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传承非遗 品味魅力安顺之“龙场地戏”

  在安顺紫云

  流传着一种古老的地戏形式——“龙场地戏”

  这种地戏形式

  承载了紫云人民许多奇闻轶事

  也丰富了传统民俗文化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龙场地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从安顺天龙屯堡一带引进,“龙场地戏”表演场景十分震撼,鼓舞了许多观演的人们,随后“龙场地戏”演出活动,又悄然兴起了。

  “龙场地戏”保留着明代的古韵风味,浓厚的乡土气息,唱腔有序。龙场地戏表达了村民们对追求安宁生活的愿望,对祖先的缅怀,对忠义正直英雄的崇拜,对鬼神的虔诚。

  “龙场地戏”

  “龙场地戏”的演出在每年的正月和七月。紫云龙场地戏的演出程序主要有“开箱”“请神”“跳神”“封箱”等几个部分。每次表演前,都要先进行庄严的开箱仪式,并将脸谱放在祭台上进行敬神仪式。

  一堂戏的演员有二十个左右,腔调为江西弋阳民调,演唱以皮鼓、铜锣的敲打为节奏,以一人启唱,一人对调,一人启唱众人接腔的方式表达,其唱词字多音少,多为七字句和四字句,唱腔高亢奔放。

  舞步招式丰富多样,打斗场面雄浑粗犷,古朴刚健。地戏演出者首蒙青巾,腰围战裙,身披盔甲,脸谱戴于额前,以脸谱形象定位人物角色,手执戈矛刀戟。

  地戏的标志和灵魂是面具,“龙场地戏”也不例外。在“龙场地戏”的经典曲目《薛丁山征西》,现有的面具便有160余面。常用的面具有唐朝李世民、薛仁贵、程咬金等。

  “龙场地戏”的传承与发展

  “龙场地戏”作为紫云县颇具文化底蕴的非遗文化,一直沿传至今。为传承和发展“龙场地戏”队,打破传男不传女的传统,加入了几名女性,弥补了多年来女将男顶的缺陷。

  与此同时,紫云县龙场村的村民也更加重视对“龙场戏”的传承,通过自发组织表演,传授村寨小孩等形式发扬“龙场地戏。”

  “龙场地戏”作为安顺地戏的一种衍生,同样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是研究民俗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学科的重要依据。对于我们而言,关注“龙场地戏”文化,便是一种传承和保护了。

  如果你喜爱安顺地戏文化

  一定要走进紫云

  去看一台“龙场地戏”

  原标题:《文化 | 传承非遗 品味魅力安顺之“龙场地戏”》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