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鲁迅的遗物”:独守空房41年的朱安,死前唯一要求也被拒绝

在世人眼里,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这一点早已得到了公认。但在她看来,鲁迅只是一位嫌弃、冷落她20多年,最后带着女学生离她而去的丈夫。正如她自己在鲁迅逝世后所说的那样:“

我只是鲁迅的遗物

。”

她叫朱安,是鲁迅的原配夫人。从她嫁给鲁迅的那一天开始,她的命运便不可避免地走入了悲凉的深渊。

1878年6月,朱安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户姓朱的商人之家。跟当时的许多女子一样,她从小被教导要脾气和顺,要会做针线,要会烹饪,要裹小脚。

朱安的母亲与鲁迅的母亲鲁瑞是要好姐妹,两家也算门当户对,虽然朱安比鲁迅大三岁,但在绍兴风俗中,女方大三岁不算是什么缺点。鲁瑞看着朱安长大,觉得这个女孩从小便听话,能做女红,又能烧得一手好菜,于是在没有征得儿子同意的情况下,为鲁迅定下了这门亲事。

奇怪的是,从1899年3月周家向朱家下聘算起,鲁迅与朱安的婚礼一直拖了七年才举行。要不是母亲以“生重病”的借口将鲁迅从东京骗回家,也许这门亲事还要拖下去。虽然鲁迅平生最恨被人骗,但骗他的是自己的母亲,他也只能无可奈何。但是,这种被骗的怒火,却毫不意外地最后转嫁到了朱安身上。

即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朱安也算得上是个美女。在现存的照片中,朱安脸长长的,下巴稍?尖,眼睛和嘴巴线条分明,很是符合现在美女们整过容的“网红脸”。照片中的朱安,神情羞怯,身材瘦弱,我见犹怜,符合传统江南女子的标准。

但朱安的这种长相,在鲁迅看来却是“发育不良”。但是鲁迅却没办法用这个理由来抗拒这桩婚姻,因为自古以来,娶妻娶贤,朱安性情和顺,家庭条件也不错,实在是完全符合“淑妇”的标准,对于破落的周家来说,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绍兴有句谚语:“?养女不过二十六”?。尽管鲁迅反对,但周家还是把成婚的日子定在了1906?年?7月26日。鲁迅的母亲早就盘算好了,如果自己“生病”的电报还不能把鲁迅骗回来完婚,那就找个人代替新郎拜堂就是了。这在当时的绍兴,也不算是什么稀奇事。

朱家还是很在乎鲁迅这个女婿的。听说鲁迅厌恶小脚女人,朱家特意为出嫁的朱安特制了一只大脚绣花鞋,在鞋头填满棉花?,让朱安穿着它同鲁迅拜堂。我们不知道朱安穿上这双鞋?有何感想,也许她自己也隐隐感到,自己同这个从没见过面的男人,骨子里就属于两个世界吧!

但是朱家这种做法,却是实实在在地弄巧成拙了。当花轿来到周家门前,朱安从花轿里走出来时,对这双大鞋并不适应的朱安却一脚踏空,鞋掉了出来,露出了三寸金莲。这一幕,让站在花轿旁准备搀扶新娘的鲁迅当即变了脸色。要知道在结婚前,母亲可是告诉过自己,朱安早就不缠足了,这一次不但是母亲欺骗了自己,连自己的这个新媳妇,也配合母亲欺骗了自己。结婚次日,他便在弟弟周建人面前发泄了自己的不满:“你们都是在骗我!”

鲁迅是个很倔强的人。发现自己被骗后,他虽然没有当场发作,但却表现得十分决绝。洞房花烛夜,他不肯上楼与朱安同睡,还是被亲友半拉半推地推进洞房的。据周家的佣工王鹤照透露,结婚次日清晨,他很早就看到鲁迅站在门外,而且这位新郎的脸色发青,这种“青色”,是被婚床上印花被的青色染料染的——也就是说,新婚之夜,鲁迅很有可能把头埋在被子里哭了很久,这才将被子的颜色都染到脸上了。

新婚之后,鲁迅拒绝与朱安同房。三天后他就离开绍兴,回到了日本。至于为什么这么做,他曾对好友许寿裳解释过:“这婚姻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供养,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这桩婚姻,让朱安离开了富裕的娘家,成了周家媳妇。但是当时的周家已日渐破落,只靠一点田收租过日子,日子过得很是艰辛。婚后不久,朱安不得不把陪嫁的丫鬟送回娘家,因为这样可以省下一个人的伙食?。

旧社会的女人一旦嫁人,身上便担负了两项天然的职责,一是为夫家延续香火,?二是操持家务,侍奉公婆。现在为周家生个孙子的愿望一时半会是无法实现了,她只能在婆婆面前尽心侍奉,为夫家全心全意地操持了。

朱安是周家称职的主妇?。她性格和顺,对婆婆十分孝顺,婆婆鲁瑞对她也十分喜爱。为了让儿子早日和媳妇合好,鲁瑞甚至建议朱安跟小叔子周作人认字,只是这个建议被朱安自己给否决了。因为在那个男女授受不亲的年代,与已成年的小叔子过于亲密,会惹来很多闲话,朱安怕这些话落到鲁迅耳朵里,丈夫会更嫌弃自己。她能做的,只有默默地等待,等待着丈夫的回心转意。

鲁迅婚后在日本住了三年。这三年里,鲁迅在给母亲的信中,几乎从没提及过朱安这个名字。

1909年,鲁迅从日本回国,出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虽然人在绍兴,但鲁迅很少回家,偶尔回去,也主要为了看望母亲。

辛亥革命后,新组建的中华民国教育部邀请周树人进京任职。这对于周家来说是件大喜事,因为鲁迅从此就成为“京城的大官”了,有希望复兴家业了。对于朱安来说,丈夫离开自己,也未必是件坏事,因为这正可以掩饰他们婚姻不和的事实。丈夫在京做官,妻子在家侍奉公婆,这是封建社会常见的事。眼不见心不烦,丈夫走后,朱安每天在做完家务之余,甚至可以有时间坐下来,抽几口水烟排遣寂寞。

儿子和媳妇的婚姻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鲁瑞老太太一辈子都没想明白。要说起来,儿子从没和媳妇吵过架,媳妇也没有做过任何对不起丈夫的事,可两人的婚姻就是平淡如水。老太太自己也发现:“不知为什么,他们总是好不起来。他们既不吵嘴,也不打架,平时不多说话,但没有感情,两人各归各,不象夫妻”。

鲁迅与朱安结婚以后,几乎没有同房住过。有一次陆晶清去访鲁迅,见朱安给鲁迅端来一碗热茶,鲁迅见朱安来了,便恭恭敬敬地站起来,朱安把茶放在桌上,鲁迅向朱安欠身点头,连说两声''谢谢'',朱安一句话没说,便默默地退下了。

受过新式教育的陆晶清,对鲁迅和朱安的这种状态很是不解。她以为这是鲁迅在她这个外人面前保持的矜持,所以想和鲁迅开个玩笑。她起身告辞时,鲁迅送她出门,经过朱安卧室?时,她就开了一个玩笑:乘鲁迅不备,猛地把鲁迅推入朱安房中。鲁迅满面怒容地从朱安的房间里走出来,十分严肃地对陆晶清说:“这有什么可以开玩笑的?”吓得陆晶清一句话也不敢说,连忙低头逃出了门。

鲁迅赴北京任职时,时年三十二岁,正是一个男人的盛年。可是在北京七年中,他基本过着''婚内单身''的生活,除了上班,闲暇时不是逛旧书店,就是和驻京的浙江同乡聚会,再要么是去一些园林中抄古碑,像是个''独身者''或''苦行僧''。

鲁迅其实有足够的时间去调整自己和朱安的关系,如果真的无法适应,其实也是可以离婚的。但奇怪的是,在鲁迅与绍兴亲友的通信中我们看到,鲁迅一方面想说服自己尝试接纳朱安,一方面又无法说服自己,总是在犹豫中彷徨。他好像已经接受了与朱安这段婚姻中的''痛苦'',也不想去改变,只想着就这样过下去。

鲁迅放弃了努力,朱安却还一直试图缓和这段紧张的婚姻。虽然她在这段婚姻中,得到的只有苦闷。从一开始,她就莫名其妙地被抛入了深渊。

1914年?11月,朱安请人代写了一封信给丈夫,劝鲁迅在北京纳个妾,结果鲁迅看后大怒,斥之为''颇谬''。劝鲁迅纳妾,应该是朱安痛苦的选择,但至少证明朱安对这段婚姻还抱着希望,希望鲁迅纳了妾,不至于''休妻'',她在周家的地位能得以维持。另外,她也希望有人替自己照顾远在北京的鲁迅,这是一个传统中国女人的善良。可惜的是,鲁迅没有体会她的苦心,也没有趁机调整二人之间的关系,而是以''颇谬''二字一笔带过。

从这件事上看,朱安对鲁迅还是有感情的。她对鲁迅的学问和才干是非常佩服的,每当鲁迅回到绍兴家中,在写文章的时候,她就对门外嬉戏的邻居家小孩说:“你们到别处玩,不要吵到大先生,让大先生安安静静地写文章。”鲁迅回家之后,她都要为鲁迅做上几个绍兴有名的小菜,让鲁迅吃好吃饱。而且鲁迅每次吃饭时,她都会观察鲁迅爱吃什么时菜,以便下次做些让丈夫吃。

朱安曾对人说:

“我想好好地服侍大先生,将来总会好的。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顶的。”

这话说得虽然陈腐,但足见她对鲁迅还是有感情的。但也许她并不知道,爱情不是单方面的感情,对于一个并不爱她的人,她做得再多也是徒劳的。她和鲁迅一样,?都是封建婚姻的牺牲品。

1919年12?月?24?日,朱安和婆婆乘船离开绍兴,来到了北京?。这是朱安一生唯一一次长途旅行。这个传统的江南女人,并不知道她将要面对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新生活,而她完全不可能去适应这种新生活。在这个地方语言不通的地方,在没有娘家亲人在侧的地方,在和小叔子夫妻同住的环境下,等待她的,只能是更加寂寥的生活。

朱安和弟媳羽太信子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强势的信子也很看不起这个乡下女人,甚至不让自己的女儿和“那孤老太婆”?说话。朱安每天的任务就是做几味绍兴菜?。家中虽然每来访客不断,客人们也会礼貌地喊她一句“师母”,但除此之外,丈夫和客人的谈话她完全插不进去,客人们也都知道鲁迅和她的关系,也不太方便和她交流。在这里,她更体会出自己是个多余的人,寂寞感更深了。

1923年,鲁迅与二弟周作人反目,准备搬出兄弟合住的八道湾。鲁迅当时问朱安,是留在八道湾,还是回绍兴?“如果要回,我一定按月给你寄钱的。”但朱安并不糊涂,她清楚丈夫的真实想法,所以恳求道:

“八道湾我不能住,绍兴朱宅我也不想去。你搬到砖塔胡同,横竖总要人替你烧饭、缝补、洗衣、扫地的,这些事我可以做,我想和你一起搬出去。”

搬到砖塔胡同后,她跟鲁迅的关系还是和从前没什么两样。他们每天说的话还是不超过三句,只有朱安问鲁迅要家用钱时,鲁迅才会问上一句“要多少?”,或者再顺便问一下要买什么。但这种对话,一月之中,不过一两次。

朱安也努力想缩短与鲁迅的距离,但结果却适得其反。鲁迅有时会做操锻炼身体,朱安也想学,好让鲁迅高兴,于是也在一旁跟着做,可鲁迅不仅没有高兴,反而很讨厌这个小脚女人扭腰踢腿。

鲁老太太也同情儿媳妇,一次在闲聊时对朱安说,要是你有个儿子,他可能会对你好一些。朱安只能苦笑?:

“大先生终年不同我讲话,怎么会生儿子呢?”

鲁迅为什么不爱朱安呢?有人认为,这都是许广平横刀夺爱,从中作梗所致。事实果真是这样的吗?

鲁迅与朱安是1906年结婚的,此时的鲁迅,并不认识许广平。结婚前,鲁迅就反对这门亲事,所以他与朱安之间没有爱情,与许广平是无关的。

鲁迅逝世后,许广平写过一首诗,名叫《为了爱》。这首诗就批驳了时人认为她是“小三”的说法:

我们的心换着心,为人类工作,携手偕行。你孤独了一生,书中没有说起女人,在十年以前。朋友多晓得你,我的爱人。在深彻了解之下,你说你就爱我一个人。我们无愧于心,对得起人人。此刻——有些人忽然要来清算,横给我们罪名,好似我从中作梗。卑鄙的血液染黑了心,封建的思想盘据着神经。他们想拿法律,杀害普天下人!......真理或有时存在,我将依着进行。所有那些狡计,让他发昏。

做为新女性,许广平对朱安有着天然的抗拒。她在给鲁迅的信里写道:“旧社会给你留苦痛的遗产,你一面反对这遗产,一面又不敢舍弃这遗产,恐怕一旦摆脱,在旧社会就难以存身,于是只好甘心做一世农奴,死守这遗产。”

朱安对此也是心知肚明,但她有什么好办法呢?1923年8月2日,钱玄同、刘半农到鲁迅家做客,朱安突然闯进来,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当着众人的面痛哭:

“我是配不上大先生,大先生要娶妻纳妾,全凭他自己?;但我生是周家的人,死是周家的鬼,老太太活着一天,我服侍她一天,老太太百年以后,我吃斋念佛,决不离开周家……”

面对此情此景,钱玄同、刘半农目瞪口呆,鲁迅更是脸上变色,大家好不容易把朱安劝回自己房里。自此之后,鲁迅更加厌恶朱安了。

与许广平相遇?、相爱,而且许广平甘愿退居幕后,照顾鲁迅的生活,让鲁迅安心创作,这才使鲁迅的创作得到了勃发。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许广平,鲁迅在文坛的地位和成绩也许要打个折扣。

但反过来说,如果没有与朱安相遇,鲁迅的创作风格也许会发生改变,不再那么犀利和尖锐,一针见血。因为一个作家的生活经历,以及他经历过的感情,会影响到他的创作风格,这是公认的事实。正因为朱安和许广平作为鲁迅家庭和感情上的''冰火两重天'',这才造就了一个痛苦而又温暖、冷峻而又丰富的鲁迅。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留下了《鲁迅的七条遗嘱》。这份遗嘱,对自己的后事及家人作了交代,唯独没有给原配夫人留下一个字。即便如此,朱安还是几次欲南下给丈夫料理后事,只是当时鲁母已年逾八旬,身体一直不好,需要她的陪伴和照顾,最后她只能在家里祭奠鲁迅。在家里的灵堂中,朱安披麻戴孝,穿着白鞋白袜、白绳挽髻,亲手做了几样丈夫爱吃的绍兴小菜供在灵桌上,为丈夫守灵。

鲁迅逝世后,朱安的生活一度成了问题。鲁迅生前,每月汇给朱安生活费100元,这笔钱足够维持朱安和婆婆的开销。但鲁迅去世后,家里断了经济来源,朱安只得由许广平及周作人接济:许广平每月给朱安50元,周作人每月给母亲?50元。对此,朱安是心存感激的,她多次对人说:

“许先生待我极好,她的确是个好人。”

1941年,许广平在上海被捕,每月给朱安的生活费不得不中断,改由周作人负担。面对战争引起的物价飞涨,五十元的生活费根本不够用,朱安只得听从周作人的建议,决定出售鲁迅的藏书。

这个消息被出狱后的许广平知道了,她立即给朱安写信阻止。她对朱安说:

“望你好好保存他的东西,给大家留个纪念,也是我们对鲁迅先生死后应尽的责任。你的生活最低限度所需,我要尽我最大的力量照顾你,请你相信我。”

鲁迅不爱朱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鲁迅曾留学日本,与徐锡麟、秋瑾、陈天华等人都是朋友,也曾热情参加各种政治活动,是一个朝气蓬勃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战士。而朱安出身封建地主家庭,没有文化,不关心世事,信奉''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两个人之间的思想差异极大,?根本没有共同的语言。这才是鲁迅不爱朱安的根本原因。

鲁迅与朱安的婚姻,是家长包办的;而他与许广平之间,才是真正的爱情。

1947?年6?月?29?日,朱安在北京病逝?。去世前,她的头脑仍很清醒,还列出了死后穿进棺材里的衣服清单?。她的遗愿是葬在上海鲁迅墓旁,这个要求没有实现。许广平将这个可怜的女人葬在婆婆鲁瑞的墓旁,坟上没有任何标记。

朱安走了,这个女人寂寞地活了一生,也在寂寞中死去。一纸婚约,埋葬了她的一生幸福。

对于鲁迅和朱安的婚事,鲁迅在自己的文章中说得很清楚:

“在女性一方面,本来也没有罪,现在是做了旧习惯的牺牲。我们既然自觉着人类的道德,良心上又不肯犯他们少的老的罪,?又不能责备异性,?也只好陪着做一世牺牲,?完结了四千年的旧帐”。

这段话,也算得是鲁迅为自己同朱安这段婚姻的一个内心道白吧。