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更新3集就飙升至9.2分,这部国产纪录片道尽未来教育的本质
文 | 李爽
定居英国伦敦的华人博士妈妈
少年商学院国际教育专栏作者
学院君说:最近《他乡的童年》正在热播中,同时也引发了大家对于“教育”话题的热议。关于这部纪录片,我们也曾分享过《硬核妈妈走遍6国拍摄的高分纪录片,寻找培养优秀孩子的不同方法》。
今天由亲自参与到纪录片拍摄的少年商学院国际教育专栏作者李爽,给大家深度分析英国私立教育的体育教育,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周轶君在题为《一部“致童年”的纪录片:周轶君跨六国的解惑之旅》这样写道:
我们都将生活在世界各地孩子们创造的未来之中。夸张一点说,教育,也是关乎我们所有人的命运。我是一个为自己解困惑的母亲,与你分享旅程所见所感,一切没有正确答案,只有相互启发。相信我的旅程终点只是你的思索起点。
我有幸从一开始就参与到这部纪录片《他乡的童年》的英国篇。
去年夏末,在伦敦短暂停留的周轶君问到: “如果用一个特点来概括英国私立教育,你会选什么? 我脱口而出:体育。就像我书里写的:“英国是全世界唯一用学术时间来参与团队体育运动的国家。”
记得2011年给《周末画报》写威廉王子大婚的专稿时,曾这么评价过凯特:“多年英式顶尖私校的教育,曾任学校曲棍球队队长的经历,塑造成型后的凯特一定不再是当年迪斯尼神话里仅有亮丽外表的公主。”
8年后再看,应该还是说中了,她的个性和全面发展,基本上树立了一个正面的女性形象,对提高皇室的声誉贡献不小。
个人觉得,体育在英国私立教育里的比重以及对体育的全面理解,也可以算得上英国对国际教育界的一个贡献。
遗憾的是,今年她来英国拍摄的那一周在6月中,只有过小阴天,但没有冬天训练时那种凄风苦雨,也没有披星戴月的场景,所以没有拍到学校的校前运动场景。
前几天播出的《他乡的童年》英国篇就在伦敦市中心威斯敏斯特公学的体育场拉开了序幕,我和周轶君边走边聊私立教育里的体育。
在学业最繁忙时投入体育运动
英国体育教育对女儿的影响
纪录片里,周轶君远上曼彻斯特采访华天。毕业于伊顿、代表我国参加奥林匹克马术大赛的华天,确实是谈论体育为什么重要的适当人选。
他说到,骑马运动不像很多人认为的是奢侈品,让你进入更高的社会阶层,而更重要的是人与马之间建立的联系,与队友之间的关系,学会表达和倾听。
确实,比之我们概念里做体育的目的是:强身健体,团队精神,挫折教育,领导力和耐力。
但,真的比这还要多。
家里刚刚有过一个小争论,是我跟上10年级的小女儿之间。
10年级是英国中学毕业考试GCSE的前一年,也是毕业考选课正式开始的一年。一般而言,最放养的学校和家长也会在这个时候转向关注孩子的学术。偏偏就在月初,刚上10年级,选了12门课的小女儿通知我:“今年我要参加划艇,每周6次,3次下午放学后,一次在午餐时间,一次在上学前,还有一次是周六。”
啥?!赶紧眼神求救她姐姐。
大女儿说:“你知道你这么矮,不适合做这个运动吧?而且上学年你才开始划,就每周六的一个半小时,但有可能进校队的小朋友都早在校外开始训练很久了。”
“知道,但我已经不击剑了,我需要一个运动。现在我喜欢划艇,学校目前允许所有喜欢的学生们都参加,然后才选拔。估计选不上我,但这也许是我一生里唯一能集中训练的机会。”
二小姐您14岁的一生里已经有了很好的击剑的基础,为啥不坚持?
“击剑我到头了,拿不到全国冠军;但每周两次训练就能一直呆在全国同龄组前8名,没有挑战性,也没有进步的空间。我不喜欢了。”
那今年一下选了12门课,每周只有2节课的自习时间,一下子做6次体育,还有2-3次音乐,再加上以后的比赛和音乐会,学习时间会很紧张的。
“课上我会更集中精力,做作业也会很有效率,先让我试试,如果真的影响了,那就证明我失败了。”“但学好12门,能有多难啊?!我还想选13门呢。”某小孩不知死地又嘀咕了一句。
选择性耳聋,我继续发问:你知道早上得6点起,冬天的时候天还没亮透就得去划艇,又冷又湿;马上就到秋天和春天了,多雨,袜子都得多带两双吧。而且运动量很大,除了真正上船,还得在健身房训练体能。
“嗯,早起,以前做netball(无板篮球)的时候知道,经历过。我自己选的,我真的很喜欢,我会坚持下来的。”
我没话说了,问姐姐什么意见:“她选的,那就让她做呗。”
现在已经过去3周了,虽然有过累得在回家的车上偷偷小睡一会儿的记录,但这个小朋友真的坚持下来了,而且特别的快乐。
她说,做了,才知道这个运动的规则,而这个运动,她自己认为比之击剑那样的个人运动,更适合她的性格特点。有一次她还说漏嘴了:这个运动(在英国的社会里)很重要,她做了,也会增加一个社交的基础。
作为家长,对于想得这么清楚、铁嘴钢牙的孩子,我只能支持。
伦敦最顶尖的小学里
体育在所有课外时间中占最大比重
退一步安慰自己,起码她在体育上尝试了选择。虽然功利地说,她应该继续击剑,练两次全国前8,总比练6次什么都不是强,但利弊都已经讲得很清楚的情况下,她还是要选我们大人看起来费力不讨好的项目,那我也只能尊重她,进而支持她。
不得不说,从小女儿的选体育这事,首先得益于英式教育能提供各种各样的选择,而她自己又做了自己的选择。
因为历史原因,英国私立学校是从14世纪的寄宿男校开始发展起来的,那时候出于保家卫国的考虑,强身健体加文化知识,是最初的主要目的。随着时间的发展和世界的变化,英国人发扬他们一贯的坚持传承,不断修正,不断增加新价值的程序,最终在体育这个项目上,达到教育里所说的“全面发展”。
也因此,体育在有能力平衡学术和全面发展的私立学校里特别重要。比如伦敦近两年最热门、学术最顶尖的走读小学Bute House,体育在所有课外时间的比重最大,几个新加入BH的女孩家长们调笑:好像上了体校。
一手建立起来这个学校的前校长Sallie告诉我:“为什么女孩子不能做体育,为什么小孩子不能做体育,我们不仅做了,从体操到游泳到netball到田径,拿到的都是全国同龄组冠军,我们的女孩子更学会了友谊和互相支持,艰苦训练和良性竞争,她们更坚强,也更感性。”
对私立教育的误解:教育的社会责任
在片头,周轶君说精英教育很多时候说的是他们的穿着打扮、礼仪等等,我非常同意,但其实在英国私立教育里,所有的礼仪教育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外在,而体育带来的精神面貌才是内在的礼仪。
比如说,体育中的首要概念是规则,然后是职业道德观,在规则里与队友甚至敌手互动,真心地尊重运动里参与的所有人,包括裁判和对手,与旁人在规则里沟通,这些,表现出来,才是外在的礼仪。
团队、自信、沟通,这些不都是社会良好运行的必要条件吗?
从这点而言,私立教育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不管用体育还是戏剧,用艺术或者慈善行动,都不断深化每个学生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的意识。
伊顿公学为什么要求每个学生每天阅读自己订阅的报纸,威敏公学为什么不遗余力地增加与公立学校的互动和助学金项目,都是提醒并要求自己的学生不要生活在高大上的泡沫里,而要真心的、主动地去参与社会,改变社会。
有次听到小女儿跟好友划艇回来聊天,说到今天的火灾演习,小女儿说:“我到现在还记得所有2年级(6岁)时(被)教的所有关于火灾的事。先找水源,拿湿毛巾或者毯子捂住鼻子,趴地上进来爬出去找最近的出口,到安全地带才能打电话报警。不要跳楼,不要开灯,以免引起二次爆炸。”
她好友A兴高采烈接下去:“当时我们还问过如果火灾是地面的小火,能不能从上面跳过去?如果一间屋子着火,临间的如何自保或者救火。”
两个人继续说起,从那以后,她们每到一个旅馆或者新的地方,都会先找防火标识和安全通道,记住。A说,她在一个希腊的小旅馆没看到安全门,还特地去问了前台,两人絮絮叨叨说起目前学校哪间教室的哪个窗户可以成为火灾时的第二逃生通道。
当时,真的很惊讶这种6岁时得到的知识,能陪伴她们这么久,而且实用到自己的生活里。
这就是英国教育里的社会观。他们在培养有能力也有意识去改变社会的下一代。
因为与卢卡斯勋爵和克里斯汀女爵士相识多年,与他们最为合拍的是,他们都是对私立教育被冠上排他的“精英”教育不以为然的教育家。
有着两个爵士头衔、出身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的卢卡斯多次说过他清楚地知道他有多幸运,有着其他人没有的资源,但他要用这种幸运去回馈社会。而威斯敏斯特公学的现任校长派特里克也强调:“重要的是你为别人做了什么。”
在未来的社会中
私校与公校哪个更受欢迎?
虽然私立教育一直以承担社会责任为己任,就像在一战中,贵族和军官的死亡率高达25%,而士兵只有12%,伊顿公学学生的阵亡率更达到了45%,那时候,这些男校的孩子们是基本都直接参军上了前线。而今,冲锋在前,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仍然是英国教育里的基本点。
就像现在仍是英国证书与考试委员会监事的女勋爵克里斯汀总结的,在学术上,过去的学校与现在的完全不一样,50年前,女生甚至不被允许参与科学的学习。而在近二十年的国际化和全球化变迁中,英国教育受益良多,以私立教育为代表,许多观念在更新,管理也更人性化,正如凤凰浴火,走在一条正确的轨道上。
但也如一次大女儿说到的:“你不要老用你们那代人的观念来看私校,不管是新闻也好还是数据,说私校的精英统治英国各层面是事实,但另一个事实是,那时候,只要考就能进牛津和剑桥大学,因为四、五十年前,英国的大学少,高中毕业考大学的学生也少,那时候稍微有点学术成绩又有好学校推荐信的,自然可以去到精英大学。
“但到我们这一代,每年7% 的私校生,G5的毕业生(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和伦敦政经学院)也许都占不到学生比例的1% ,还有一堆人去了金融城或者华尔街挣钱,也许在我们这一代的未来,更多的是有想法有知识的公校生才是社会主流。”
别说,她确实有她的道理。
就像在议会大厦举办的《教育的未来》的研讨会上,教授R提出,我们需要考虑的是,20年后的社会是什么样,需要什么样的国民,这样我们才知道该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给马上要上学的4岁的孩子。
片中拍到的德威公学的戏剧、艺术和英语课堂上体现的英式教育特有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看起来是那么的熟悉,在英国上学的孩子们每天的学校生活就是这样的。
英国的孩子们比较幸运,国家、学校、家长的价值观大致相同,所以他们在学校里就在尽可能地无缝对接社会,而这些我真的很希望我们自己的学校也能如此,我们自己的家长也能有这样的意识,也许,首先可以从体育做起?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评论、转发、收藏~
点击标题下方“关注”即可了解更多国际教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