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用红色资源育人要做好“三个转化”
原标题:高校用红色资源育人要做好“三个转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蕴含着革命先烈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执着信念、对党和人民的无比忠诚。高校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吸引人才、培养人才、输送人才的历史使命,应当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课程资源以及学生的素质能力,深入发掘其中的精神内涵,推动红色资源育人取得实效。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红色资源原生态的存在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可以分为物质(如旧居、旧址、遗迹)、信息(如文献、标语、图片)和精神(如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形式。受客观条件限制,这些原生态的红色资源往往很难直接应用于课堂教育教学中,因此必须进行创造性转化,使之变成适宜高校课堂的教育教学资源。转化为文本类教育教学资源。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历史征程中发布了许多宣言公报、指示命令,制定了许多法规条例、决议决定,出版了系列报纸期刊、文章著作。这些材料或散存于各地博物馆、档案馆,或散见于各类文献资料,或流传民间,它们既是研究革命史最权威、最直接的史料依据,也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高校应当组织相关力量,对这些散存的史料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归纳、编撰编写,并按照教育教学需要转化为高校可直接使用的文献汇编、学术著作、人物传记、故事传说等资源。转化为影像类教育教学资源。党在百余年发展历程中,留存了大量的视频、影视、照片等影像类资料,记录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活动。这些资料生动地记录了历史的重要时刻和片段,富有画面感和视觉冲击力,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十分宝贵的教育教学资源。高校应当组织力量,根据教学主题和要求对这些影像类资料进行编辑,制作成音像片、纪录片、影视作品等多媒体资源。转化为场馆类教育教学资源。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资源。高校可以通过在校内建设博物馆、展览馆,或者利用AR、VR、三维数字扫描等技术,将各类场馆的展陈内容转化为虚拟体验馆或网上博物馆等教育教学资源。转化为现场类教育教学资源。红色资源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以现场情境的方式存在,具有直观生动、潜移默化、富有感染力等特征。对高校实践教学而言,现场教学点所承载的教育教学内容通常是隐含的,教学情境也是不完备的。因此,高校应当精心策划,推出现场类教育教学方案,并精心挖掘现场点所承载的内容,使之与教学主题相契合,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教学意境中,更好达到育人效果。红色教育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课程育人是高校育人的主要途径和方式,高校的课程育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的完整体系。红色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历史的沉淀和凝结,包含了丰富的教育内容,涉及党的建设、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军事建设等方方面面,能够为高校教育教学提供鲜活的素材。高校用好红色资源育人,必须根据学科领域分门别类地发掘红色资源所承载的价值知识、人物故事等,并将这些内容全方位、系统地融入教育教学当中,丰富课程内容,形成育人合力,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同频共振。融入德育课程。红色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追求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征程中所积累的文化资源,承载了大量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和英雄的故事。这些故事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细节,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优秀品格。把这些鲜活的故事融入到德育课程中,可以使德育道理讲得更加生动、更有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实现德育课程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统一。融入智育课程。红色资源作为历史性文化遗存,记录了当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运用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这种资源不仅包含了各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体现了党的思想方法和伟大精神,能为智育课程教学提供丰富的案例。将这些案例融入智育课程,能够有效地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统一,让学生在夯实专业知识的同时,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拓展智育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融入体美劳课程。红色资源中蕴含着革命先辈坚定意志品格、强烈爱国情怀和艰苦奋斗精神等,将红色资源融入体美劳课程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高校应当将红色资源有机融入到体美劳课程当中,开设红色野外拓展训练、红色美术赏析、红色劳动教育等课程与活动,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锤炼意志,在美育教学中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在劳动过程中培养奋斗精神和健全人格,激发创造创新活力。融入实践类课程。实践类课程是学校课堂的延伸,是加强学生认知社会的有效途径。党的百余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大量社会革命,取得了重大成效,留下了许多遗址遗迹和感人事迹。高校可以利用寒暑假或重大纪念日组织革命遗址遗迹参访活动,让学生体悟先辈们开展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场景,感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变迁,让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红色课程资源转化为学生的素质能力高校的人才培养主要包括育人和育才两个方面。一般而言,专业课程的教学主要是育才的教育,是知识的教育,最适宜的教学方式是课堂讲授。而红色资源的教学则主要是育人的教育,是态度、行为、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教育,显然不能完全套用教知识的方法。因此,高校必须要改革和创新教育教学方式。除课堂讲授式教学外,可以根据红色资源多样性存在方式和教育特质,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素质能力,实现育人和育才的统一。开展访谈式教学。访谈式教学通过邀请重大历史事件的当事人或先进模范等走进高校课堂开展教学,由教师担任主持人,采取半结构式问答方式,让嘉宾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使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历史的细节,找到问题的答案,还可以强化学生获取知识和共情的能力。开展展示式教学。展示式教学通过展示教具、实物,或者进行实地观察的方式,将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让学生在观察学习中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加深对历史的印象,感知历史事件背后的联系,找准历史发展脉络,科学、客观地认识党的光辉历史,破除历史虚无主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党史观。开展音像式教学。音像式教学是以直观动感的方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情绪,提高学生的情感能力。教师可以利用红色资源内含的故事情节、态度行为、场景画面、音乐旋律,结合声、光、电、影等技术制作影视作品,创编艺术剧目,让学生在观看教学演出或影视作品时产生直观的感受,从而增强学生对红色资源的亲近感,对革命先辈的崇敬感,激发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开展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突出了体验学习的作用,通过重设历史情境,让学生亲身去参与、感知、领悟。高校可以组织学生走进旧居旧址,并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现场情境中重回历史现场,体验革命的艰辛,感悟革命的道理,帮助学生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张泰城、陈刚,作者单位: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来源:江西日报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