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在战火中与亲人失散,用一生来守候团圆
九十多年前,南粤大地烽烟四起。战火中,无数的粤港澳地区的人们涌向当时相对安定的粤北山区。其中,有许多柔弱的女性扶老携幼、拖家带口却依旧坚韧不屈,被人称之为“广婆俚”。但是却有那么一群女子,在战火中因为各种原因和家人失散,从此在山区扎根。
时代就象一列沉重的火车,碾过她们的人生,她们尽管无奈却又异常执着。从青丝变白发,她们的命运跌宕起伏,但始终无法忘却记忆里的亲人和故乡。为了能够得知亲人的确切下落,她们穷尽一生心血,苦苦寻觅。“我好想再见他们一面。”多少深情往事,埋藏在这一句简单的陈述句中。
今天是九一八事变92周年,全国各地以多种形式举行活动,铭记悲壮历史。广州日报记者今天也走进了鲜为人知的“广婆俚”的世界,听她们用平淡的话语,轻轻讲述悲壮历史背景下凡人的善良和坚守。
“因为小时候长得很白,哥哥就叫我白妹”
“我原来叫恭妹,因为小时候长得很白,哥哥就叫我白妹。”当走访小组来到首站坪田镇新圩村委会茶塘下村民小组时,出生于1927年、今年已经96岁高龄的陈白妹老人对一家人齐齐整整时的往事仍历历在目。
陈白妹是揭阳县(今揭阳市)人,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以来,年仅五六岁的她随家人四处逃难。“与家人失散后,我被人卖到南雄南亩镇一户刘姓人家。刘家待我不错,把我当成女儿来养。”
长大后,陈白妹嫁到了南亩镇相邻的坪田镇新圩村。她先后生了六个孩子。“当时生活条件差,仅存下三儿两女。”虽然陈白妹被卖到南亩时仅有五岁左右,“但我对家乡揭阳自己家周边的环境还是有印象的,我不仅父母双全,还有一个哥,我时刻想着他们。”
平实的话语,静静的奔流,缓缓道来,蕴含巨大的能量。年幼的她牢牢地将家乡和亲人仅有几丝印记深锁在心房,直到长大成人。
为了早日找到亲人,陈白妹长大后想了不少办法。“那时很多潮州人来南雄坪田挖矿。但凡我知道有一个潮州人,我就去向他们打听,但还是杳无音信。”她一次又一次地满怀希望而去,一腔失望而回。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只要去试试,总有一线希望,对吗?”
转机就在她的坚持中悄然出现。20世纪80年代,与坪田镇相邻的江西省全南县社迳乡,有人前来坪田做客。无意中,他听到陈白妹老人的口音后说,自己的一位亲人也是揭阳走散到社迳的,通过努力找到了远在揭阳的亲人。
这让陈白妹再次燃起了寻亲的希望。这位热心人帮陈白妹带了一封寻亲信寄回揭阳县。皇天不负有心人。在1984年,她终于找到了失散近六十年的亲人。与哥哥联系上以后,当年57岁的陈白妹带着儿子回到了揭阳,见到了自己的大哥。
当时年长她十多岁、已经是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大哥告诉她,家人始终牵挂着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二十多年里,亲人不时地在当地报纸刊登寻人启事,但始终没有妹妹的音汛。多年后,哥哥去世后,陈白妹再也没有回去过揭阳。她说,自己还有一个失散的大姐,至今仍没有找到。
了却一生的夙愿后,陈白妹老人依旧生活在自己结婚生子的南雄坪田,和收养她的南亩养父母一家,也犹如亲人一般来往。
百岁婆婆:“她把我当成女儿一样养”
9月5日,南雄市政协副主席李冰率领该市文史工作者前往湖口镇长市村委会长浦桥村民小组,走访今年102岁的“广婆俚”李配玉。来到李配玉家中,虽然已经102岁高龄,但老人依然精神矍铄,只是耳朵有些背,平日里拄着拐杖还能在村子里四处走动。
李配玉出生于1921年5月,江门台山人。小时候丧父,母亲生了三个孩子,即李配玉和她的2个弟弟。1938年日军占领广州后,珠三角地区大批人开始“走日本”,时年18岁的李配玉和家人随之四处逃难。
李配玉告诉记者:“我是被人家骗走最后被卖到了南雄的。骗子说,韶关没有日本飞机炸,很安全。于是我们一些人就跟着他来了韶关。到了韶关后,那个骗子没多少钱了,就把我带到南雄卖掉了,卖给了城里罗汉井一个吃斋的老婆婆。被卖掉后我每天都在哭,我想我的亲人哪!”
“老婆婆没有女儿,她对我很好,把我当作自己的女儿来对待。”“后来,老婆婆在一次上山的时候,在山上被冻死了。1942年,经人介绍,我就嫁到了长浦桥村,共生了11个孩子。在罗汉井时,邻居有很多人,他们问我是从哪里来的。我逢人就说我是从台山来的,‘走日本’时家里人走散了。情绪稳定下来后,我就想到写信回家探个究竟,可家里已经没有人了,全部走散了。”
实际上,李配玉的母亲和小弟定居在了广州,他们也在四处打听李配玉的消息。直到1958年,李配玉的母亲写信给南雄的熟人,托咐寻找李配玉。经多方寻找,亲人终于联系上了李配玉。
李配玉的丈夫吴书宏拿着信件循着地址,在广州几经周折,找到李配玉的母亲和弟弟后,便赶忙回家带着李配玉前往广州与母亲、弟弟团聚。“那是我一生中最激动的时刻。”此后,李配玉每年都会前往广州探望母亲。如今虽然母亲已与世长辞,但她依旧和亲人们保持着联系。
李配玉的儿子吴少南说:“我小舅的女儿每隔一年或者两年,就会来我家看望我的母亲。今年6月底她来过一次,2021年7月中旬来过一次。现在他们也是60多岁、70岁的人,坐车也比较辛苦,以后可能会越来越少来了。”
人生百年,沧海桑田。李配玉老人走过了一个世纪的旅程,经历着不同的坎坷,又见证着国家的日益富强。她在接受采访时,总是说:“年轻时受了很多苦!”幸运的是,如今李配玉早已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她的大家庭很是热闹,子孙后代有29人之多。每逢佳节,子孙绕膝,满堂祥和,其乐融融。
或许是经历过少时至亲分离时那撕心裂肺的痛,如今已是百岁高龄的李配玉,倍加珍惜一家团圆的美好时光。她盯着记者的眼睛,一字一字地说:“我最高兴的是子子孙孙都回来了,团聚在一起,有说有笑。”
2013年,小儿子吴少南在老宅的地方盖起了一幢小洋楼,李配玉住进了宽敞舒适的房子,心境愈加开朗。为了让母亲能够安度晚年,原本在东莞创业成功的吴少南,毅然把工厂转让出去,于2019年回到家乡,挑起了照顾母亲的重任。2021年,年满百岁的李配玉,享受到政府的更多补贴和优待。当问及此事,李配玉反复念叨着:“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老人的关爱。”
虽然战火已经平息,但是战争带给她们的创伤、阴影却一直都在。吴少南说:“我母亲以前经历过战争听到了枪声,现在只要听到外面有动静她就怕。不仅是逢年过节放鞭炮、放烟花的时候,还是外面传来比较大的噪音,她只要听到那个‘嘣’的声音,她就怕。晚上一个人在家睡觉时,她就拿刀放进房间,用棍子顶住门,还经常害怕做噩梦。 ”
背景:史上首次对“广婆俚”进行“抢救式”走访
铭记历史,方能砥砺前行。初秋时节,韶关南雄市政协教科文卫旅体和文史委员会、南雄文史补遗资料查找小组组成走访小组,开展对仍健在的“广婆俚”进行“抢救式”走访活动。
“1937年‘七七事变’后,1938年日军占领广州,广东省会迁到韶关,整个粤北成为抗日的大后方。”据南雄历史补遗小组成员郭军介绍,“此时广州、珠三角、潮汕地区、港澳地区有大批的难民向粤北迁徙。女性更是其中受难者,她们有个俗称叫‘广婆俚’。她们中,有一些幸运的人后来找到了原来的家人,有些人没有找到,抱憾终生。”
为还原抗日战争时期珠三角、潮汕和港澳地区人民群众流离失所的历史故事,今年8月,南雄市政协印发《关于开展“广婆俚”现象调查研究的通知》,决定从8月1日起,充分发挥18个该市政协驻各镇(街道)委员工作室的作用,对该市范围内“广婆俚”情况开展一次地毯式调查摸底和登记造册,形成独具南雄特色的抗日战争史研究成果。
南雄市政协教科文卫旅体和文史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周宏忠告诉记者,南雄历史补遗小组希望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做好“广婆俚”这个课题。抗战时期,老百姓流离失所,我们希望通过历史事例,能还原一些历史事实,也把整个抗战史、把妇女的逃难史、把中国人民所遭受到的压迫历史还原,更好地纪念抗日战争的胜利,更好地铭记南雄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作出的贡献。
周宏忠表示:“南雄目前健在的‘广婆俚’均已经在90岁以上,屈指可数。趁着老人们健在,听他们讲述或者通过他们的子女口述那段悲惨的历史,让子孙后代铭记历史,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历史由真实的细节构成,一段真实的回忆,胜过百篇宏大记事。最朴素的真实往往最令人动容,特别是经过近一个世纪的积淀。据介绍,此次走访活动在深入搜集“广婆俚”的苦难历史故事以警示后人的同时,相关成果也将整理成为史实书籍,为在韶关举行的2025年第五届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提供参考资料,从而发挥“存史鉴今、资政育人”功能。
记者手记:爱与思念,让她们坚守和执着
采访中,人们感慨这些老人们一生经历的丰富和记忆的清晰,历历往事竟能跨越时间空间,一切都好像刚刚发生过的一样。她们回忆往事时泛红的眼眶、颤抖的双唇;寻亲成功时欣慰的微笑、紧握的双拳,这些无声的肢体语言,正如她们的一生般跌宕起伏。但无论心情如何的激荡,她们总是用简单的话语,淡淡地述说最真实的过往。这比浓笔重墨刻意渲染悲剧气氛的文字,更令人动容。言谈举止间,她们流转着对历史的无奈和慨叹,对人生巨大转折后的不屈与抗争。
时光荏苒,2025年将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李配玉、陈白妹等老人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中与亲人失散是不幸的。但跟那些终生未能找到失散亲人的其他“广婆俚”相比,她们又是幸运的。淳朴的南雄人民厚待了在战火中流离失所的她们,李配玉、陈白妹都不约而同地说:“他们把我当成女儿一样养。”
“广婆俚”老人们有一些人最后成功找到了自己的亲人。百年风雨无声,横贯她们一生苦苦念想,至此画上圆圈。回首往事,鹤发老人们皱纹如刀,绽放的却是一枚欣慰微笑。这成为了诸多沉重历史镜头里,最引人注目的定格瞬间。正如文学作品所言:“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瑜 通讯员肖锋
视频:南雄市融媒体中心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