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案出发的体育教学变革,耐克书写科学公益样本

  “我一直存在的最大困惑就是快乐教育。”在曾科看来,趣味性和技术性很难在一堂体育课上融合到一起,尤其是武术课。曾科是成都市迎宾路小学体育教研组组长、金牛区学科带头人,也是武术传承人。带着这样的困惑,9月29日,中秋节当天,曾科踏上了一次富有启发的英国体育教育交流之旅。

  “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事实上,早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上,就提出了体育教学的十六字方针,不难看出,乐趣排在第一。

  

  9天的交流还未结束,曾科的观念就发生了很大变化。伦敦时间10月3日下午,结束了拉夫堡大学的运动体验课后,曾科如此描述着他的课程感悟:“英国学校的体育课并不是看你的技术和技能掌握多少,而是看你的运动表现是否积极,有没有很好的跑动,它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价,而不在乎你一分钟到底能拍多少球。”

  体验课期间,曾科作为了观摩小组成员。他手机不离手,将体验课全程录下。他发现虽然体验小组的体育老师们的动作并不整齐划一,但教练并没有纠正,老师们“玩”得很开心,但同时也锻炼了身体具体部位的核心力量。“看似嬉戏玩闹,实则背后有一套严谨的教学逻辑”,曾科领悟出了体育教学的真谛。

  

  改变的不仅仅是曾科一个人,国庆期间,近50位来自全国一线的小学体育老师和两位教研员来到现代体育发源地——英国,访问伦敦Flora Gardens小学、St Fidelis Catholic小学,伯明翰的Abbey Catholic小学、West Heath小学,Prince Albert中学、以及拉夫堡大学等多所中小学及高校,进行全链条沉浸式交流与体验。

  在此次国际交流活动中,通过创新案例现场授课、当地体育课观摩、互动交流和研讨等方式,充分展示了中国体育老师们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深入了解英国当地体育教育体系及教学实践,为他们在未来的体育教学中带来新启发。

  特色体育教学走进英国课堂,广受当地师生好评

  伦敦时间10月2日上午,天气有些阴冷,但丝毫阻挡不住访客和接待方对彼此的热情。

  就在这一天,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的体育老师丁燕和组员一起在伦敦Flora Gardens小学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WU”林大会,让英国学生亲身体验中华传统棍术和民间传统体育跳竹竿。

  

  新奇有趣的课程内容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其中一位学生在课后分享了她的感悟,详细复述了自己观察到的舞蹈动作:四位男老师和一位女老师合作,将四根竹竿交叉摆放,每位男体育老师有节奏地一内一外敲打竹竿,女老师跟随节奏走入其中,再从竹竿中轻盈地跳着舞出来,这成为了她课堂体验中最喜欢的部分。

  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中心小学体育教师周晨光则和其他体育老师,在10月4日(伦敦时间)上午将环保理念带入伯明翰Kingsland小学课堂,带领孩子们亲手制作教具。自制教具结合软式跨栏、软式标枪、软式棒球、软式旱地冰球等四项运动,共同组成了“迷你运动会”。英国小朋友变身为“小小运动员”,在享受创造的快乐同时充分感受体育竞技的魅力。

  

  伦敦Flora Gardens小学的体育老师芬内在观摩竹竿舞和传统武术的教学展示后直言,中国老师的教学结构性和条理性非常强,而他自己的体育课相比起来就是自由派。“这和我们的教学方式有些不同,但同样很有意思,我非常享受这个过程,学习新事物总是很好的。”

  在接下来的几天课程中,当地老师和学生们也纷纷表示,中国老师的课程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体现了运动的乐趣和意义。

  这些充满创新灵感的老师都是2020年和2022年耐克“活力校园创新优秀案例国际交流奖”荣誉获得者。作为此次国际行交流的一部分,今年的案例课程首次采用了“共创”方式,优中选优,将近300位老师的教学创新经验浓缩为四个团体案例,将带有中国特色的教案带进英国校园,与当地师生进行交流和分享。

  从落地生根到本土化创新,用十年做好一件事

  “活力校园”是一项耐克与中国教育部长期战略合作的项目,从2013年算起,已经走过长达十年的历程。

  作为项目的核心之一,2017年,耐克推出“活力校园创新优秀案例”评选活动,至今已累计收到超一万份优秀案例,成为体育教学领域一大盛事。

  

  在评选过程中,项目明确将案例的灵活性、可持续性、可复制性作为评选的关键标准,并提倡教练(体育老师)的“6C”策略和7个案例设计标准。其中,“6C”策略呼吁体育老师们与孩子们建立纽带、指令清晰和简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积极为孩子点赞、创造贡献机会提升成就感、给予孩子们选择权。

  根据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下发的官方文件不难看出,案例的评选标准则非常详细,这为体育老师们的课程创新提供了详尽的方法论指导。

  而评选活动中荣获“国际交流案例”奖的老师、教研员则有机会走出国门,把创新和富有文化特色的中国体育课呈现给当地师生,同时学习国际先进的体育教学体系和思维。

  迄今为止,“活力校园体育教师国际行”已经带领百余名一线小学体育老师走出国门,深入美国和英国当地的中小学及社区,展开访问交流。他们从不同文化和体育教育体系中汲取灵感,探索如何将这些想法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在全球范围内分享项目的理念和最佳实践。

  伦敦时间10月5日上午,耐克大中华区体育公益负责人许琳在耐克伦敦办公室接受了澎湃新闻的专访,她在谈话中专门提及2017年实际上是一个分水岭:“之前项目的角色更像是一座桥梁,引进最好的工具和资源,而17年到现在,我们开始关注如何推动自下而上的变革,鼓励老师们把自己优秀的理念拿出来,与更多人一起共享、共创,真正参与进来。”

  事实上,正如前面所说,在改善国内学校的体育教育方面,耐克在十年前就迈出了步伐。2013年至2017年属于项目前期阶段,通过送教上门、教师培训、教材开发等方式,将国际上的优质体育教育资源引入中国,推动学校体育运动发展。

  为了提升培训效果、减轻体育老师可能额外承担的工作负担,“活力校园”充分考虑到了老师每年必须完成的培训学时,积极与相关部门对接,以确保项目的培训时间能被纳入教育体系的学时要求中。

  项目还量身制定了适合国情的教材和教案,教材主编出自全国体育教学标准委员会,这确保了教材内容与中国的体育教育标准相符,从而帮助老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项目中的教育理念。

  “工贵其久,业贵其专”,耐克之所以能够如此成功地在2017年发起创新案例评选,推行“活力校园”项目的本土创新,源于他们对中国教育体系的深刻了解和充分尊重,同时伴随着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力求在每个阶段都扎根中国教育的土壤,确保项目得以真正落地。

  许琳做了一个巧妙的比喻:“作为主厨,我们需要知道哪些‘食材’能用,哪些可能暂时用不到。处理‘食材’的思维方式同样也要转变,之前学到的英式、法式的‘烹饪’方式我们同样可以借鉴进来,这就是灵活运用。”

  站在系统调研的基石上,叩开科学公益的大门

  回顾最初设计“活力校园”这个项目时,许琳说团队专门学习了变革理论。很巧,这套理论是科学公益常用的工具之一,可用于指导公益项目的全流程运作。

  根据《科学公益白皮书》,变革理论的优势在于从长期目标出发、反向思考,系统地阐述变化路径、各环节需要满足的条件、变化背后的假设或依据,完整地构建了从社会问题出发最终指向愿景的路径图。

  2012年,在“活力校园”项目启动阶段,耐克联合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国际运动科学与体育教育理事会(ICSSPE)等机构发布了《为动而生》调研报告。报告中指出,中国人的身体活动水平正在经历严重的下降速度: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内(仅仅18年)减少了45%。与此同时,青少年每天在校内进行的中等到高强度的运动时间仅有20分钟,长此以往,如今孩子们的寿命将会不及他们的父母,对社会、经济、公众健康等各方面都产生不利影响。

  在此背景下,采取行动以促进少年儿童的体育活动势在必行。近年来,教育部陆续出台指导意见,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严禁挤占体育课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

  项目建设初期,团队就开始面向国内庞大的学校和学生群体开展详尽调研、深刻分析问题,最终将目标瞄准在了学生培养运动兴趣的第一位引领者——体育老师,这些努力成为了这个项目科学性的基石。

  从最初的送教上门、教材开发迭代为案例创新,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考量?“很多学校有自己的校本教材,需要老师创造发挥。那我们就走到课堂这个最小单元,以教案为抓手,调动体育老师们的主动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教材教案的创新当中。”许琳解释了“活力校园优秀创新案例”这一项目设计的初衷。

  如果说送教上门等初期的举措属于中国体育老师们被动式参与“活力校园”,那么优秀创新案例评选的出现,则标志着他们作为受益人开始主动参与这个项目的设计当中。

  如今,在“活力校园创新优秀案例”的支持下,诞生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体育教学案例,在社会各个层面产生深远影响。这一切都源于耐克对科学公益方法论的坚守,以数据和实证研究为基础,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国的体育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国际交流广度深度兼具,采他山之石领悟新课标

  本次国际交流过程中,体育老师展示的创新课堂教学让英国孩子们乐在其中。与此同时,我们也听到了中国体育老师们的声音,他们纷纷感慨,英国体育教育理念强调体育教育的科学性,注重传授学生关于身体和运动的相关知识,而非仅仅追求量化和应试成绩。

  

  此外,英国小学跨学科的体育教育理念与中国新课标的要求不谋而合。伦敦时间10月5日下午,在泰晤士河畔,随行的首都体育学院茹秀英教授接受了澎湃新闻的采访。她特别提及教育部去年新发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课标作为未来十年我国基础体育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提倡结构化的运动知识和技能教学。

  回顾这次英国行,她感慨:“新课标改革后,我们的体育老师们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惑,新课标如何理解?如何落实?如何因地制宜开展改革?耐克这次的英国行正是给了体育老师们一个观摩实践的机会,亲身看到课堂效果后,老师们的思想震动自然就大了。”

  同时,这次的国际交流与前三期的美国行相比,行程安排上有所调整,既体现广度又颇具深度。广度体现在不同城市不同阶段的学校全覆盖,而在深度方面,本次交流还增加了研讨的环节,旨在通过专家的视角,帮助中国的体育老师们系统性融会、吸收优秀的理论框架以及实践。

  

  今年的英国行中,在专业公益机构英国青年体育信托基金会(Youth Sport Trust,简称YST)的协助下,行程涵盖小学、中学、大学。每个地方,每所学校,体验的形式、内容、主题都不一样。YST国际运营部负责人Viv Holt还与体育老师们分享了英国小学的体育教育理念,为中国体育老师全面了解英国体育的基本情况和教学特色打开了洞察之窗。

  提及回国之后的下一步工作,在从耐克英国办公室去往泰晤士河的车上,曾科踌躇满志,他历数自己这几天录制的100多G课堂观摩视频,计划将其中蕴含的教学理念带回中国,整理归纳后在学校推广、在全区举办讲座。不过,曾科坦言,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设计出既有趣味性又达到锻炼目的的体育课谈何容易。他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完善所在学校的体育教学。

  而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中心小学体育教师周晨光则迅速将理念转化为实践。回国的航班于8日落地,10月10日,他就发了这样一条配有视频的朋友圈:“英国留学归来的汇报课,没有请领导,没有请老师,只是‘宴请’了孩子们。这堂课孩子们可开心了,关键是运动量和各项素质目标也都达到了。而且40分钟谁也没闲着,作为老师的我却是最轻松的,六年级的孩子居然给我打了99.99分,说给您留0.01分的不足,好让您不能骄傲,继续给我们上这样的课。”

  周晨光拍摄的视频中,孩子们在体育教室内站着、坐着,甚至趴着开展各种动态伸展和体能运动,他们的肢体灵活、动作协调,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眼神中透着活力。

  迭代升级为规模公益,让体育老师成为变革的推动者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如今,“创新优秀案例”项目已经成为了中国学校体育教育领域的一股重要力量。它的成功,充分彰显了策略性变革的魅力——以体育老师这一群体为切入口,通过自下而上的创新、多主体的广泛参与、全球视野和国际交流,推动了学校体育教育的变革和发展。

  一个科学的公益项目,必然会根据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迭代升级,以回应受益群体的新需求。提及未来,许琳指出,这一迭代将围绕规模公益进一步优化展开。而规模化的重任则寄托于参加“活力校园创新优秀案例”评选活动的老师们身上。

  

  许琳表示,原来主要是把专家派到各地开展研讨会,但在接下来的很多计划里,希望体育老师自己能成为催化剂、成为传播者,像细胞分裂一样,不仅把真正学到的感悟和更多体育老师分享,更要影响他们周围的孩子、校长、家长,这个教育创新的“金字塔”就是这么建成的。

  此外,参与此次国际行的成都体育教研员江华对未来项目的发展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建议,未来可以开展跨省跨地区的优秀案例互相观摩的活动,为当地教研员和更多教师提供一种赋能和培养的机会。

  事实上,已然有参加“活力校园优秀创新案例”的体育老师成为了许琳口中的催化剂和传播者。参加这次国际行的邢台市马路街小学体育老师、政教处主任刘杰从2018年开始连续三届获奖,在第一次获奖后就开始了他的“传帮带”计划,带动其他体育老师参与案例评选。

  在第二届和第三届的评选中,获奖的名单里均有刘杰带出的徒弟。这次,还有两名徒弟和他一起参加国际行。未来,他希望能够影响到更多的体育老师。

  

  从通过申报创新案例成为主动参与“活力校园”这个公益项目的设计者,再到未来通过影响更多体育老师成为规模公益的推动者,以曾科、丁燕、周晨光、刘杰等为代表的这批体育老师正在诠释着“参与式”公益更高阶的含义。正如变革理论所阐述的,持久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需要鼓励广泛的参与和合作,还要将每个参与者培养成变革的推动者。

  结语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颗教育的种子,风传云推,催生着变革之力。

  耐克中国发起的“活力校园”耕耘十年,项目的辐射范围已超过1万所学校,540余万名学生因此受益。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激活,是无数个灵魂在彼此唤醒。

  在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的激发和共鸣,更广泛的影响,更深刻的变革。“活力校园”项目将继续成长,正如耐克的标志性口号“Just Do It”所传达的,这是一个不断改造、颇具颠覆和“叛逆”精神的项目,它敢于打破常规思维,不断尝试新事物,开拓新领域,拥抱中国的体育教学,从而发现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