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系列综述之人才队伍建设
06
人才队伍建设
栽好“梧桐”聚人才
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人才队伍建设纪实
自2018年9月原武警黄金部队正式移交自然资源部、并入中国地质调查局,由其重组形成的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以下简称指挥中心),开启新时代融入自然资源领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新征程。
5年来,指挥中心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突破:初步建成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框架体系;较好地完成林草湿并行样地调查;金、铀、钾盐等矿产资源调查不断取得新突破;积极探索三江源、塔里木盆地等重点生态区和典型矿集区生态修复新路径;岛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建立……每一项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人才队伍建设成果的大力支撑。
打造人才“聚宝盆”
为改革发展注入新动能
转制之初,指挥中心人才队伍存在结构性问题,不能完全适应地质调查高质量发展需要。转制改革以来,指挥中心经历了义务兵退伍、干部士官回流安置、干部职工退休等阶段。人员队伍从转改之初的8700余名减少至目前的5700余名。“人员结构存在专业技术人员少、学历层次不高、中高级职称占比低等问题。”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有效缓解指挥中心的人才短缺问题,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2020年3月下发相关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统筹全局力量全力支持指挥中心转制改革转型发展;推进人才在指挥中心和局属单位间双向交流,推动指挥中心业务转型发展。当年,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选调第一批26名优秀领导干部进入指挥中心两级中心班子、87名业务骨干到两级中心从事业务工作,选派41名专家到指挥中心两级中心开展为期1年左右的帮扶指导,派出600余名专家到指挥中心各专业中心开展短期项目指导;同时,安排指挥中心近400名骨干到局系统相关单位交流见学。
与此同时,指挥中心坚持问题导向,启动并实施“知识更新行动计划”和“学历学位提升工程”。5年来,指挥中心组织各类培训班71个,培训干部职工5600余人次,选拔各专业技术领域230余名干部职工到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进行为期1~2年的脱产学习培训;鼓励干部职工参加在职学历学位教育和职业技能考核认证。
为提升培训工作针对性、有效性,《指挥中心培训工作组织指导要则》出台后,各专业中心针对业务队伍建设需要,组织开展分析测试技能、实验室安全管理和管理体系培训、数据库建设培训、地质调查项目汇交资料培训、海上作业基本安全和保安职责证书培训、政府会计制度及项目预算管理业务培训等,干部职工的理论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根据转型发展需求,指挥中心还通过科技创新人才引进、交流选调和公开招聘等方式,引进1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公开招聘220名急需技术专业人才,交流选调160名高、中级职称人员。
截至目前,指挥中心通过深化与其他单位的能力共建以及与地方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建,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合作共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共遴选23名专家作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院导师;指挥中心及13个专业中心有1303人提升了学历学位,技术人才结构和业务能力逐渐趋于合理化发展,建强了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工勤技能人才“三支队伍”,能更好地担当自然资源综合调查职责使命。
形成人才“强磁场”
留住单位发展的软实力
中国地质调查局长沙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留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人才,他们一直以来都在努力营造拴心留人的工作生活环境,持续完善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措施,从团队人员配备、地调科研项目支持、岗位绩效待遇、工作生活条件等方面发力,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热情。
中国地质调查局廊坊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人事教育处干部王阳介绍,该中心长期认真践行“一家人、一条心、一起干、一盘棋”理念,深入调查研究,着力打造良好办公生活环境。一方面,该中心扎实开展相关调查,了解干部职工急难愁盼之事,积极回应关切,大力改善办公生活环境,营造拴心留人良好环境。另一方面,该中心配套出台机动奖励绩效分配办法,明确科技成果奖励、学术成果奖励、人才奖励、业绩奖励、项目奖励等具体内容及标准,激发干部职工干事创业、成长成才动力。
该中心安全和保密处职工李建中表示,单位提供的工作平台,让他有机会学习、锻炼自己,相信自己和同事齐心合力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分析测试实验技术团队正在进行技术研讨
从自然资源专业技术“门外汉”到如今的项目技术骨干,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三江源地区自然资源综合调查项目副负责人赵云的飞速成长,离不开指挥中心5年来的“知识更新行动计划”和“学历学位提升工程”。他多次参加指挥中心专业培训,并于2022年完成大专到本科的学历提升。2022年,由他担任项目副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完成的《青藏高原草资源试点调查项目成果报告》《三江源地区自然资源综合调查项目进展报告》《青藏高原自然资源碳汇综合调查与潜力评价项目进展报告》《青海玛多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调查评价项目进展报告》均被评为优秀;他先后参与发表论文3篇,获得软件著作权3项,实用型发明专利1项,参与拍摄的科普作品多次荣获省部级荣誉。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矿产资源调查中心副总工程师兼科学技术室主任徐多勋介绍,5年前,单位业务发展的重担交到了一批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人身上,压力可想而知。5年来,在局党组、指挥中心党委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该中心将“抓人才培养,抓成果产出”放在核心位置,注重开放交流,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与精英为友,不断扩大项目的“朋友圈”,多种措施促进人才团队优化升级。结合中心业务发展定位,该中心展开了“挖、引、招、聘”四步曲,即“挖”一些高层次人才、“引”一批业务骨干、“招”一批专业紧缺人才、“聘”一些行业专家,以构建结构合理、梯次接续的人才队伍体系。同步,该中心赴陕西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省总工会等机构对接交流,打通省市各类人才及奖项申报通道,拓宽单位干部职工成长成才路径;选建重点候选人人才库,实施“一人一策”精准培育,健全考核激励机制,签订目标责任书,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活力。
发挥模范引领作用
点燃人才“燎原之火”
2020年1月,自然资源部首次提出“地表基质层”概念,并明确开展地表基质调查工作。随即,指挥中心主动谋划,组织中国地质调查局廊坊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牵头组建地表基质调查团队。这项任务跨越多门类自然资源业务体系和学科体系,且科学内涵十分丰富,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团队工程首席专家侯红星带领成员夜以继日地看文献、查规范、搞研讨。经过4年的努力,团队探索形成了地表基质调查工作新模式,进一步提出“五位一体”(数量、质量、结构、成因、功能)调查理论方法;构建“空天地网钻”“点线面体测”一体化调查技术流程,编制了地表基质、表层黑土以及成土母质空间分布等系列基础和专题图件595张,形成数据2.28TB,为推动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和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因表现突出,2023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廊坊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地表基质调查团队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
中国地质调查局廊坊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在新的业务领域取得的成功,是指挥中心实现人才层次上的跨越式发展、为业务转型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的缩影。作为一个军转单位,指挥中心的干部职工有听党指挥、服从命令、不怕吃苦、敢于攻坚的传统,在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批先进团队和个人。
荣获“大国工匠”称号的华伶俐,是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矿产资源调查中心工程勘查室钻探机长。他参加工作29年来,始终奋战在钻探一线,先后南下大别山、西上祁连山,累计钻进4万余米。他摸索出的复杂地层“五级成孔、套管护壁、注重异常、慢提慢下”和“两看一听一查”钻探法,被广泛推广使用后,将井故发生率降低到1%以下,井故处理成功率提高到98%以上。
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固体矿产高级钻探工刘占辉,带领团队自主研制出适合复杂地层钻进的装备器材,极大提高了钻探生产施工效率和岩心采取质量,2022年从数百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通报表彰为“全国技术能手”。
坚守机台近30年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呼和浩特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内蒙古哈达门沟金矿钻探机长王江陵,在实践中总结出了绿泥石化地层孔故预防与处理五步法、适合不同复杂地层冲洗液六种配方深孔钻进操作参数,为复杂地层深孔钻进积累了宝贵经验。2021年,他带队解决了钻进过程中如何保持孔壁的稳定性和钻孔护壁防坍塌难题,实现哈达门沟矿区前山复杂地层钻探施工新突破。27年来,在他的带领、帮助和指导下,8人走上机长岗位,18人走上了班长岗位。
这些涌现出来的佼佼者,也正发挥着“火车头”的作用,带领大家快速前行。
新征程上,指挥中心全力打造的一支支技术过硬、装备齐全、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优秀团队,正在不断书写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事业新篇章。作者:马晓敏 刘文举
原标题:《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系列综述之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