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刀”爆火,创始人:仍蜗居在出租屋!有学校禁止携带,江苏省消保委:应去除暴力
每经编辑 张锦河
今年以来,一款名叫“萝卜刀”的玩具火了。
据潮新闻10月19日报道,“萝卜刀”孩子几乎人手一把,学校门口的文具店更是随处可见。短视频平台、电商平台均有大量带货主播或网店售卖萝卜刀,价格从1.5元到20多元不等,多家销量靠前的店铺付款人数已经超过50万。
但是,被冠以“萝卜刀创始人”的B站UP主“疯狂的问号”(下简称“问号”)却称自制的萝卜刀收益平平,最‘疯狂’的那两个月每月的毛利润也就在5000元左右,目前仍蜗居出租屋。
此外,家长对“萝卜刀”是否适合小孩玩耍存在争议。有些家长认为萝卜刀可以帮助孩子们缓解压力、锻炼手指灵活度,对开发大脑也有一定积极性。也有家长觉得,萝卜刀盛行且难以监督,存在一定危险性,而且容易诱导孩子产生暴力倾向。
兰州日报报道,中午放学时段,记者在一些小学校门口的文具店内看到,一些学生正在选购“萝卜刀”。“我们班里很多同学都在玩,所有男生都有‘萝卜刀’,挺好玩的。”正在文具店内选购“萝卜刀”的一名小学生说。
为何“萝卜刀”如此受小学生欢迎?一名张姓同学告诉记者,他们班里也有人在玩“萝卜刀”,学校禁止带尖锐的物品,但还是有人会把“萝卜刀”偷偷带到学校里,“我们班同学几乎人手一把”。
张同学说:“我也买了两把‘萝卜刀’,但都是放在家里玩,一般会在放学回家或者写完作业的时候把玩把玩,这个‘萝卜刀’看起来很酷,玩着也很顺手,甩起来挺解压的。”一位六年级的男生向记者演示了“萝卜刀”的玩法——手臂一甩,伴随着清脆的“咔哒”声,“刀片”就出来了;再一甩,“刀片”就收回了。
图片来源:电商平台截图
走访中,不少小学生告诉记者,最近班级里每个人都有一把“萝卜刀”,除了自己把玩外,还有人会用“萝卜刀”互相往对方身上“捅”。五年级的王同学说:“我也有跟朋友用‘萝卜刀’互捅过,这个刀头虽然不是很锋利,隔着衣服也不会捅破皮肤,但碰上尖头还是很硬,如果对方用力捅在身上也会很痛。”
据潮新闻,尽管“萝卜刀”火了,但其“创始人”却收益寥寥,仍蜗居在出租屋。
被冠以“萝卜刀创始人”的B站UP主“疯狂的问号”(下简称“问号”)却告诉记者,创意火了,自制的萝卜刀却收益平平,“我没想过会普及到现在的程度,初始版本不包括‘甩’这个玩法,现在借鉴了这个创意的仿制萝卜刀,出厂价可能比我发快递的箱子都便宜,其实萝卜刀带来的利益和我没什么关系,我却要承受舆论压力。”
不少人认为作为创始人“问号”肯定赚得盆满钵满。现实是,他现在不仅蜗居在几十平米的出租屋内,还饱受创意被“借用”的烦恼。
7月初,萝卜刀超高的人气和话题度让很多顾客慕名求“刀”。
“问号”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全力制作,基本上每天工作12小时,但仅凭他一人,无法满足巨大的需求。在此期间,制作刀具占用了他全部的时间,无法创作新内容、新作品,最关键的是收益也没有大众想象中那么可观。“由于我的产能有限,每月的毛利润也就在5000元左右,这还是在最‘疯狂’的那两个月。”
萝卜刀的火爆,也让商家嗅到了商机,开始竞相模仿制作、售卖,销量都不低。为了维护自身权益,“问号”开始和注塑厂合作生产正版萝卜刀,在每把“刀”身刻上一个胡萝卜形状问号,代表“疯狂的问号”。但由于前期对知识产权没有充分保护,以至于他从中所获得的收益也仅够维持日常开销。
据橙市互动10月18日报道,近期有学校老师向家长发布通知称:“近期一款名为“萝卜刀”的新型玩具在中小学生群体中走红。该玩具是一种外形酷似胡萝卜的彩色塑料玩具刀,儿童可迅速将刀甩进甩出,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对未成年人安全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请家长引导孩子正确识别和自觉拒绝“萝卜刀”等危险性玩具,做到不购买、不携带、不玩耍。严禁将危险性玩具带入学校玩耍。”
“昨晚老师发了这个通知,感觉很及时,这个萝卜刀虽然是塑料的,但孩子们拿来甩来甩去确实有危险性。”今天,一位橙友在橙柿互动“教育论坛”发帖后,网友也纷纷为这条通知点赞。
记者从学校了解到,其实早在开学初,就有班主任陆续发现个别同学在玩“萝卜刀”,纷纷在各自班级进行了口头劝诫。
今天,也有学校给班主任发出了关于“萝卜刀”的相关通知,建议加强日常教育管理,对类似“萝卜刀”之类带有危险性的玩具,严格拒绝,做到不购买、不携带、不玩耍。
一位小学生妈妈说,孩子班上很多人在玩,没出什么危险的事儿,但确实影响课堂纪律和孩子的注意力,是应该禁止。 、
江苏省消保委10月18日发文称,看谁不爽就刀一下?警惕“萝卜刀”营销中的暴力暗示,“萝卜刀”本身不可怕,但要摒弃含有暴力内容的不良广告宣传,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
图片来源:江苏省消保委官微
江苏省消保委认为,“萝卜刀”的主要消费者是青少年,不乏低龄段的孩子。作为玩具制造商和销售商,商家应检查“萝卜刀”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并避免在宣传中存在不良暗示,“看谁不爽就刀一下”等表述应及时改正;电商平台作为销售平台应把好关,避免不良引导内容扩散;监管部门应重点检查商家是否证照齐全,是否销售“三无”产品、低俗或暴力包装产品,是否落实进货查验制度,是否销售未经3C认证的玩具等;学校和家长也应注重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潮新闻、江苏省消保委、橙市互动、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