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吧说吧丨如何更好的陪伴孩子

  《说吧说吧》

  长兴广播家庭教育服务类节目《说吧说吧》

  家长说说在家庭教育中的烦恼和困惑

  专家老师说说如何更好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一个人从小到大接受教育的场所,主要发生在家庭和学校里。而家庭作为重要的教育场所,直接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当下对教育的重视,很多的家长都很重视家庭教育,尽管现在的家长都比较繁忙,但也总是会挤出时间来陪伴孩子。有句话说的好,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越是学龄前的孩子,家长的陪伴格外重要,陪伴除了给予必要的安全保障,更重要的是通过陪伴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比如前两期我们提到的孩子自理能力的提升,孩子交往能力的提升等等都是需要家长在陪伴中帮助孩子去逐步养成的。说到陪伴一词,字面意思是随同作伴。平时在跟家长的交流或者是身边的观察中发现,家长们对陪伴的认识也是有差异的。

  一、陪着和陪伴的误区

  在很多商场孩子的游玩活动区域里,我们经常就能看到有些家长是“陪伴”,而有些家长只是“陪着”。

  先说说“陪着”的例子。孩子们在游乐场里自顾自的玩,玩得不亦乐乎,家长在游乐场的等待区自己做自己的事情,玩手机、聊天,只是偶尔抬头看看孩子,孩子玩孩子的,家长做家长的,相互的交流、关注比较少,甚至没有,更有可能孩子在玩得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家长都不太清楚。整个时间区间里家长和孩子像是两条平行线,相互没有多大的交集。这样的状态我认为只能说是陪着,称不上陪伴。因为家长们做到的只是随同,这样的随同最大的好处的就是让家长和孩子双方能获得最基本的安全感,而缺失的是相互作伴时给予的心理或行为上支持,而这种支持是能促进孩子发展的。

  再说说“陪伴”的例子。同样,孩子也是在游乐场里自顾自的玩,而家长或跟在旁边,或是眼神一直跟着,不打扰,时时刻刻关注着孩子,知道他在玩什么,玩得怎么样?亦或是发生了一些什么?只有当孩子有需求的时候,才给予心理或行为上科学的支持或引导。还有一种状态就是陪着孩子、跟着孩子一起玩,亲子间的互动和谐温馨,这样才是陪伴。

  陪伴,我认为可以是无声的,可以是只观察的,也可以是互不干扰,但是陪伴不可以没有关注。也就是说,陪伴最首要的就是家长要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如果没有关注那只是陪着,而显然陪着不等同于陪伴,因为价值取向不同。

  二、陪伴时的无底线迁就或绝对的高控

  在现在的家庭中,有许多的家长其实都是“孩奴”。每年的9月份开学季,我总喜欢默默观察每天接送孩子的家长,早上送来依依不舍的不是只有孩子,更多的其实是家长,站在幼儿园门口伸长脖子向里张望,久久不肯离开;放学来接孩子时候,迫不及待的也不是只有孩子,更多的也还是家长。我经常跟家长们开玩笑说,哪里是孩子离不开你们,是你们离不开孩子。所以,在亲子陪伴中,我们也会看到这样的家长,在陪伴的过程中以只要孩子开心就好,孩子说什么就是什么,孩子要怎样就怎样,会出现无条件迁就、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这样的陪伴,孩子的心里是愉悦的,但必要的支持和引导促进更好的认知或能力上的发展是弱的,有时候还会助长孩子的自我为中心。

  与绝对迁就相反的,那就是高控的陪伴模式。有些家长在亲子陪伴中,生怕孩子有安全隐患、生怕孩子这个也做不好,那个也不行,又或者总想教会点孩子什么,会在不断的说教或行为包办中高控孩子的言行举止,让孩子跟着大人的意愿和节奏来。比如,明明孩子自己独立进餐已经很会了,但是在家里,在家长眼里还是会要求孩子吃得快点、吃得多点,希望吃得干净点等等。于是乎家长总忙碌在无形的说教中,总能听见家长在孩子旁边喋喋不休,要这样、要那样或者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而孩子呢,被动的接受着家长眼里的好。这样的陪伴里家长是主角,左右着的孩子的行为或想法,看起来的一切为孩子好的陪伴,其实会打乱孩子的节奏,打乱孩子自己对完成一件事的节奏,也就打乱了孩子在生活中的自我成长。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陪伴无非也就是情感支持和行为协作。最好的陪伴就是和我一起玩,和我一起玩我喜欢的。

  一、陪伴时要好好说话

  陪伴时的好好说话很重要。好好说话我认为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方面是要注意正向引导、正向交流。学龄前的孩子的思维发展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发展为主,是从具体性、形象性开始慢慢发展的。陪伴小年龄的孩子,家长一定要注意语言的具体形象性,比如,要干什么,可以怎么做,或者怎么做是对等等,一定要正向给到孩子,可以先让孩子自己来思考,再给到正确的答案,但一定不要用反向或者情绪责备的交流方式跟孩子对话。比如:当孩子有损坏玩具的行为时,我们可以问孩子这样好吗?这样行吗?或者直截了当告诉孩子这样的行为不好。但是尽量不要以主观猜测、随意定责的语气去跟孩子交流,“我知道你是故意的!”“玩具摔坏了你开心了吧”等等。这样的语言表达会造成孩子对不当行为的错误定义。这个时候的说话是要帮助孩子辨别行为的正确性,而不是增加错误认知。所以,好好说话,是好好说行为,帮助孩子对行为判断中是非观的养成。

  另一个方面是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也要好好说话。通常在孩子表现非常好的时候,我们都会听到这样的表扬声音“宝贝,你真棒!”及时的表扬在陪伴中真的很重要,能加速孩子在某一方面的正确认知。但是仅仅“你真棒”还不够,这个时候的好好说话,是要说具象的话。比如:孩子玩好玩具主动把玩具收拾整理好时,家长们第一时间给予的肯定可以更具象一点,把“你真棒”扩充成“妈妈没说,你自己就能整理好所有的玩具,能把他们全部整理在柜子里,真棒!”这个时候的好好说话是充分把握时机,用语言清晰的告诉孩子“原来我这样的行为是好的”,这样的表扬能提高孩子对具象性行为的判断力,也就是自己到底棒在哪里。

  二、陪伴时要把握身教和言传的顺序

  我们总是说言传身教,但是在陪伴学龄前的孩子,我认为可以把言传和身教分成两个部分,先身教再言传也就是说把身教放在言传之前,多重视身教。因为学龄前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强。孩子最初的探索就是从模仿开始的。同样说孩子收拾玩具的这件事。如果一位家长的陪伴是参与和孩子一起来收拾玩具,就容易发生孩子模仿家长整理的行为,家长的参与还用行动告诉孩子玩好的玩具要自己动手整理的良好品质。家长参与到和孩子一起整理玩具的同时,可以用语言辅助简单的整理方法。这样的身教先,言传辅的陪伴中亲子间的氛围是和谐的,孩子在主动的模仿中在提升整理的意识、整理的能力,也能增进对家长给予孩子的信任感。换一种模式,如果家长只用语言告诉孩子这个玩具怎么整理,那个玩具怎么整理,让孩子在被动接受语音提示的同时,行动的跟进会出现机械化,这样的陪伴也会破坏亲子间和谐的氛围。所以,我建议陪伴时可以先身教再言传。行动在前,给到孩子模仿的契机,再用语言进行辅助,这样的陪伴孩子也会更喜欢,也会更需要。

  三、陪伴时要关注双向奔赴

  亲子陪伴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一定要让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中获得什么,陪伴陪的是亲子关系,亲子关系中相互成就,最佳的亲子的关系是双向奔赴,所以亲子陪伴其实应该是亲子相互陪伴,通俗的说就是既要“爸爸妈妈爱孩子”也要“孩子爱爸爸妈妈”。很多的陪伴都是“爸爸妈妈爱孩子”,家长们会陪孩子做孩子喜欢的事,参与到孩子的喜欢事中。生活中很少关注如何让“孩子爱爸爸妈妈”,这样的陪伴不够多,其实也可以多制造机会让孩子来陪伴家长在短时间内完成一些小事情,这样的陪伴会更让孩子关注、关心自己的爸爸妈妈,对建构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十分有好处,最主要的是在“孩子爱爸爸妈妈”的行为中实现情感的双向奔赴,对孩子的成长来说也是十分有益的。

  节目收听方式

  1.车上打开收音机收听

  原标题:《说吧说吧丨如何更好的陪伴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