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用好“大思政课” 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大思政课”作为弘扬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发展大势、增强历史责任感的重要使命。用“大思政课”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有助于青年学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青年学生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情感认同,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有助于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注入青春力量,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谱写新章。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用好“大思政课”育人主渠道。“大思政课”具有育人元素广泛、育人主体多元、育人场所多样的特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充分发挥“大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要在“大思政课”中引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育人元素。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内容体系中,讲好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编制相关教学大纲,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拓展路径。要使“大思政课”的育人主体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内涵。“大思政课”的育人主体不仅包括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还包括各级领导干部、各类专家学者、先进模范人物以及各界优秀人士等,必须要加强各类育人主体对相关理论知识的认识理解,从而形成更强大的育人合力。要在“大思政课”的育人场所丰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内容。“大思政课”的关键在于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回到社会生活之中。要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时代新篇,就要让各种“大思政课”育人场所“各尽所能”,以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和灵活高效的传播方式吸引青年、感染青年、教育青年。

  善用“大思政课”培养青年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情感认同。当代青年应主动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自强,自觉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引领青年学生肩负起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文化使命。青年学生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主动通过“大思政课”全方位深入学习中华文明的历史,从而产生心理认同,自觉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培养青年学生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青年学生要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要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重要意义。“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要用好“大思政课”引导学生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从延绵不断的中华民族文明史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善用“大思政课”搭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实践舞台。实践是理论的基石和力量的源泉。“大思政课”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机遇,也必然会在实践中呼唤新的作为。要用好“大思政课”之“大阵地”,拓宽实践课堂。积极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从“课内悟”向“课外行”延伸,带领青年学生到各类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等地开展现场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切身感悟、身体力行践行文化使命。要用好“大思政课”之“大先生”,丰富教师资源。邀请一线文化学者、历史学者、非遗传承人、研究馆员等与思政课教师共同组建教学研究与实践团队,把一线具体情况、前沿研究等更完整地带给学生。要用好“大思政课”之“大格局”,整合实践体系。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搭建“大思政课”实践舞台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协同多方、共同发力。要坚持系统观念,形成党政齐抓共管、学校领导牵头、师生协同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实践育人格局,搭建校内外协同育人的“立交桥”,深化不同资源的互联互通,推进实践教学朝着有序化和协同化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