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里挑一!14位南大本科生入选

  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八所高校首次试点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在这场堪称“十万里挑一”的选拔中,南大共有14位本科生带着项目顺利入选,目前这些项目已经顺利立项。“十万里挑一”如何炼成?随小南一起来了解!

  “国自然”下发通知前

  他们的科研课题已是“正在进行时”

  翻看我校入选本科生的立项名单不难发现,学生们选择的科研课题都是前沿科学方向,颇为“高精尖”。如“快速射电暴的宇宙学应用”“末次冰期气候事件中南海中层谁的氧含量演变”等。这些课题对于本科生来说是否过于“前沿”?其实,不少入选本科生早就已经开始了科研探索,与科研的“适配度”相当高。

  “我的入选项目脱胎自己的大创项目,名为《小脑介导运动调节免疫的神经环路机制研究》。”崔之三是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0级强基班的本科生,回顾自己的国自然申请经过,他表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下发通知之前,自己的科研项目就已是“正在进行时”状态。“我大二时就已经加入了朱景宁教授课题组,导师是运动调控神经科学方面的专家,我自己对于脑科学也很感兴趣,这是一门让我觉得很有‘实感’的学科。”

  看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下发的本科生项目遴选通知后,崔之三决定给自己多一次机会。他准备了18页的申请材料,详细阐述了自己的研究目标、研究课题等。准备的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反复和导师朱景宁教授进行了沟通。“朱老师对课题实验要求很高,对于我们的申请书文本写作也提出了很细致的要求。”

  同样得到导师鼓励的,还有南大物理学院2020级强基班的本科生周吉。“申报国自然的项目显然不是‘一拍脑袋’就能想出来的,在国自然基金委的通知下发之前,我就已经开始准备这个项目了。”周吉告诉记者,自己申报的项目《基于铁磁/超导量子材料的超紧凑人造神经元》,选题灵感来自德国的一篇论文。“读完论文受到启发,我决定对模拟人脑神经元的器件进行研究。”确定想法后,周吉向缪峰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科研设想,并且定下了具体方案。

  缪峰表示,作为本科生,周吉大三时毛遂自荐加入课题组,当时在缪峰的带领下参观了课题组实验室,“我们主要希望他在详细了解课题组实验研究方向后,去明确自己是否真正对这个领域感兴趣。”这也是缪峰一直以来的教育理念——兴趣和热情比学分绩更重要,这是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在与周吉的交流中,我发现他并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会积极活跃地思考。”

  每一位参与申报的本科生,都经历过评审的面对面答辩考核。“答辩现场可能和大家想象的不太一样,八分钟的展示环节后,评委们会和你一起讨论方案中还有哪些不完善之处,并提出他们的建议。这样的讨论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提升。”周吉表示。

  选拔过程“十万里挑一”

  “少而精”模式提前选出科研苗子

  据悉,多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构建了包括“优青”、“杰青”、创新研究群体等在内的人才项目资助链条,但资助对象均是从事科研工作的学者。将人才资助端口前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今年的一项新改革,面向的是高校学有余力,又有科研兴趣和天赋的本科生,旨在及早选拔人才,培育科学素养,激励创新研究,为构建高质量基础研究人才队伍提供“源头活水”。

  选拔采用“推荐+评审”的模式,对部分高校的本科生进行试点。参加会评的申请人都是各高校按照相关要求优中选优遴选出来的。为了让这些优秀学生都能获得培养和支持的机会,会议评审没有设定名额限制,表现优异的申请人都能获得资助。

  评审现场

  入选的学生对科研表现出极高的热情,他们科研资质也被评审专家形容为“十万里挑一”。“参加面试的学生选题面向前沿,思路清晰,基础扎实,学有余力,自信得体。他们对基础研究有浓厚兴趣,富有创新激情和能力,展现出优秀学子的风采,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谈及对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评审工作的感想,南京大学副校长陆延青教授如是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潘翀表示,“参加面试的学生都表现得特别优秀。考虑到全国在校本科生的数量,这已经不止是‘万里挑一’了,而是超过‘十万里挑一’。能把这样一群最有科研天赋的孩子们选出来提前培养,既具前瞻性又具战略性。”

  不用一味“卷绩点”

  让本科生学有余力做科研

  我校此次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本科生资助项目的学生,不少都来自强基计划。通过本研衔接的培养模式,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科研探索。

  “我在大二下半学期就进入了朱景宁老师的课题组,跟着老师做研究。” “入坑”科研的过程,崔之三总结为一个“早”字。早早进入导师课题组,又比其他同学提前两个月知道了自己的转段结果,做科研自然更加心无旁骛。“我们强基班的同学,在大三结束时就可以参加转段选拔,通过选拔便可以继续攻读研究生,自己的未来有了‘着落’,做科研自然心无旁骛。”崔之三表示,强基计划转段的目标一进校就明确了,转段时间也早于研究生推免,“我们可以投入更多时间进行科研训练,而不是一味地‘卷绩点’。”

  “崔之三他们这一批学生是南大招收的首批强基生,我们给强基计划的学生定制了专门的培养方案,开放国家级科研平台,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和氛围。”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朱景宁,通过单独编班,双选导师,个性化、国际化培养,强基班的同学在本科三年多的时间里,很早就进入实验室轮转,找到自己的兴趣方向,专注于科研训练,科研素养得到了迅速提升。强基计划本研衔接的培养模式,赋予了学生更多的科研自主权。“学生的每一点变化我们都在进行跟踪,并对他们的未来成长进行了整体考量。”

  物理学院的缪峰教授,为包括强基班在内的部分物理学院大二学生专门开设了一门名叫“天开物格——未来诺奖创新实验室”的创新课程。课程由面向全院征集挑选的一系列诺奖专题组成,由活跃在科研最前沿的青年教师采用沉浸式和引导式的授课方式,手把手带领学生“复现”当年的诺奖成果。“在我们为各专题专门设置的教学实验室内,学生在了解诺奖背后科学问题的时代背景后,可以自己动手尝试获得同样的结果。”缪峰说,“一切伟大的科学发现都离不开兴趣和激情的驱动,我们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让他们真正体会到,科研距离自己并没有那么遥远。”他们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尝试和探索,并在学期结束前撰写一份基于课程内容的创新性研究计划。

  未来一年将“挑大梁”完成项目

  为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增添“科研新力量”

  “对于学有余力的青年学生来说,全面了解学科领域固然有益,但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感兴趣、并愿意终身为之奋斗的方向。”缪峰这样解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度资助本科生项目的意义。据悉,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本科生资助项目的学生,每人将获得10万元的资助,在一年或两年不等的时间里,完成自己的科学研究。

  “要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完成立项、科研、结项,对于我来说是不小的挑战。”包括崔之三在内的不少入选本科生,都对未来这一年感到压力不小。虽然尚在本科阶段,但他们的科研生活已经提前进入了研究生模式。“每天早晨九点就到了实验室,晚上十点过后才会陆陆续续离开。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学习节奏都一样。”在这样“比学赶超”的氛围中,周吉的科研能力迅速提升。研究生阶段,周吉已经给自己定下了科研的方向,他将在凝聚态物理领域继续探索。“物理赋予我更多的想象空间,这是一门有规则感的学科。”周吉说。

  精彩荐读

  原标题:《十万里挑一!14位南大本科生入选》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