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洲日记|湖大青年在沙洲

  8月16日 星期三晴

  “荒野河谷,积沙成洲”这是沙洲村名字的由来。位于湘赣粤三省交界,罗霄山腹地,这个面积不过0.92平方公里的小村落,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

  八月的沙洲村,小果点缀枝头,一派丰收的景象。8月16日,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探索红色脉络,传播沙洲‘新’声”社会调研团的同学们沿着青石小路,去探访“半条被子”故事主人公徐解秀的小儿子朱中雄老人。远远桥梁,隐隐瓦房,朱中雄老人正倚坐在门槛上享受阳光。

  1934年11月,红军长征途经沙洲村并在此休整。夜里下起大雨,三位红军女战士为了不打扰乡亲休息选择在徐家屋檐下避雨,村民徐解秀请三位女红军进屋,为她们熬姜汤驱寒。雨夜寒冷,四人便挤在一张床上,合盖一张被子。分别时,女红军把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塞给了徐解秀,于是便有了“半条被子”的感人故事。

  老人现在和儿子住在新房,尽管已经87岁高龄,但是他每天都会坚持回到老宅,扫扫蛛网,整理整理摆设,拂去母亲和女红军睡过的那张木床的浮尘。每天8点钟,老人准时拉开厚重的木门,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谈到那段故事,老人的脸上浮现出兴奋的神色,他对大家说道:“党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党是真心实意为人民好的党。

  与此同时,其他的同学们来到了沙洲村党群服务中心。在这里我们见到了驻郴州市委派驻沙洲村的工作队员们。队员们热情地给每位同学分发了一瓶沙洲村的山泉水,并由此为同学们展开了一堂生动的乡村振兴模范课。当谈到如何利用好沙洲村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队员们提到了三种方式:一是请进来,请专家讲师以及外地的红色文化传人到村子里来,向村民传播长征故事,讲解中国人的精神谱系故事;二是走出去,组织“半条被子”红色文化传播队,把沙洲故事推向全国;三是立足本地,从娃娃抓起,在村子中的学校设置专门的思政课,把学生培养成小小红色讲解员,不管大人还是小孩,个个都是宣传员。

  “开餐了,开餐了……”中午时分,在工作队的盛情邀请下我们来到了村子里的幸福食堂。村子里70岁以上的老人齐聚一堂,坐等幸福午餐。清炒时蔬、芹菜炒肉、红烧鸡块……荤素搭配,再加一份新鲜水果,营养均衡。青年志愿者将饭菜装好盘送至老人面前,队员们挨个收集反馈意见,叮嘱大家吃好喝好。

  “桃花红、梨花白,绿水青山绕村边;当年寒冬红军来,半条被子暖心田。阳光灿烂笑声甜,春风万缕绣家园,幸福日子像花开,沙洲永远是春天……”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村民们甩开手加油干,团结一心建设家园,一幅乡村美、产业兴、百姓乐的画卷正徐徐铺展开来。

  (作者: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邢轩溢杨智博)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