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学习会丨畅通社会工作参与渠道,推进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

  □杨书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要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逐步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合理化、治理过程的民主化、治理方式的科学化。社会工作通过政策倡导、直接服务、发展性参与等形式参与社会治理,促进基层治理理念、治理机制、治理方式的创新,是新时代基层治理的重要手段。进入新时代以来,政府通过购买社会服务、培育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建立“区县-镇街-村社”三级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有效改变了传统治理结构、方式,大大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但在实践中,基层治理仍处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阶段,基层大部分工作仍依靠行政手段推动,基层群众自治意识不强,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水平不高、参与空间有限。畅通参与渠道,为社会工作赋权。要在思想和实践两个层面,进一步加快从单一主体管理向多元主体治理的转变,在党建引领下发挥社会工作、社会组织、社会志愿者等治理主体的参与意识,协助党委政府回应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要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逐步扩大购买服务范围和规模,通过社会工作承接政府转移的职能,提高公共服务社会化程度。通过“五社联动”,整合社会团体、社会慈善资源、企事业单位的社会力量,畅通社会工作与群团组织的联系,搭建参与社会治理平台。扩大社会影响,为社会工作赋声。结合全国性社会工作主题宣传活动,开展“社会工作宣传周”,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和企业家走进优秀社工机构,面对面了解社会工作机构职能和需求。开展新闻宣传,推广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典型案例,增进全社会对社会工作的了解。社会工作者培养居民自治骨干,通过“热心居民”“群众领袖”带动更多群众参与服务和治理。提高专业素养,为社会工作赋能。社会工作机构要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社会工作培养单位要主动服务于国家和社会需求,构建跨院校、跨专业、跨行业、跨国界的协同育人机制。探索“课程嵌入机制”,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加强交流,把政府相关政策文件的要求、企业新需求及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新态势、新问题融入到实训课程研发之中,使实训课程更前瞻、更有针对性。探索“实践拓展机制”建立模拟实践实训、实务项目设计等实训课程,推动校内校外实践一体化管理与服务,拓展实践课程的类型与方式。畅通社会工作参与渠道,促进基层多元治理主体协商共治制度化、常态化,实现共识在基层凝聚,问题在基层反映,矛盾在基层化解,推进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作者系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监制:韩浩统筹:吴永功记者:蔡继钗(大众日报 山东党建云平台 出品)期待您的参与,大众日报“齐鲁红星”山东党建品牌榜大型融媒报道启动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