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东北大学研究生团队:国家需要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栏目推出报道《东北大学研究生团队:国家需要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跟教育小微一起来看——东北大学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生团队,为了提升我国难选铁矿石的利用率,从东北来到千里之外的西北大漠,在企业车间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在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的酒泉钢铁集团选矿厂,东北大学的三位博士研究生韩先尧、孙洪硕、张丹威和指导教师徐泉正在一台设备上安装传感器,为下一步实现选矿厂整个生产流程的智能化改造作前期准备。东北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 张丹威:就是对于辊磨的一个智能化改造,去提高它(铁矿石)的破碎效果。推动采矿业高质量发展,这也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今年,已经是这个团队在酒泉钢铁集团选矿厂车间里奋战的第六个年头。铁矿石是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我国铁矿石虽然储量居世界第四,但大部分为贫杂铁矿石,铁含量低,冶炼难度大。酒泉钢铁集团所属镜铁山矿就是典型的难选铁矿石。如何提升它的铁矿石的利用率,是具有世界级难度的课题,一旦突破,对于提高我国铁矿石资源自给能力具有重大意义。2017年底,东北大学和企业联合立项,进行复杂选矿生产线检测与控制研究项目时,十多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积极报名,要求到生产一线实地参与科研开发。东北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 孙洪硕:我们国家的铁矿资源禀赋比较差,而且受制于人,对于国家的资源战略性安全受到了极大挑战。我们深入到生产一线,解决困扰同类型矿山企业多年的资源回收率低的这个问题,感觉就是为国家战略保障作出了贡献,使命感和荣誉感油然而生。国家需要就是努力的方向,是东北大学传承了百年的精神基因。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对采矿专业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明知专业困难艰苦,当时有106位学生主动申请“为国转系”,选择了采煤这个艰苦专业,由此产生的“热血青年、献身矿业、刻苦学习、敬业报国”的精神影响了东北大学一代又一代师生。正是带着这样的信念,10多名研究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陆续来到西北大漠。1994年出生的韩先尧是团队中为数不多的女生之一,西北干燥的气候和猛烈的风沙让她严重水土不服,恐高的她每天还要十几次爬上高高的设备平台,她没有退缩。东北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 韩先尧:当你真正能把自己的所学和现场融合,为现场的人解决一些实际生产问题以后,那个成就感是非常难以比拟的。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我觉得自己更有价值。东北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 张丹威:老一辈在那样困难的情况下,还能为国家的发展、为国家的科技进步作出贡献,他们的精神对我们新一代的新青年也是榜样、楷模。研究生团队分为多个小组,对生产流程设计,仪器、仪表、传感器系统开发,控制系统开发、软件算法开发等多个环节展开攻关。经历了两年多不间断地测试、实验、改进,酒泉钢铁集团悬浮磁化焙烧生产线正式投产,成为全国首条实现了全流程自动控制的复杂选矿生产线。这条生产线不仅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还实现了铁矿石资源回收率的大幅提升。东北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 孙洪硕:相当于我们从铁矿石里原来提取的是百之六十三的铁元素。经过这个项目,还有加上控制系统的投用,把铁元素的回收率提到了百分之八十九。同时,研究生团队还在矿石加工的智能控制技术等多个方向实现了零的突破和全国首创。他们开发的矿浆浓度/密度智能检测技术随后在我国多地矿山企业中得到了实际应用。眼下,他们的新目标,是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应用到采矿、矿石加工中,把铁矿石的利用率再提升一个台阶。中国工程院院士 东北大学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柴天佑:习近平总书记在我们百年校庆的时候,给我们回了一封信。给我们培养人才方面和学科发展走向指明了方向,使我们老师和学生都非常鼓舞。结合我们国家现在工业的需求,就是实现智能制造,那就要把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包括大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工业元宇宙与工业实际结合起来,真正培养一些能够做智能系统的创新人才和能够引领这方面前沿技术的带头人。新目标的确立,意味着同学们在接下来不短的时间里,仍将在生产一线继续奋战。在同学们看来,像东北大学的前辈们一样,把祖国的需要作为努力的方向,就是实现青春梦想的最好方法。东北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 韩先尧:我们会牢牢记住总书记的期望,扎根在祖国需要的地方,不断地完成一些高水平研究,然后实实在在地把这些东西落到我们祖国需要的生产线上,为国家的需要奉献我们青年的一份力量。来源 | 央视新闻客户端更多教育信息请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下载中国教育发布客户端??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