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视”外卖骑手
外卖骑手,是人们并不陌生的一个群体。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切身感受过他们所提供的快捷和便利;在社交网络上,很多人也看到过关于他们见义勇为的善良之举。在遇到特殊天气状况时,这个群体从来不会被遗忘,出现在人们的共情里。
50多名青年知识分子去观察、访谈、实践骑手的工作和生活过程,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在这些资料以及大规模全国性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朱迪、崔岩、郑少雄、高文珺四位学者完成了这本《骑手的世界:对新职业群体的社会调查》(以下简称《骑手的世界》),呈现骑手群体的人群画像及其就业、家庭、消费、社会态度等特征。
认识外卖骑手
在社会新闻中,读者会看到女性外卖骑手的故事。在新闻叙事里,这些女性外卖骑手大都比较年轻,离婚后独自带着孩子,从事这项工作为生活所迫,她们坦承辛苦,但又积极乐观。
女性外卖骑手之所以更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数少。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社交网络上,读者对外卖骑手的性别画像应该都默认为男性,而外卖骑手作为一个职业群体出现在海报上,或者作为一个群体概念出现在一些其他叙事中时,形象基本上也是男性。
《骑手的世界》获得的调查数据也正是如此,“网约配送员以男性为主,占90.8%,女性占9.2%。平均年龄为30.2岁,即90后是网约配送员职业的主力,21—30岁的网约配送员占比最高,占51.0%,其次为31—40岁的网约配送员,也就是80后,占37.1%。”
除了女性外卖骑手的故事,关于外卖骑手的劳动关系、劳动时间、劳动报酬等话题也一直备受舆论关注。《骑手的世界》中便有专门的篇章呈现和解释这一群体的就业质量。
“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和简单重复的低技能工作内容导致外卖骑手陷入职业发展困境:一方面,外卖骑手在工作中无法通过技能的提升实现劳动回报的增值,骑手职业本身也缺乏职业发展的上升空间,导致骑手只能通过增加工作时长提高个人劳动收入;另一方面,外卖骑手职业的低门槛和可替代性导致外卖骑手缺乏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仅把送外卖当作短期工作,并不会在外卖行业考虑拓展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规划未来职业发展目标,对与骑手工作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表现出较低兴趣。”书中分析道。
这样的分析其实契合了很多人对外卖骑手这一职业的印象。很多人从事这项工作,恰恰就是因为它的门槛相对较低,不需要特别的技能和设备,可以快速适应并获得收入。无论是作为一个过渡性工作还是稍微长期一些的工作,它都是一个比较容易的选择。《骑手的世界》也认为,骑手职业是有效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能够为更多的体力劳动者提供灵活的就业机会和较为合理的劳动报酬。
但是,《骑手的世界》也提出了必须正视的问题:“对于每个外卖骑手的未来,应当剥离‘外卖骑手’这一身份对其进行‘职业赋能’。对于这部分群体,‘外卖骑手’可能仅仅是其‘过渡性’的就业安排。一方面,外卖平台应当在技术创新、算法创新的同时,为从业人员提供更为人性化的就业环境和权益保障;另一方面,平台企业应当主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从业人员在劳动技能、职业发展上提供赋能机制,加强从业人员主动择业的能力建设。”
被高度期待的情感劳动
作为一本学术性著作,《骑手的世界》对外卖骑手这一群体所存在或者即将遇到的问题充满担忧。
“我们在肯定骑手职业带来较高收入、改善生活的同时,也要看到骑手职业的‘高收入’其实是建立在‘高强度’‘低保障’的基础上的。一是高收入基于高强度、长时间的工作,随着年龄增长、体力下降,再加上福利保障不完善,高收入很难持续;二是收入构成以计件工资为主,面对突发状况或者生病,从业者容易陷入经济困境,这种薪资结构降低了从业者的抗风险能力。”
也正因为如此,很多骑手都不会把这份工作视为一个长期的职业规划。《骑手的世界》提供的数据显示,70.7%的被访骑手表示未来一年会继续从事当前工作,但在未来五年的规划上,该比例下降至51.7%。而在这一“过渡性”职业从业结束后,离开家乡工作的外卖骑手中,有71.1%认为自己未来很有可能或有可能返回家乡工作,返回家乡后,有71.1%计划创业或做小买卖,36.9%计划当地就业,8.3%计划务农。其中,这些外卖骑手认为,回乡创业或者做小买卖,会在体力和精神上更为放松。
在《骑手的世界》中,骑手的城市融入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在社交网络上关于骑手的信息中,城市似乎对骑手这一职业展示出了非常大的善意和包容,特别是在特殊天气状况或者特殊事件时,人们对骑手表现出理解和尊重。但是《骑手的世界》在调查中发现,骑手遭遇了不同程度的职业歧视,除了在送单时被保安拒之门外或者被顾客攻击“地位低下,能力堪忧”,还有一些骑手主观认为自己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比较低。
《骑手的世界》认为,骑手提供的是一种“情感劳动”,特别是平台评价体系的存在,实际上是要求骑手在高流动性的陌生场景里完成一次高效的情感劳动,但是骑手的人力资本和职业素养不足以支撑这种被高度压缩的情感劳动,从而容易出现冲突。
“与传统服务业从业者不同的是,骑手的工作场景并不是在自己主导的固定空间里,而是作为一个‘他者’进入顾客或商家主导的固定空间,在那里完成劳动,并且要完成一种礼貌、高效、充满‘服务感’的劳动。他们往往要与消费者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满足消费者的‘定制化’需求:有的需要加急,有的不允许敲门,有的可能还要求路上代买其他物品。当然,骑手得到的人际互动反馈也不同于一般的服务从业者,有的订单上备注‘下雨路滑,骑手请小心’,也有消费者会在恶劣天气收到外卖时表示特别感谢,甚至会给骑手多订一份外卖。因而可以说,骑手职业是某种程度上的情感劳动。然而,骑手严格受制于计件工资的基本规则,每一次的劳动行为都受到严格的时间限制。一方面,骑手的情感劳动被赋予较高的质量要求;但另一方面,高速流动的服务场景和严重受限的时间管理又给骑手的情感劳动带来了极大的难度,这使得骑手情感劳动的难度远远大于传统服务业从业者。”
得到的关注异乎寻常
在《骑手的世界》中,以骑手为主的网约配送员,与网络主播、电子竞技员、全媒体运营人员、网络文学写手、新兴互联网科技从业人员、新型职业农民一起被归纳为新业态群体。他们产生的背景是新一轮经济产业模式的变革。
《骑手的世界》中解释:“当前我国新职业发展显现两个突出特点。其一,密集诞生于高新技术领域: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得以广泛应用,市场相对岗位已形成了稳定需求,此类职业要求从业者具有良好的基础知识结构与过硬的专业技能,往往成为大学生求职者所青睐的职业选择。其二,大量产生在生活服务业:在数字经济和服务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生活服务业依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联通,产生了大量工作灵活、收入客观的新职业,其中大量职业并不需要一定程度的学历和技能,而仅以互联网的使用和低成本投入作为准入门槛。”
不同于以往的是,新业态青年的就业价值更加多元化,包括骑手在内,他们都非常看重工作的灵活性、稳定性以及是否符合自身兴趣等,并且强调工作与家庭、生活之间的平衡。而且,新业态就业带来的流动性也本身默认了短期性和过渡性的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新业态群体中,外卖骑手得到的关注异乎寻常。《骑手的世界》认为,外部对外卖骑手的关注已经形成了一种堪称“凝视”的氛围,从社会知识情境来看,除了骑手数量庞大、状况不容乐观之外,还与社会可见度等因素有关。
“当代中国文化景观及社会思想急剧转型,使得外卖骑手成为知识分子和大众系统化地投射其目光的最佳载体。外卖骑手被关注的近十年,也是诸如资本垄断、内卷、996、打工人、KPI考核、非升即走以及与之对反的共享经济、丧、佛系、躺平、(财务)自由、诗与远方等流行词语兴起的阶段,风险社会、转型社会及后现代社会的特征同时呈现。这样的社会境况,当然也为学者、媒体人以及大众所共同亲历,当凝视主体寻找具体的载体来承担这一复杂现象时,恰好奇妙地综合了上述矛盾二重性的外卖骑手群体于是‘雀屏中选’。”《骑手的世界》写道。
据《骑手的世界》,某学术平台曾组织一场题为“做骑手的大学生朋友”的公开对话,鼓励青年知识分子主动与骑手交朋友,帮助骑手了解自身的困境、主张自己的权利。“主持人和提问者多次提及骑手被压榨、剥削、监控以及无视的现实,骑手代表却一再表示,骑手工作很大程度上是一份收入可观、给付及时、工作清闲、自由度高的工作,并且骑手偏好恶劣天气,主动放弃社会保障来换取更高的现金收入。”
因此,这种“凝视”是否会导致失真,是否会改变外卖骑手的行为,是否会引发外卖骑手的不满,同样值得思考。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