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凭什么连续20年每年获得一个诺奖?看看大隅良典的传奇人生

长路漫漫,历史作伴,欢迎来到不二书说历史。 对于日本,我们的网络舆论中中一直以来都抱有一种轻视,所以才给日本起了一些别称。 但如果真的有兴趣去了解一下日本,我们会发现,日本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厉害很多。 它是亚洲第一个发达国家,直到现在它依旧在各领域中领先于亚洲各国。 比如在自然科学领域,这个领域的强大是经济、教育水平发达的象征。


2001年的时候,日本启动了一个诺奖计划,要在50年内获得30个诺奖,而从2000年开始至现在2020年,在20年的时间里他们获得了20个诺奖,平均每年一个。 这样的奇迹在诺奖史上也是鲜有的,只屈居于美国之下,完全超过了欧美曾经的诺奖霸主英法德。 那么日本靠着什么创造这样的奇迹呢?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人——大隅良典。 大隅良典赢得诺奖是生物学领域最没有悬念的一件事,当他突破了细胞自噬以后,整个生物界都知道,他获得诺奖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什么叫做细胞自噬,这个词的创造者是比利时的诺贝尔奖得主克里斯汀·德·迪夫。 细胞自噬如果说的简单一点也就是人体的消防系统,当人体细胞出现危机,这个细胞自噬系统就会反应,构建防火膜,把病变的蛋白质和细胞归纳进入溶酶体,然后让他们自行灭亡。 而如果没有这个细胞自噬系统,人体内产生的疾病就会扩散,进而让人被疾病致死。 从上面这个段落,我们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细胞自噬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所以大隅良典解决掉的问题,是有利于全人类的,是功在千秋的。 在诺贝尔奖得主克里斯汀·德·迪夫提出细胞自噬之后,这个研究一直没有取得进展,数十年无数生物学家为此研究奋斗,但没有取得太大的进展,而此后生物学界等来了大隅良典。 这个要命的关卡终于被大隅良典所攻破。


大隅良典出生于1945年,这一年是二战结束的一年,他的出生在那个年代显得非常平凡,日本并不关心这一年诞生于日本的孩子有多少,因为他们正在忙着统计死亡人数。 两颗原子弹落在长崎广岛,让本身就已经濒临战败的日本刹那间只剩下立马投降这个出路。 立即投降是当时日本最好的出路,在战败之后,由于美苏的争锋,美国为了在远东的利益,开始对日本进行大改造,靠着这个契机,日本完成了惊人逆转。 同样是战败国,德国重新从废墟中爬起来花了三十多年,而日本花了不到10年。 在1955年的时候,日本已经建成了发达工业国的雏形,而之后经济开始全面飞跃。经济飞跃的同时,日本的基础教育也来到了一个极其有利的时代。 而在这个时代里,成长出了一大批科学家,而大隅良典便是其中之一。


大隅良典出生于一个科研世家,他的父亲是工程学教授,由于家族全是学术派,从而大隅良典在成长过程中,也是想走学术领域,但奈何自己文科和动手能力都不是强项,所以最终,大隅良典选择了理科。 当时大隅良典选择了当年非常热门的分子生物学,一直读到了博士学位,此后又去了美国洛克菲勒大学读完了博士后。 完成了学业,大隅良典思乡之情泛滥,他没有继续选择呆在美国享受高福利,而是选择了回国进入东京大学搞研究,而一干便是11年。 11年的时间里,大隅良典只是东京大学科研实验室里的一个助理,而在43岁的时候,大隅良典终于想通了,自己继续下去,可能成为不了自己想成为的人。 于是他走了出来,踏上了研究细胞自噬的征程。


大隅良典进行细胞自噬的研究,没有参考其他生物学家们的研究方向,他采取了另类的方式,通过用酵母来对自噬的基因进行海选,当然,这是一个常规的海选技术,但大隅良典认为,越是常规的手段越是能打破常规。 大隅良典埋头研究了数年,终于在1993年完成了论文,并发表在了《FEBS Letters》科研杂志上。 这篇论文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因为在科研杂志领域,《FEBS Letters》显得非常不起眼。 但没有关系,这只是大隅良典的第一步,因为此后他还有更重要的几篇论文。 第一篇论文只是说明酵母海选发现了14个新基因,但这无疑让大隅良典看到了细胞自噬研究的希望之门。 所以在第二年,大隅良典的实验室开始扩张,而在此后大隅良典选择了跳槽进入了国力基础生物研究所担任教授。


也正是靠着这个研究所的优质科研条件和实力,大隅良典引入了一些精兵强将,大隅良典正式开启了不单单针对酵母的研究,把研究对象扩展到了植物、动物和人身上,从而有了后面至关重要的几篇论文。 而这几篇论文的出现,也让大隅良典成为了细胞自噬的奠基人,他打通了从酵母到人的研究之路,并完成了质量与数量、基因与方法的全部研究文本,并且,他带出了一大批优秀弟子,也成为了细胞自噬领域的生力军,影响可谓是无法形容的深远。 实际上,在研究细胞自噬这个领域里面,也还有许多大神,但是这些大神往往只是参与了其中一项工作,研究的过程并不完整,而只有大隅良典,他是完完全全参与了里面完整的过程,包括蛋白质及其作用、说明自噬和人的身体健康的关系和细胞自噬高等动物和人里的重要性。所以相比起其他研究该领域的大神,大隅良典在里面可以说是直接就胜利了,所以他成为诺奖得主是没有什么悬念和争议的。 所以当他得了诺奖之后,日本的媒体也没有丝毫奇怪,就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可见日本自信到什么地步。


不过这也是应该的,毕竟在自然科学领域,日本是有这种自信的,因为他们对于教育投入得非常大,并且日本一直以来都有忧患意识。 比如他们虽然自然科学领域很强大,他们自己也认可这样的强大,可是不管在什么时候,他们依旧认为自己还可以成长的更强大,并且持续性的保持警觉。 比如在2018年的时候,日本再度获得诺奖,这是日本获奖中最为风光的一年,可是日本学科界却发出了警告,吾辈成就不值赞颂,未来是属于下代人的。 大隅良典也一直在呼吁:“如果日本不能形成培养年轻研究人员的体制,日本的科学将空心化”。 日本可怕的地方到底是什么?就是这种忧患意识,暂时的强大不重要,持续性的强大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