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忆中发掘美好

   原标题:在回忆中发掘美好

  恰逢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志愿军老兵侯炳茂的散文集《流动的马灯》(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了。这些真实故事如同美丽的金达莱,生动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我与侯炳茂是在10多年前军休所组织的一场活动中认识的。那是个阳光灿烂的春日,他走到我面前自我介绍:我叫侯炳茂,今年74岁,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我肚子里有好多三八线上的故事,可是我不会写,我拜你为师,你教我写作好不好?我感觉到他态度诚恳,就对他说,我比你小10岁,怎敢当你老师,咱们以后就做好朋友吧。

  那次活动后的一天,老侯来我家串门,给我讲起了自己的经历:他14岁参军到抗美援朝战争前线,年龄小,个子矮,体重只有70斤,志愿军的军装穿在身上又肥又大。从1951年入朝作战到1953年胜利回国,他和野战救护所的战友们一道,在炮火硝烟中度过了难忘的岁月,许多往事历历在目,他很想把那些感人的故事写下来,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便建议他先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人和事写成千字左右的纪实散文。

  老侯说:“那就先写我护理过的一位被敌机炸伤的女文工团员吧。她长得很漂亮,像盛开的金达莱,又有一副金嗓子,唱歌很好听。”我突发灵感,对老侯说:“你写吧,题目就叫《会唱歌的金达莱》。”

  几天后,老侯带着初稿来到我家。他说,这是他第一次写散文,感觉手中的笔很沉重,写起来很费力。随后,我和老侯一起逐字逐句地推敲、修改了三四遍。稿子发出后很快在报纸上刊发。这篇处女作的发表,激发了他的写作兴致。10年的光阴里,老侯隔三岔五来到我家,拿着他写的初稿让我提意见。由于都是自己亲历的人和事,老侯的散文生动感人,对我而言,每次阅读都是一次心灵的震撼与思想上的提高。

  那年,我们一起去上海参加一个创作活动,晚上住在滴水湖宾馆。此时,老侯正酝酿着写志愿军第19兵团文工团团长陈同和的故事。连续几个晚上,老侯断断续续地给我讲述陈同和的故事。陈同和与文工团员刘敬霜在防空洞举办完婚礼,100天后,在率团慰问演出途中遭遇敌机轰炸光荣牺牲了。战友们来到陈团长新婚时的防空洞前,只有紫藤花依旧盛开着……

  被陈同和团长的故事深深感动着,我竟长夜难眠。翌日一大早,我便对老侯说,咱们一起来写陈团长的防空洞婚礼吧。老侯将初稿写好后,我们又一起推敲修改了好几遍。这篇叫《防空洞前的紫藤花》的散文结尾写道:“防空洞附近,紫藤花依旧盛开着,因炮火硝烟的熏烤,花色并不俏丽,但透出生命的倔强,而那紫色藤蔓,恰似铁骨铮铮。这大山深处的紫藤花,不畏环境恶劣,不与百花争艳,在孤独寂寞中守候着春天。”

  人到暮年应该活得轻松安逸,老侯却把暮年当青年,把晚途当征途。他从年逾古稀踏上崎岖的文学之路,10年里艰难行进,阅读着、思考着、写作着,这种执着追求和拼搏精神让许多熟悉他的人折服。近10年是侯炳茂老人从古稀之年步入耄耋之年的10年,也是他文学创作从起步到收获的10年,一篇篇散文佳作陆续见诸报端并获奖。散文《巴金在三八线》和《朝鲜前线她给巴金当向导》,被位于上海的巴金文学馆收藏。

  阅读《流动的马灯》,读者不仅能了解到战争的残酷和志愿军官兵的英勇顽强,更重要的是,能发现战争中隐藏的真善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克劳德·西蒙说过:“生活不仅充满了喧嚣和愤怒,它也有蝴蝶、花朵、艺术品。”是的,抗美援朝战争前线炮火纷飞,硝烟弥漫,而春天如期而至,美丽的金达莱、道拉基、野樱桃等各色山花烂漫绽放,志愿军官兵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着一曲曲撼人心灵的乐章。老侯在回忆中发掘美,在写作中创造美,给人们提供“灵魂的食物”。

  老侯说,抗美援朝的故事没讲完,他想一个一个地写出来,希望更多的人了解那场战争中的动人故事……(乔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