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星辰、右手大海,从“海上山东”看新质生产力

    左手星辰,右手大海。一个区域发展的未来,决胜于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布局。这,不仅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也是生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而在山东的千里海岸线上,一条产业带也正在加速隆起。

    10月8日,事关山东未来发展空间布局的重磅规划发布,这就是近日获国务院批复的《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其中明确提出打造以济青烟为引领,济青产业发展带、沿海产业发展带为支撑的“三核两带”新旧动能转换空间布局。

    3000多公里绵长海岸线,占全国六分之一;16万平方公里毗邻海域,与山东陆域面积相当。山东最大优势在海洋,最大潜力在海洋,最大希望在海洋。“海上山东”壮阔数字的背后蕴藏着齐鲁儿女向海图强的雄心和底气。

    “深蓝1号”深水网箱完成全球首次低纬度养殖大西洋鲑规模化收鱼;全球首座十万吨级1500米超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总装交付;作为港口大省,山东打造山东半岛世界级港口群,大力拓展港口海外航线,加快港区、园区、城区融合发展......山东千里海景图正铺展开来。

    做好经略海洋大文章,现代海洋产业已成为山东新动能增长中坚力量。2022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6302.9亿元,占全国的17.2%。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数量占全国的39.6%,航线数量和密度均居我国北方港口首位。全省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交通运输等6个产业规模居全国首位。

    在挺进浩瀚深蓝的同时,齐鲁儿女也在逐梦无垠太空。建设航天强国,一代又一代山东籍航天人助力问天之旅,一项又一项硬核元素闪耀太空。

    烟台造国旗完成嫦娥五号国旗耀月“飞天秀”;我国民营火箭首次在“东方航天港”海上发射成功;国内首所空天信息大学获得批准并落地筹建……山东力量,在助力中国航天迈出坚实步伐的同时,也在深度布局航空航天产业。

    星辰大海无畏征程的背后,是科技创新的强劲支撑。在山东的千里海岸线上,正凝聚起一条创新链。争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重在创新。今年是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开局起步之年,走好“必由之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山东正以科创为笔,描绘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全球最大的超大型集装箱船在山东港口青岛港投入商业运营;“深蓝1号”深水网箱完成全球首次低纬度养殖大西洋鲑规模化收鱼;国家电投半岛南U场址海上风电陆上集控中心开工……在各类创新要素的强力保障和有力带动下,山东一批批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丰富的“新”正引申出深刻的“质”的变革。

    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推动产业迈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以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生产力提高,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能激活发展新动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支撑。

    10月9日,“从星辰到大海,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山东力量”网络名人省情考察活动正式启动。30余位网络名人和主流媒体记者代表将走进青烟威三市,见证创新创造活力在齐鲁大地奔涌,感受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动。

    “心有翼,自飞云宇天际;梦无垠,当征星辰大海。”我国首位出舱的女航天员、烟台姑娘王亚平如是说。左手星辰、右手大海,澎湃着新质生产力的“海上山东”,正勇立潮头、挺进深蓝。(鲁网评论员 范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