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原标题: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形成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和道德理念等更是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内容。
高校作为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塑造价值理念和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场域,理应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工作之间的内在逻辑,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价值,并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将其运用于思政课程教学与日常思政教育工作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传承创新发展,赋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理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文明发展规律,镌刻着中华民族的思想发展历史。要想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政教育资源,探索面向未来思政教育工作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需要高校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之间的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
理论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丰富高校思政教育内容、提升思政教育质量的重要资源,加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文化属性,二者在社会理想、道德规范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高度契合性,共同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理论基础。
高校思政教育具有文化属性,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且依托一定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来启迪学生智慧、引领学生思想。这一过程本质上也是学习先进思想理念、传承和传播优秀文化的过程。与此同时,高校思政教师不仅需要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而且需要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历史和国情,在以文化人、以史育人中引导学生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意蕴和生活智慧,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此同时,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可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丰富资源。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不仅是组织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千年历史的扬弃,不仅有奉为圭臬的典籍制度,更有极具智慧的价值观念、处事法则等,其中蕴含着的思政教育因素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素材。例如,从老子的“上善若水”、孟子的“民本思想”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其中所蕴含的治国理政、爱民惠民、人文伦理观念指引着当代学生葆有家国情怀、肩负家国责任。仁爱、诚信、正义、谦虚等价值观念影响和塑造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引导当代青年在是非曲直面前作出正确价值判断,掌握为人处世的正确方法,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外化于行。这一过程也实现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道德教化任务,充分发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效能。
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在育人目标、价值观念和具体内容方面存在一致性,二者的契合性也为二者的融合奠定了理论基础。高校思政教育目标旨在实现立德树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崇德尚贤,以德育人、以文化人,二者在育人目标方面存在一致性。并且从内容角度出发,二者在价值观、历史观、辩证法等方面存在相通之处,这也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更多可能。
现实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新时代人才全面发展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逻辑。新时代背景下,随着中国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国家文化软实力竞争更为激烈,思想文化斗争也极其复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符号与精神财富,一方面,其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入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和领悟力,使学生更好地认清自身文化身份、坚定文化自信,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建设者和发展者,进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贡献力量。另一方面,其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入可以引导学生理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发展脉络,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帮助学生认清并抵制错误思潮,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进而学会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武装思想,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觉悟,提升学生思想水平和文化素养,助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既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渠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如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与恪守的道德规范,以及历史演变孕育出的民族习俗等,而后结合高校学生学习特点,针对性设计思政教学内容、创新思政教学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知识与思想理念融入思政教育必修课、选修课中,打造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金课”,如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课程、经典著作赏析课程、传统礼仪学习课程等,从而带领学生系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此同时,思政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开发思政网络精品课程、搭建在线学习平台等,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正确认知,强化学生对社会观、民族观、道德观等价值理念和精神文明的理解和内化,为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提供引导。
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传统文化活动,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使学生在文化氛围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进而自觉肩负起传承、弘扬并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高校应完善校园文化设施,在校园内设计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雕塑、壁画、景观等,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并利用校报、校园广播等校园宣传媒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与此同时,高校应积极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空间,包括设立中华传统文化校园体验馆、传统文化展览馆,以及图书馆、教学楼的传统文化专区等,提供书籍、艺术品、文物等的展示空间,展示中国传统工艺、技艺和文化历史,让学生了解传统技艺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校可定期举办多元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如书法、绘画、音乐和舞蹈等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化活动,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与此同时,高校可以邀请传统文化领域专家学者和文学艺术家等进校园、办讲座、设作坊,为学生提供深度的传统文化交流体验平台。高校应支持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学生社团活动,鼓励学生成立传统文化俱乐部、社团,支持学生组织开展如茶道、剪纸、民乐演奏等社团活动,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将抽象的传统文化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真实文化体验,以此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强化学生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魏圆圆,作者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来源:新华日报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