吃过败仗,还被刘黑闼活捉,但是他灭薛延陀,破东突厥,破高句丽的战功足以将其送到武庙靠前的位置。
裴行俭:破后突厥放眼到唐朝,也属于重要战役,但是没有干的太彻底,功绩稍打折扣。但是进武庙问题不大。
西突厥、安西四镇线:
苏定方:最开始的安西西镇实际上要追溯到苏定方,苏定方算是唐朝开疆第一人,从绝对功绩来说,苏定方最核心的就是灭西突厥(东突厥战功显然要归于李靖,苏定方是从攻),但是西突厥对于唐朝的威胁显然不如东突厥那么直接和深刻,所以灭西突厥的地位会略次于东突厥,但是对于开拓疆域来说,西突厥却是当仍不让的第一名,合并后面开拓西域的战争,苏定方大大开拓了唐朝的疆域,居功至伟。百济一战虽然漂亮,但是百济影响力太弱,如果只有这一战,是不能进入武庙的。最后,破高句丽,也是差一口气,最终没有攻破平壤,综合来看,武庙毫无疑问,十哲不太可能。
裴行俭:破西突厥,并正式定下安西四镇(碎叶﹑龟兹﹑于阗﹑疏勒)是唐朝在西域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唐朝有其国际影响力的关键事项。基本一劳永逸的解决了西突厥问题,加上后突厥的功绩,裴行俭稳坐武庙,毫无问题。
王孝杰:唐史绕不开的攻破吐蕃,复置四镇,此一战即可进武庙。其实复置四镇名为复置,实际上可以算是开疆,因为西域的掌控权在王孝杰之前已经丢失多年,后面高仙芝、封常清也是有了王孝杰的功绩才能在西域立下战功的。至于最后兵败身死,武庙的评价体系其实并不在意这个。
抗击吐蕃:
王晙:临洮大战是唐朝面对吐蕃的标志性胜仗,武庙无疑。
平定藩镇之乱:
郭子仪:安史之乱的代表人物,复国之功。对于能不能进入武庙,其实是没太多争议的,唯一的争议点反而是,李光弼能不能进武庙,我的结论是不能。李光弼唯一支撑进入武庙的理由,只能是安史之乱,显然安史之乱的功劳更多的属于郭子仪,那么李光弼这个男二号,按照战功一般归于一人的原则,李光弼只能遗憾了。
李晟:一定会入选武庙的人,但是为什么唐朝没有搞进去呢,很简单,唐德宗建立武庙的时候在建中三年,也是郭子仪死(公元781年)后第二年,公元782年。李晟死于公元793年。建立武庙的时候,李晟还活着呢!活人进不去武庙。其次,建中四年,李晟才开始建立生平第一大功,平定泾原兵变,恢复长安,复国之功,但是此时武庙都评完了,不是开天眼,也不知道李晟会那么牛逼。
李愬:大概率也会进入武庙的人,蔡州之战是李愬的经典战役,李愬雪夜入蔡州,活捉吴元济,平定淮西。关键的是战役的巨大影响力,震慑了藩镇,各藩镇纷纷上表归附,形成了唐朝后期少有的统一局面,为元和中兴奠定了基础,掀起了唐朝中后期最重要治世小高潮。后还有平定李师道叛乱的战功,进入武庙更是保险。可惜还是生的太晚,颁奖仪式都结束好久了。
原武庙中提到的其他人:
尉迟敬德:我直接说我认为他怎么进入武庙的吧——玄武门第一打手,亲自击杀李元吉,保护并逼迫唐高祖退位,可以说居功至伟,还救过唐太宗。关系极深的关系户。
郭元振:我专门查了网上很多说法,有代表性的是这么说的,郭元振守边多年,虽无显赫武功,以建设、安抚见长,故能“克致隆平”,“安远定边”。他“武纬文经”,以诚信对待边疆少数民族,因而深得他们的爱戴,能化干戈为玉帛,不战而屈突厥、吐蕃之兵,这就是所谓的“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了。但是实际上呢?这和他进武庙关系不大,守边多年的王忠嗣不比他差。显然,这么写的人并不了解武庙。实际上他进武庙也不是因为这个。唐朝前期其实有两次主要的政变,第一次是玄武门之变,第一打手尉迟敬德凭借此功进入武庙。第二次,很多人认为是神龙政变,其实是也不是,实际上第二次是一个系列政变,分别是神龙政变、唐隆政变和先天政变,李氏才彻底从武则天、韦后和太平公主三个政治女人手中抢回了控制权。神龙政变代表人物当然是张柬之,唐隆政变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手,先天政变是李隆基和郭元振。李隆基作为帝王肯定不好意思混在里面,那么三次代表人物就是张柬之、太平公主和郭元振,那么三个里面再挑一个出来呢,太平公主肯定是不合适的。张柬之是地地道道的文官,剩下亲自“保护”李旦的郭元振就是在第二次政变中地位是最高的武官了,这个加引号的保护实质上类似尉迟敬德保护,参考玄武门之变也能知道郭元振在先天之变中意义。另外,从唐朝视角来看,玄武门之变和先天之变分别将李世民和李隆基推上皇帝宝座,开创了贞观和开元的盛世,是足以比肩的重大政变。而唐隆政变意义最小,神龙政变意义虽大,但是唐朝后期的皇室实际上是认可武后的功绩的,武后的尊号也都在,所以从政治合法性来看,神龙政变的功业其实不宜大书特书,政治上天然正确的先天政变,更应该成为三次政变的代表。加上郭元振戍边有功,唐朝武庙有他不难理解。但是我们从现代的视角看,他是不太匹配的。
以上两位说白了,都是靠着政变成绩进入武庙的。
张仁亶:站在唐朝的视觉和评价体系中张仁亶确实是可以进入武庙的,因为张仁亶在唐中宗时期是取得了对突厥的重大胜利的,因为有很长的时间,唐朝的外战结果并不令人满意,所以张仁亶的胜利显得比较突出,其次张仁亶的三镇受降体系也是当时的重大创举,可以想见当时肯定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最后张仁亶再当时也担的起出将入相,中宗时期站在当时的视角上在,怎么也得贴一个治世的标签。他距离唐德宗很近,所以有了出将入相的重要加成。但是,站在历史长河上呢,就算计算出将入相,中宗时期张仁亶的功业并担不起出将入相四个字,单论战功也并不突出,三镇受降体系昙花一现,唐朝的矛盾很快就从外部矛盾转移到了藩镇,所以他很难达到进入新标准的武庙。
张齐丘:这人入庙要从武庙六十四将的诞生说起。唐德宗时期,颜真卿建议增设古今六十四名将为从祀。传言这个谜一样的男人和颜真卿关系匪浅。张齐丘也是武庙唯一,唯一一个仅仅因为实绩太烂被宋朝踢出武庙的人,也几乎成了宋朝武庙的唯一亮点。属实关系户中的翘楚。
所以,唐朝新选武庙能进去的是李孝恭、李靖、苏定方、李勣、裴行俭、王孝杰、王晙、郭子仪、李晟、李愬,扣除十哲李靖还剩9人,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小计:42+9=51
截止唐朝结束,唐武庙所有人物的解释也就结束了。可以看到唐朝武庙,虽然有部分关系户(李广、长孙嵩、尉迟敬德、张齐丘),也有极少量遗珠(集中在春秋,姬寤生、先轸,外加马上要出成就的李晟),还有部分和稀泥(曹景宗、韦叡,贺若弼、韩擒虎也勉强算),还有部分受时代局限,对于当朝人评价不客观的。整体来看,可以说是标准明晰,十分权威的,这也是我想回答这个脑洞问题的初衷,其实并不是想开就这个脑洞,只是想完整的解释一下唐代武庙,我们几乎可以说唐代武庙就是唐德宗以前古代军事史的最权威武将排名,这就是我的结论。
至于宋代武庙,只有送他俩字——呵呵。
接下来就进入脑洞时间了,唐代以后的武庙怎么排?这里先来一个免责声明,个人历史水平和评定唐朝武庙的人肯定差距巨大,所以这里纯属脑洞,不负任何责任,有啥争议的话,你说的都对!
九、五代
整个五代,最大的特点就是,如果打仗特别牛逼,谁就要搞个皇帝当当,所以五代的武庙最简单,周德威应该是机会最大的,其次是李重进。虽然能进武庙的人很少,却是需要细细梳理的朝代。
五代时期的关键战:
黄巢起义军攻陷长安——黄巢
唐灭大齐之战——虽然朱温功劳很大,但是毕竟李克用最终解决了问题,李克用
凤翔之战——虽然没有完全解决李茂贞,但是实现了朱温独霸中原的战略目的,朱温
柏乡之战——虽然统率是李存勖,但是李存勖多次犯下重要错误,反而是周德威力挽狂澜,赢下关键一战,彻底扭转了梁唐争霸(就不写梁晋争霸了,因为后面还有个后晋)的战略走势,周德威
胡柳陂之战——李存勖不听周德威的,玩脱了,周德威还战死,双方都损失惨重
后唐灭后梁之战——李存勖,杨刘之战算是此次战役的前戏
后唐灭前蜀之战——李继岌,李存勖嫡长子,但是没有继承大统,即使这样,也并不适合进入武庙
定州之战——李存勖,抗击契丹的重要战役
后晋灭后唐之战——耶律德光
契丹灭后晋之战——耶律德光
后周灭后汉之战——郭威
高平之战——柴荣,宋朝统一天下的关键战,至于说法为什么显得这么别扭,你要问赵匡胤
后周三伐南唐系列战——柴荣,宋朝确定疆域的关键战
五代十国基本就梳理完了,可以看出,帝王是这个时代军事的主角,各次关键战,帝王的角色一般都大于下面的将领,只有柏乡之战,周德威发挥了当仁不让的主要作用。李重进这些将领虽然再三征南唐取得了重大战果,但是从作用来说,也就是个打手而已。所以五代最适合进武庙的恐怕只有一人,周德威
小计:51+1=52
十、北宋
宋朝统一天下的战争,其实五代时期的柴荣已经打了一半了,要说赵匡胤那点肯定比柴荣强, 想说的是,跟着赵匡胤好混战功。因为宋朝统一天下的战功,基本都是直接派手下刷的。
定策之功:后周的王朴的平边策,宋朝真是不容易啊,连战略方针都是用前朝的。但是宋朝还是让赵普重新又说了一遍,先南后北、先易后难。首先,这两位都是纯粹的文臣,其次,前朝的战略放到本朝当定策是不合适,毕竟本朝是有能力改变这个战略的,也就是说,保持战略本身也算是花了心思的,赵匡胤自己多少还是有点功劳。最后,加上在执行战略过程中王朴作用甚微,所以定策之功是没有归属的。
统一天下:
王全斌:灭后蜀,宋朝统一天下实际上就只有三场硬仗,一场是后蜀,一场是南唐,一场是北汉。肯定应该进武庙,至于搞屠杀,那和武庙没有关系,只有赵匡胤才会在这个问题上,闹出把白起赶出武庙的笑话。
曹彬:灭南唐,自然也应该进武庙。
潘美:灭南汉,显然不属于这三场主要战役中的一个,武庙无缘。
最后还有灭亡北汉的战役,此战高粱河车神在关键节点都亲力亲为,生怕把功劳分出去,所以不细说了。
阻击外敌:
王韶:对抗西夏最重要的人物。提出收复河湟,招抚羌族,孤立西夏的方略,主导熙河之役,收复熙、河、洮、岷、宕、亹五州,拓边二千余里,对西夏形成包围之势,但是这个功劳对于武庙仍属于差一口气。首先,西夏本身在辽、金、西夏三国中属于明显的弱国,在主线上地位较次。其次,宋朝王韶虽然改变了对于西夏的战略走势,但是毕竟没能直接打击到西夏这个主体。最后,这个方略主要也是通过强怼较为亲宋的主体实现的,所以整体评价受到影响。
狄青:出现在这里的原因,纯粹是因为名气太大,不得不说。主要功绩,平定侬智高叛乱,就这个功绩而言,侬智高叛乱很难说是重要的叛乱。和武庙级别差距颇远。还有一个功绩是抵御西夏有上佳表现,比起上面没资格进入武庙的王韶,可以说这个功绩更是不值一提。
所以,北宋进入武庙的就2个,王全斌、曹彬两个都是开国将领,北宋缺将也不是没有道理。
小计:52+2=54
十一、南宋
南宋的主线很简单,抗金,抗蒙, 成规模的内乱只有方腊起义。
抗金:
吴玠:此人在宋史上很重要,和尚原之战,饶凤关之战、仙人关之战,抵抗辽金从守土来说,应该没人比他强了。吴玠可以说保全了南宋的半壁江山,这个意义上我觉得有必要将其请入武庙。
韩世忠:黄天荡之战南宋大获全胜,完颜宗弼差点葬身此处,但是放眼整个中国史,这一战重要性似乎并不太高,不足以让韩世忠进入武庙。
岳飞:南宋北伐的代表人物,民间具有很高的人气,可惜功败垂成,最终未能得到实利,反而让金国搞成了绍兴和谈。虽然很奇葩,但是这种情况也属于先胜后败,归根结底就是跪下求和了,但是责任也不能归咎于岳飞。但是由于象征意义太大。我觉得还是有必要把他请入十哲的。
虞允文:采石之战在南宋历史上具有关键地位,直接导致金主完颜亮身死,维持了南宋偏安的格局,虽然虞允文是一个文官,但是并不影响他进入武庙。
抗蒙:
孟珙:南宋抗击蒙古的主力,机动防御大师,抗击蒙古的系列战已经足够让其进入武庙,何况还配合蒙古完成了灭金,绰绰有余。
王坚:钓鱼城之战,蒙哥大汗葬身于此处,延续南宋国祚20年。这一战甚至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因为蒙哥大汗的死,才有倾慕中国文化的忽必烈上台,无论如何,王坚是肯定值得一个武庙名额的。
内乱:
方腊起义:其实方腊起义,虽然在宋朝规模很大,但是相比其他朝代,影响力其实一般,也不算宋朝的主线,但是此战中正好有一个干了一件大事,就是韩世忠擒获方腊。
“世忠潜行溪谷,问野妇得径,即挺身仗戈直前,渡险数里,捣其穴,格杀数十人,禽腊以出。”
一般来说,这种大兵头子的事情和武庙没有关系,但是如果这个人本来就离武庙很近就有关系了。结合后面的情况来看,连这样的大功都被抢了,反过来推测,韩世忠再平定方腊的过程中肯定不止这一件大功,几乎可以肯定其功勋是非常卓越的。
苗刘之乱:区区政变,一般武庙都不屑考虑这事,但是重要的是参与人还是有韩世忠,而且韩世忠在武官中是数一数二的功劳。
所以,我认为韩世忠黄天荡之战+苗刘之乱+方腊起义的表现合并,是足够进入武庙的。
所以南宋武庙应该有吴玠、韩世忠、岳飞、虞允文、孟珙、王坚6人,除掉十哲的岳飞,就是5人
小计:54+5=59人
十一(特别增补)辽、西夏、金
为什么要做特别增补呢,实际上是基于两种观点,一种是宋朝是当时的中国,一种是宋朝其实是当时中国的南朝,而北朝属于辽、金,而西夏是割据政权,我再次无意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评价,但是这种争论,也可以说是宋朝以后再没有评武庙的原因之一,如果采用观点二,我们必然会有此项增补。但是暂时不纳入小计。
高粱河之战:耶律休哥,高粱河之战,打断了宋太宗的脊梁骨。并在后续战役彻底完成了对他的精神阉割。
雍熙北伐:先是耶律休哥大败宋军,后有耶律斜轸追击扩大战果,耶律休哥再先前力挫曹彬已经完成了战略意图,所以耶律斜轸活捉杨业只是锦上添花,不可否认其军事能力很强,如果我们新评定武庙从严的话,耶律斜轸只能委屈下。
澶渊之盟:最后以和谈结束,虽然宋朝吃亏,但是辽国收益也有限,难入武庙。
灭亡北宋:完颜宗望、完颜宗翰(两个人半斤八两,如果非要从严只算一个的话,完颜宗翰就只有吃亏了)
灭辽之战:完颜娄室,俘获天祚帝
富平之战:完颜娄室,大败南宋西线主力,基本吃掉了整个陕西,要不是吴玠后期的死守,南宋领土又要少一半
绍兴和议:完颜宗弼,他的另外一个名字大众反而比较熟悉,金兀术,岳飞传大反派,和岳飞打仗真的是老爱输了。现实中确实也输了蛮多次,黄天荡、和尚原、岳飞北伐老输了,但是架不住宋朝有个阉割派的赵构,白送一个绍兴和议,最后结果当然是完颜宗弼完全实现战略目的,实现了完胜。
隆兴和议:纥石烈志宁在符离之战中大胜宋军,结束了宋朝气势恢宏的北伐,宋金至此开始长打40年的和平。
开禧和议:南宋的送人头之战,金朝也没有谁比较突出,就不细说了。
所以,耶律休哥、完颜宗望、完颜娄室、纥石烈志宁肯定非常稳的武庙级别,完颜宗弼从结果论看,也是够格的。完颜宗翰功劳很大,颇有机会。耶律斜轸似乎差一点意思。由于不计数,就不给定论了。
十二、元朝
更新一点元朝吧,元朝这个朝代可是说是古代中国史上最能打的朝代,在写元朝武庙前,最需要的是介绍一下元朝。
首先,明确问题一,元朝实际建立是在忽必烈手中完成的,而在忽必烈之前的太祖、拖雷这些实际上都是追封,那么他们是不是不应该算到元朝呢?
答案是否定的。从元朝的视角来看,这种追封不是刘邦对于刘老爷子封太上皇,而是有明确的实质性传承的,所以不应该否定他们的关系,可以说没有元太祖也就没有忽必烈建立元朝。同理,清朝也是这种,后面就不赘述了。既然认可这种追封,那么元朝的历史向上追溯就会远一些。
其次,明确问题二,元朝到底有多大?
这是给很多不了解元朝的人写的,元朝其实前身就是成吉思汗所谓的黄金家族,或者说蒙古帝国,而最正统的一只,无可争议就是忽必烈这支,是黄金家族的天下共主,蒙古大汗。黄金家族从成吉思汗时代的共尊成吉思汗,到成吉思汗分封各汗国,形成了蒙古大汗(元朝)、钦察汗国、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再到各大汗国逐渐分裂。再到后面形成伊利汗国,各大汗国完全独立,自相攻伐,蒙古帝国实质上解体。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各大汗国的创始人不管有没有尊号,都是开国皇帝。
那么,自然术赤、窝阔台、察合台、拔都等,这些汗国的汗也不能进入武庙。
解决了这些问题,可以看元朝的主线了。
成吉思汗时代,可以说成吉思汗的光芒实在太耀眼了,这个时代所有手下都成了这位军事奇才的陪衬,罕有独立创造功业的机会,但是还是有几个人非常幸运的拿到了方面大功。
1、木华黎,成吉思汗三路攻金后,木华黎被铁木真授权全权指挥攻金,虽然没有完成对金朝的致命一击,但是金朝大部分土地都是他在手里沦陷的,必定武庙。
2、哲别,两件大功,灭亡西辽这个中亚大国,迦勒迦河之战中以少胜多,扫荡了斡罗斯(今俄罗斯),并几乎屠尽其贵族,并乘胜追进,蹂躏了今乌克兰的广大地区,进入克里木半岛,攻陷速达黑城。这两个功绩完全是可以比肩武庙十哲的。
3、速不台,赛约河之战的核心指挥,大破匈牙利军队,控制了东欧大部分地区。
最后,提一下博尔术,这个人算是成吉思汗亲封的武将功臣之首,问题就在于蒙古人恐怕真的不太喜欢记录历史,所以他的方面之功我没有看到,也希望有精通元史的帮忙补充。
术赤、窝阔台、察合台、拖雷时代
这个时代,蒙古帝国内耗非常厉害,这也成了元朝历史挥之不去的阴霾,从这个角度来说,嫡长子继承制度是有他的优越性的。其次,这个时代战争的统率,最后都成了分裂后各汗国的创始人,也就是不能进入武庙了。
蒙哥时代,蒙哥是皇帝,同时蒙哥还派了旭烈兀西征,后来旭烈兀也建立了一个汗国,就是伊利汗国,所以都不太适合进入武庙。
忽必烈时代,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主线事件就是南宋的灭亡(待编辑)
伯颜、张弘范、王保保
十三、明朝
十四、清朝
太费时间,有空再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