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相映成辉 人城和谐共融

  烟台,因水而兴。地处黄海之滨、扼渤海门户,“山、水、城”交叉融合,形成了“山耸城中、城随山转、海围城绕、城岛相映”的城市格局。烟台,是700万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每年近千万四海宾朋流连忘返之所。

  ImageFetcher (8).jpg烟台城市景观

  烟台,也因水而困。南山北海,无客水汇入,导致其水资源严重短缺;降雨集中、源短流急,导致其水安全风险加大;紧邻黄海,入海口排水标准高,雨天径流污染控制能力亟待提升。“水问题”成为了制约烟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短板。

  为解决“水问题”、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山东省烟台市积极申报成为全国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以下简称“全域海绵”)示范城市,并借此契机,以海绵城市建设为统领,统筹实施排水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排水防涝系统韧性,增强城市内涝风险预警和应急能力。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结合多层级雨水资源调蓄利用模式,构建健康的城市水循环系统,实现“内涝风险有效应对、雨水资源综合利用、排海水质稳定达标、山水城海有机融合”目标,以市七区重点片区海绵城市建设带动市域(县、区、市、岛)全域同步推进,形成北方低山丘陵、滨海缺水型城市高质量海绵城市建设示范,进一步提升城市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水平,全力打造更具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

  建设长效机制 全方位保障“海绵”落地

  市区两级高位推进,设立常态化专职机构。烟台市成立并动态调整市区两级海绵城市建设专项小组,小组办公室设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形成了市区两级全覆盖的组织领导架构。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城市管理、财政、水利等部门以及下辖各区县(市)各司其职,在专项小组的调度下协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形成“职责明确、统筹协调、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完成海绵城市建设立法,建立全过程管控制度。2018年11月30日,山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批准《烟台市节约用水条例》,其中将海绵城市雨水资源利用、地表雨水径流控制等要求通过地方法规的形式进行明确。2022年10月,烟台市人民政府印发实施《烟台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方案(2022~2024)》,明确了烟台“全域海绵”示范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工作目标和技术路径,在此基础上出台《烟台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管理实施细则》等7项政策文件,持续完善《烟台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等地方技术标准,将建设内容、关键指标纳入规划设计、施工图审查、竣工验收、运行维护等全过程,健全可操作、可实施、可检查、可回溯、可考评的全生命周期建设管控机制,为“全域海绵”示范城市建设提供保障。2023年,在前期调研准备的基础上,根据《烟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烟台市人民政府2023年立法工作计划的通知》,起草了《烟台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结合烟台市实际情况,通过深入调研并参考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等8个相关部门意见,完善条例内容,目前已由山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批准,将由烟台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2月1日公布施行。

  坚持规划引领,“1+6+4”规划体系统筹协调。修编《烟台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及区级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上位规划依据。在全市范围按照“1+6+4”模式协调统筹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和各专项规划之间的关系,即1个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与其他6个城市涉水规划充分衔接,与4个相关规划有机结合,统筹推进城市防洪排涝、节水、城市绿地、生态修复等各项工作。

  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评估,建立综合考核体系。出台《烟台市海绵城市示范建设绩效考核办法》,将海绵城市绩效考核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体系以及全市重点工作完成情况通报事项,按照实际建设情况实行量化打分综合排名,采取“一项工作一张表格”的形式每月予以通报,将工作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有力抓手,推动相关工作任务高效、规范、有序落地落实。

  强化科技支撑,加强能力建设。烟台市成立了国家、省、市三级专家组成的海绵城市专家库,参与市海绵城市建设中所涉及的相关政策、项目、规划等重大事项的论证,进一步规范烟台海绵城市项目建设标准,提高建设水平。2022年以来,烟台市区两级共开展培训12次,加深各成员单位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聘请国内高水平技术咨询单位和科研单位,结合当地特点,研发和实施内涝风险预警、坡地雨水径流截蓄净化、北方滨海缺水地区雨水集蓄利用和城市综合水系统联排联调等技术。结合示范项目开展多种技术创新和应用,全面提升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丰富度、展示度和科学性。

  按照海绵城市监测评估要求,以“规划一张图”为基础,在地下管线普查、生态环境监测等数据整合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全市海绵城市监测考评体系,对建成区范围内的源头减排项目、排水分区及建成区整体的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进行评价,实现监测数据采集管理、项目全过程管控、考核指标科学评估等功能,为烟台市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考评定量化、海绵城市管理信息化提供科技支撑。

  系统施策 探索具有烟台特色的建设模式

  立足源头减排、管渠排放、蓄排并举、风险应对的策略,构建烟台市城市排水防涝体系。根据烟台市水资源需求、土壤渗透性等特点,源头减排优先采用“渗、滞、蓄、用”为主的技术措施,严格落实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对现状管渠能力进行评估,对区域内管网、泵站等进行提标改造;利用好现有排水设施,梳理城市竖向规划设计,改造道路、沟渠等排水通道,加大雨洪调蓄能力,形成蓄排结合的大排水系统;编制内涝风险图,风险因子考虑水深、流速对行车、行人、建筑的影响,依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疏散路径、应急管理等风险应对措施。如在逛荡河流域,通过实施庙后水库和凤凰湖调蓄、烟台大学积水点治理、河道末端排口改造、滨州医学院等源头减排项目,综合提高片区的排水防涝能力。在化工园区,通过雨污水管网提升改造和海绵型道路、地表径流行泄通道、雨水调节塘建设,有效缓解现状道路积水和内涝风险。

  构建“流域—城市—社区”多层级雨水资源集蓄利用系统。流域层级主要是保护、优化空间格局,充分发挥城区上游山体、水库的水源涵养作用;城市层级与绿地、景观水体规划设计相结合,利用天然坑塘、潭、湖等进行雨水集蓄利用,结合河道蓝绿空间,雨水管渠末端设置湿地、调节塘、调蓄池等调蓄净化设施,经生态处理后回补河道及回收利用;社区层级在源头地块建设蓄水型生物滞留设施、雨水桶、蓄水池等,综合提高烟台市城区雨水资源利用水平。

  长岛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早在1988年就开展了屋檐接水等雨水收集利用试验与工程建设,形成了“屋顶接水、楼面接水、路面接水和山上拦蓄”的多元化雨水综合收集利用格局。近年来,以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契机继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以王沟水库综合治理工程、人民医院工程等项目为依托,构建多层级雨水利用综合系统。当前,烟台市正将长岛县雨水综合利用在规划、治理、技术、公众教育等方面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逐步推广到其他海岛和城区,如崆峒胜境海绵城市建设等项目中,采取雨水集蓄利用、海水资源淡化等水资源综合管理措施,为北方同类缺水城市和海岛地区提供借鉴。

  ImageFetcher (12).jpg崆峒胜境鸟瞰图

  基于入海口高标准水质要求,进行雨天径流污染控制。烟台市针对河道及入海口水环境风险,在分区水环境提升中提出CSO(合流制溢流)长期控制与雨水径流污染控制的水环境提升体系。针对分流制区域,通过源头减排、市政管网混错接改造、雨水管网清淤修复、河道雨水排口生态治理、入海口湿地生态修复等方式,构建“源—网—河—海”水环境提升体系,控制面源污染。如崆峒岛建设中综合削减排海面源污染。针对合流制区域,通过源头减排、合流管提质增效、CSO调蓄池建设、污水处理厂扩容等方式,构建“源—网—厂”水环境提升体系,控制溢流污染。如牟平老城区,结合中心区片城市更新、美好社区建设、雨水管网改造与建设及河道排口改造,控制河道雨天合流制溢流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

  坚持“蓝绿协同、河海统筹”的水生态建设。在保留现状城区范围内已经过整治且基本满足河道生态功能的河段的基础上,结合现状岸线情况及各河段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对主干河道进行生态基流补水、生态岸线优化和滨水环境提升。对大中型河道的城区段,在现状岸线基础上开展微生境营造,进一步提升河道生态功能。结合城市更新,对中心城区河道进行生态化建设,日常或雨量较小时为绿地、生态湿地等绿色景观风貌,雨量较大时淹没,发挥调蓄储水功能,生成河道景观,打造蓝绿互换空间;对大中型河道的中上游河段(其多位于农村地区,沿岸多为农田或零散村落),尽量保留原有自然岸线,改善裸露堤岸,利用自然湿地净化。如黄金河上游改造工程,通过河道扩宽、拦蓄工程建设,结合周边滨河湿地、生态驳岸、山体修复、海绵型社区、道路建设,形成绿色脉动、绿智云谷、山地森林三大生态节点。平畅河建设拦蓄水、尾水补水和湿地净化工程,通过雨水和再生水的多级循环利用保障河道生态基流。

  探索形成“三城联创”烟台特色模式。2021年7月以来,烟台市先后成功获批国家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城市、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全域海绵”示范城市。基于此,烟台市以“三城联创——互联、共融、同创”为目标,依托“两试点一示范”工作,统筹推进全市建设、规划、运行、管理的全方面、全链条城市建设工作,推进目标统筹、空间统筹、项目统筹、机制统筹、资金统筹、标准统一等,促进“两试点一示范”工作更加科学合理、集约高效。将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更新、新城建工作有机融合,提升建筑业现代化、绿色化水平;通过集中力量打造五大新城等综合试点地区和山体步道、美好社区等多项综合联创重点示范项目,形成后续工程的样板和标准。充分发挥联创优势,对“三城联创”的建设模式进行总结提炼,将“工作组织+规划设计+项目策划+建设实施+运营管理”的成功组合方案作为模式示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烟台经验。

  全力推进 以实际行动兑现示范城市承诺

  海绵城市,示范引领。项目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载体,其示范意义不言而喻。目前,烟台市已筛选谋划200余个市级海绵城市示范项目,市级层面已开展100余个项目的海绵设计专篇审查。根据水安全保障、水资源利用、水环境提升及城市近期重点更新区域等方面,划分出10余个海绵城市示范片区,将重点打造崆峒岛等北方海岛雨水集蓄利用示范片区、“灰绿结合、蓄排并举、风险应对”示范片区等多个集中展示片区。据悉,海绵城市已融入烟台市全市开放空间体系,形成了崆峒胜境、马山寨世界设计公园、大郝家高品质住宅、凤凰湖公园、天地广场、工业设计小镇沿湖生态整治工程、科技文化主题教育基地、画河上游流域综合治理等数十个高品质海绵项目,为全市海绵城市建设树立了新标杆。

  ImageFetcher (9).jpg芝罘区南山公园调蓄水体实景

  烟台蓝天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崆峒胜境项目,分为多个地块进行开发建设,包含酒店、剧场、商业服务等多种用地类型。项目以建设北方文旅型海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为目标,根据各地块建设条件差异,综合采用绿色屋面、透水铺装、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雨水塘等源头绿色减排措施,与雨水蓄水池、生态大水景等末端调蓄净化设施相结合,共同实现场地雨水径流总量及径流污染控制,收集雨水净化处理后可回用于绿化浇灌、道路冲洗及水景补水等,缓解岛内用水压力。整岛的排水系统结合地形走向,设计了大量卵石沟、垒石沟等地表边沟用于收集地表雨水径流,减少了埋地管网设计,构建了较为生态的绿色排水系统,形成良好的山水城关系。

  ImageFetcher (11).jpg科技文化主题教育基地航拍图

  凤凰湖公园将海绵城市建设通盘考虑到了项目之中,东、西两侧场地分别建设面积约3.5万平方米和2.4万平方米的海绵设施,采用了源头低影响开发建设的综合措施,透水铺装、下沉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植被缓冲带、人工土壤渗滤等于园中随处可见,发挥着蓄水、净水、渗水等多种功能。通过改造坝脚下原有排水沟与场地内设计的排水管网,形成海绵设施的泄洪载体,有效削减逛荡河下游径流峰值、缓解下游水环境压力。

  黄渤海新区天地广场北侧规划新增设星光水花园,其“悬浮”于植物上的树脂方格网不但分外“吸睛”,更是公园微景观局部涵养水资源的有效尝试:通过降低场地标高,营造微地形,将天地广场西北角和东北角70%的降雨就地收集、消纳和利用。饱含艺术气息的“雨水银行”,不但保留了生物多样性,也成为公园的网红打卡点。

  ImageFetcher (10).jpg天地广场俯瞰实景图

  海绵城市是城市更新和未来城市建设的核心“标配”。烟台市将坚定信心,全社会协同,准确把握海绵城市的内涵,充分认识海绵城市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和战略意义,把海绵城市建设融入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切实改善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图文均由烟台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烟台蓝天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