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母27岁逃荒嫁到他家,比他只大14岁,他有了孩子后才改口叫的妈

“养母大于天”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自己的亲生母亲因种种原因,无法对所生育子女继续尽抚养义务。而是由养母抚养成人,对子女来说养母虽然不是给予你生命的人,但他去对你实行了抚养义务,教育养育至成人。这种养育之恩,可以说比亲生母亲的恩情还要大于天。
我们在豫西的陕州农村拍摄地坑院期间,就遇到了一个比自己只大14岁的养母把他们弟兄三个抚养成人的感人故事。在陕州拍摄地坑院期间,来到一个村子,这里遍地是地坑院,一个连着一个,但是如今有人居住的地坑院却没几个,大多已经废弃甚至坍塌,在我们沿着村子寻找有人居住的地坑院的时候,透过院子里的梨树发现了一个坐在窑洞口洗碗的老人。就是在这个院子里了解到了一段感人的故事。
我们站在窑洞顶向院子里的老人打了几次招呼,老人也没见回应,倒是惊动了住在窑洞顶的这位大叔,通过和大叔沟通后得知院子里居住的老人是是自己的养母,养母仅比自己大14岁,今年86岁,这几年耳朵有点背,你们的喊声她根本听不见。你们要是想拍,我可以带你们下去看看。
我们说话的时候,老人刚好出门看见了站在崖边的我们,便问大儿子我们是干嘛呢?我们大声说想先去看看,但她还是听不清,一直在和我们打岔。弄的我们是哭笑不得。大叔说家里弟兄三个,他是家里的老大,父亲已去世近20年了,养母不愿意和他们三个一起生活,如今一个人居住在下面的地坑院里,自己是家里的长子,为了方便照顾养母的生活,就在地坑院上盖了几间房子居住。
我们随着大叔下到院子里,老人还在洗碗,由于耳朵背,虽然大声说话她也能听见一点,但是交流起来实在是困难,大叔便和养母打了招呼带我们参观了一下院子里其他的窑洞。
这座地坑院子里一共6孔窑洞,大叔带我们来到东边的窑洞里面,说自己当年就是在这个窑洞里结的婚,虽然前几年已经住到窑洞顶上的房子里,但是这里的被褥什么的都还在,窑洞里冬暖夏凉,四季恒温,每年暑天气都还会下来睡觉,中午睡觉还得盖被子,比开空调还舒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母亲有个头疼脑热啥的自己睡在这里照顾着也方便。
大叔说自己的生母去世的早,留下了他们弟兄三个,当时自己最大也只有十二三岁,养母是从安徽逃荒过来的,父亲比养母大将近20岁,就收留了养母和孩子生活在了一起,养母后来和父亲也没有再生育孩子。
老人出来倒水,给我们讲起年轻时候的事,20多岁安徽老家遭灾,她带了一个孩子和老乡们一路要饭走到这里,一个女人家带个孩子实在是走不动了,遇到比自己大近20岁的老伴,老伴看她们娘俩可怜就收留了她,自己来到这个家里的时候,老大才13岁,家里高高低低几个小伙娃,当时家里也是吃上顿没下顿,不过好在是落住了脚有了个家,不用再沿路乞讨了。
大叔接过话说这个养母对这个家做的贡献非常大,自己带的孩子过来后也许是因为营养不良没有多久就夭折了。她和父亲为了拉扯他们弟兄几个长大,一直没有再生孩子,待他们如己出,虽然中间也磕磕绊绊发生了很多小插曲,但是养母从没和他们计较过,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家里养活三个半大小子,生活的困难可想而知。
养母嫁过来的时候,自己当时已经14岁了,自己那时候十分抵触给这个比自己只大十几岁的养母喊妈,为这事没少挨父亲的责骂,后来自己到了结婚的年龄,由于家里男孩子多,条件不好,养母和父亲为了给自己娶了媳妇受了不少作难,整天求人说媒总算是给自己成过了家,自己有了孩子以后知道做父母的不易,心甘情愿的改口喊的妈。如今还记得当时改口喊妈的情景,养母激动得半天没说出话,眼里含着泪花才答应了一声。
大叔这个院子已经有100多年了,自己今年72岁,打记事起这个院子就在,自己的孩子们也在这个院子里长大,已经住了好几辈人了。院子里一棵长满青苔的老梨树见证了这个地坑院里百十年的风风雨雨和时代变迁,由于品种不好给锯了嫁接了。只剩下硕大的树身上面发了几个新芽!
由于和奶奶交流起来实在困难,我们便告别了这个奶奶和大叔走出了地坑院。我们出来在后站在路边说话,看见奶奶也拄着拐棍从洞坡走上来坐在入口处休息。大叔说养母身体很好,只是耳朵这几年有些背,做饭洗衣服都是自己干,好几次让她和自己一起住,她不同意。奶奶说自己年龄虽然大了,但是还可以自己照顾自己,地坑院冬暖夏凉,几十年也住习惯了。其实大叔明白,她是觉得她还能干,不想拖累他们。
我们走的时候,86岁的奶奶一个人静静坐在地坑院的入口处,这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农村母亲,但她又是一个伟大的母亲,一辈子历经磨难,失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却养育大了老伴的三个儿子,并为他们操持着娶媳妇儿成家,如今到了人生的暮年,还是不想麻烦他们照顾自己,坚持一个人生活,独居在这个有着太多悲欢和记忆的地坑院里生活。
在这里祝福这个平凡的奶奶身体健康,在这个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坑院里按自己的生活方式度过她的暮年!这个是我们出地坑院时候在门洞里拍摄的图片,你们当地都把这用黄土做的个这个叫什么? 欢迎评论区留言!【看更多百姓图片故事请添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